APP下载

四海一家: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2016-04-12樊良树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凝聚力中原大地

□樊良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



四海一家: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樊良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

【摘要】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经济依存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带来了持久活力。移民四海为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活化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滥觞于中原的中心意识及汉字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支撑。中华大地,大江大河甚多。超越一城一池的治水,需要调动四面八方的力量。大规模的治水也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地理环境;中国;民族;凝聚力

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1]民族凝聚力是指一个民族使其成员保持在民族共同体内的向心力。民族凝聚力与民族的发展壮大相辅相成,须臾不分,它是将民族共同体内的各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及海外华人的总称。它所包括的56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为一体。千百年来,各族儿女在中华大地密切交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不断深化彼此的民族认同。今日中国的辽阔疆域,既是“各族共创中华”的历史业绩,也是中华民族不变的永恒家园。人们不可能离开自己生存的地理环境任意创造历史。如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所言——“民族结构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并不例外。”[2]4“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2]5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何影响,本文拟谈谈几点粗浅之见。

1“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经济依存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带来持久活力

中华大地,疆域广阔,“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3]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四周均有人力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四海之内,不同的地理形态——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湿地——连绵不断,形成具有不同经济禀赋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容器”。“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一方山水出一方物产”,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各族儿女的经济依存产生重要影响。

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莫不拜地理环境所赐。以甘肃天水为中心,北至黑龙江漠河,南至云南腾冲,我们大体可将中国划为两大经济区。东南部是“安土重迁”的农业经济区,西北部为“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经济区。不同的地理条件为农耕经济区与游牧经济区镶嵌了迥异的“自然框架”, 赋予了人们经济交流的不竭动力。无论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靠单一的生产方式要完全自给自足不大可能,双方遂互通有无,常来常往。以民生之大者——饮食为例,牧业经济区人们饮食多以牛羊肉为主,对解油腻的茶的需求较大,茶的生长纬度是有上限的。农耕经济区出产茶叶,鲜少产马。两大经济区以茶与马为平台,不断加深彼此的经济依存。数千年来,双方或分庭抗礼、兵戎相向,或茶马互市、“和亲”通好,经由持久不断的经济交流,逐渐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经济依存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带来了持久动力。这种经济依存不仅局限在农业经济区和牧业经济区之间,即便在南方相隔不到50公里的同一纬度的两处地区,这两处地区有可能是平原——山地;平原——丘陵;丘陵——湿地,甚至是一座山的山上、上下,它们彼此之间的经济交流也一直以或明或暗、或频或疏的方式进行。以广西大瑶山为例,“过去大瑶山是封闭的,不与外界交往,瑶人与汉人相通是要被杀头的。但瑶人需要外界生产的东西,于是和汉人结为老同,靠老同把山外的东西带进山里来。”[4]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不同货物有不同需求。这种经济依存及随之而来的贸易网络,把不同区域的不同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商旅、中介、贩夫、走卒的接力运输下,“中国各地,经由市场网,有商品的集散与流通。市场网依附于道路网,以经济交换功能,将中国凝聚成为一个难以分割的经济共同体。”[5]84这样一张深入中华大地的道路网络、贸易网络,有主干,有枝叶,有通衢,有小道,历时既久,由粗浅至细密,既能抵达通商大埠,也能深入穷乡僻壤,经由持续不断的经济依存和经济交流将各族儿女紧紧联系。

2“四海为家”——移民活化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交通不便的古代,中华大地四周均有人力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很少存在外来民族大规模迁徙的过境孔道。这为中华民族走上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地理庇护。中华大地,每个地方吸引不同的民族落地生根。四海之内,高山、大河、关隘等险阻,并非不可逾越的天堑。从东到西,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跨越千山,奔腾到海,为中华大地天然的东西航运通道。从北到南,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整无垠,交通四方。千百年来,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在相连的通道上络绎往返。在一轮又一轮移民潮的影响下,没有一个地方的人们是真正的“安土重迁”,始终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近代以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交锋一直为中华民族南向移民和南方开发的主要动力。中原大地,在中华文明多中心、多地域不平衡发展过程中率先崛起,先民在此创造了丰衣足食、精耕细作的大规模农业开发区。但中原大地无险可守,为游牧民族饮马中原提供了地理便利。每当中原板荡,不少中原士女拖家带口,避难江南。晋室永嘉南渡,唐代安史之乱,宋朝靖康南渡,大批移民携带不同生产工具在南方手足胼胝,理棘辟莽,将原先极富瘴疠色彩的“生地”变成宜种高产的“熟地”,为南方经济的后来居上奠定基础。南方开发的路线,“以遵循河谷为常态,增设郡县也往往是线状南向,再循直流河谷向大路两侧延伸。”[5]122南下移民由适宜农耕聚居的河谷向河谷及大路两侧渐进深入,以滴水穿石的力道将中原文化渗透南方的万水千山,增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联系交往。

近代以降,欧风美雨从海上狂飙突进,列强以坚船利炮为先导,以声光化电为辅翼,由海登陆,对中华大地发起多次攻击。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大批华北、华中、华东、华南人士开启了向大后方迁徙的历程。八千里路云和月。往昔的西南边陲,如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一跃为中华文化保育重镇。“难民、文化人、学者、学校和文化机关,不断的如同潮水般一样的向昔日的被视为畏途的山国地方涌来。即使这里的人感到怎样的不快,外来的人感到怎样的不满,但这是一种历史和社会所演变的必然的趋势,必然的过程,这是任何人所不能阻止、无可阻止,也不应阻止的。”[6]八年抗战,大批移民迁徙辗转,历经血与火,不仅充实了大后方,为抗战胜利积蓄力量,也在紧要关头锤炼了自身,使中华民族以光景常新之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天下之中”——中原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地理枢纽

