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3:零食选购篇
2016-04-11
随着宝宝年龄的递增、乳牙逐渐萌出,各类包装精美、色彩鲜艳的零食开始在饮食中崭露头角,妈妈们会在两顿正餐之间补充一些美味的小零食来满足宝宝们对食物的小欲望,比如:帮助宝宝锻炼咀嚼功能的磨牙棒、小饼干、小面包、蛋卷、海苔片……很多时候,零食也会成为宝宝之间交际的道具:“我分给你一块小饼干,你分给我一个小蛋卷,咱们一起‘嘎巴、嘎巴就成为好朋友了。”这些五花八门的零食看似美味,其中也隐藏不少的“小猫腻”。
零食选购指示灯
One:绿灯零食
这一类零食俗称“点心”,以豆浆、原榨果汁、包子、馒头、坚果、全麦饼干、原味肉松为代表,主要由天然的食材加工而成,加工过程简单,食品添加剂相对较少,营养较丰富,富含蛋白质,可以用来补充正餐营养的不足,属于可以放心食用的绿灯级零食。
Two:黄灯零食
这一类零食虽然也是用天然食材加工而成,但它们经过多道加工、调味的程序,味道丰富,或甜或咸,深受宝宝们的喜欢,比如:猪肉脯、牛肉干、冰淇淋、果冻、水果罐头等。以果冻为例,颜色鲜艳、口感清甜软滑的果冻让所有宝宝都喜爱有加,而这些外表鲜艳的果冻主要成分却是藻酸钠及琼脂、明胶和香精、色素,过量摄入藻酸钠、琼脂会影响身体对脂肪、蛋白质的吸收,长期进食添加香精、色素的果冻,还有一定的毒性。另外,年龄较小的宝宝在没有充分咀嚼果冻的情况下,一旦误吞食堵住气管,会造成窒息,后果不堪设想。
Three:红灯零食
这类零食又称“垃圾食品”,通常热量极高,含有大量的糖精、色素、香料等物质,几乎没有什么营养。最常见的比如:水果味汽水、可乐、泡面、炸丸子、薯条、爆米花、棉花糖、各种包装的“5毛钱食品”(小辣条、小豆干)……长期食用容易让宝宝产生不良反应。
零食中的“特种军”:强化食品
强化食品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凡是在食品的营养列表中某一项元素含量略高于同类食物,就会被冠上“强化食品”的名号。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AD钙奶、酸锌口服液、维生素糖等都属于强化食品。一般说来,有挑食、偏食习惯的宝宝,他们的食物营养摄取范围比较窄,容易出现营养缺乏的情况,应适当补充强化类食品。
advice1:根据宝宝自身需要
强化类食品虽然能补充宝宝的营养,但是妈妈们在选择的时候也务必学会“对号入座”,否则很多时候会过犹不及。比如: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选择铁元素含量高的乳制品进行补充,以防止贫血;牛奶喂养的宝宝,应适当补充维生素A、D,并经常晒晒太阳,防止佝偻病的发生;不爱吃水果蔬菜的宝宝,补充维生素C很有必要,可偶尔吃点维生素软糖。
advice 2:把握强化量
研究表明:6~12月龄的的宝宝,日强化量维生素A为1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为400国际单位,钙为800毫克,铁为15毫克,锌为10毫克,维生素B1及B2均为1毫克。给宝宝补充强化食品时要注意掌握好平衡,强化量过大,会引起元素的中毒反应,强化量太小,则没有预防营养缺乏的作用。
分辨“进口零食”的4个法宝
婴幼儿零食与强化食品有时候真的很难界线区分,纵观食品类目,两类食物总是相互穿插,除去米糊、果泥、肉泥等辅食类成品外,辅助宝宝长牙的磨牙棒、调剂宝宝口味的肉松、奶片都可归到零食与强化食品的共通范畴。在这一类食品的购买方面,很多妈妈都会不约而同地首选进口类货品,且不论进口类食品是否就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以下几点分辨品质的小贴士还是值得借鉴的:
1.有无中文标签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上应当有中文标签。所以妈妈在选择时要查看进口辅食上是否有中文标签,标签的内容不仅和外文内容完全相同,还必须包括:食品名称,配料成分,净含量和固体物含量,原产国家或地区,商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指南,制造、包装、分装或经