中原位居天下之中,四通八达,物产富饶,历史上有多个王朝建都于此。自三皇五帝,延及秦汉直至北宋,中原大地形成了一个密集庞大的古都群,不断向四方散发持久的影响力。“事在四方,要在中央。”[7]中原位居中华大地的地理枢纽,成为中华大地的三大中心。

(1)威权重心。天时不如地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无论何种力量都要“问鼎中原”,登堂入室,以此号令四方。得中原者得天下。“特别是在文明时期,它(中原,笔者注)常常居于主导的地位”[8]225,具有其他地区难以替代的中心地位。

(2)文化中心。四海英才汇聚中原,将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原文化传播四方,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文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汉字是汉文化与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载体。我们说中国有着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古代文明历史,汉字是其决定性因素。”[9]汉字以中原为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周边渐次渗透,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载体。这种载体一旦形成,生机勃勃,长流不息,几近坚不可摧。

(3)民族融合中心。中原乃兵家必争之地,亦为民族融合之所。内迁中原的各民族在此扎根安居,吸收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中原。各族儿女交流融合,“中原给各地以影响,各地也给中原以影响”[8]225,在这一交融互通的过程中,中原文化不断注入新的特质、新的力量。中原文化博采众家之长,万古江河,万古常新。

四海之内,中原大地成为中华民族天然的中心殿堂。这样一个中心殿堂及由此衍生的中心意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重大影响。严文明先生曾经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整个中国的古代文化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是花心,周围的各文化中心好比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一些文化中心则是外围的瓣。这种重瓣花朵式的结构乃是一种超稳定的结构,又是保持多样性因而充满自身活力的结构,中国文明的历史之所以几千年连绵不断,是与这种多元一体的重瓣花朵式的文化结构与民族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分不开的。”[10]

在历史的演进中,中华大地经历了朝代的兴亡更替,地方政权的分裂割据,但中心意识始终不坠,如同一颗闪亮的北斗星,熠熠生辉。中原位居天下之中,与其相对的地理概念是“四海”、“四方”、“四周”。中心意识巍然矗立,牢不可破,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社会事务从简单走向繁兴,文字的使用是重要标志。中原在龙山文化晚期就已有了文字,后经长期发展,日趋完善。汉字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文字,它以其抽象性、形象性、哲理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成为连接各族儿女的文化纽带。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汉字功不可没。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教授告诉笔者,抗战军兴,许多沿海人士西迁四川,初来乍到,难以同当地人们言语沟通,遂用纸张写下汉字,双方交流无碍。在地方口音纷呈、言语难通的时代,没有汉字充当中华民族的交流媒介,中华民族是否能保持相当的凝聚力,恐怕是一个问题。某种意义而言,一部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史,也是一部汉字使用范围拓展史、中华文化价值认同史。

4“水利万物”——治水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生动力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世界各大古代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莫不发祥于大江大河流域。中华大地,长江、黄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哺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大范围、高水准的农耕区首先在黄河流域降临,可谓得天时,应地利。天时,黄河自陕西以下,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适合人们居住。地利,黄河中段流经黄土高坡,夹带大量泥沙,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俗话说,“一碗水,半碗泥”。黄土结构松软,便于植物根系向下生长,又沉淀了从上游带来的充足养分,土质肥沃。先民很早在这一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繁衍生息。

黄河中下游地区,沃野千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这种地理条件也让水患成为先民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尤其是大规模农耕区发展到一定范围、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挑战更为紧迫。人们创造的文明成果越多,洪水淹没农田,吞噬众生,将人们的辛劳化为乌有,破坏性也就越大。如何兴利除弊,成为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古为中华民族高度重视。诸如黄河这样的超大型河流的治理,需要强有力的机构总揽全局,协调四方。大规模的治水整合了方方面面的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好钢用在刀刃上,强化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某种意义而言,中华民族是一个治水的民族。为了治水,治水者必须整体考虑上、中、下游,将上、中、下游纳入“一盘棋”。如果有的地方强化一己之利,不考虑整体利益,甚至以邻为壑、嫁祸于人,治水大业只可能遥遥无期。要生存,要发展,中华民族就要集体协作治水。任凭时代潮流起落流转,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为了这一大计走到了一起,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灌注了磅礴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李耳.道德经[M].春秋时期.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名大禹.尚书·禹贡[M].战国.

[4]范宏贵.我与费孝通教授的一段师生情[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3).

[5]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6]楚图南.云南文化的新阶段与对人的尊重和学术的宽容[J].新动向,1938(6).

[7]韩非.韩非子·杨权第八[M].春秋战国.

[8]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9]刘庆柱.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J].郑州大学学报,2006(5).

[10]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J].文物,1987(3).

[责任编辑:王文俐]

Cosmopolitanism: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AN Liang-shu

(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Beijing102206,China)

Abstract:The unique features of a local environment always giv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o its inhabitants.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brings lasting vitality to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mmigrants make their home wherever they go. we are inseparable. You are among us and we are among you, which activate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entral consciousnes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originated in the Central Plain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re are a lot of large rivers in China. Water management beyond a city needs to mobilize forces from all sides. The large-scale water control also enhances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hina; nation; cohesion

【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01(2016)01-0033-04

作者简介:樊良树(1977-),男,湖北长阳人,博士,现工作于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收稿日期:2015-09-16

猜你喜欢

凝聚力中原大地
大地之歌
沁园春·赞中原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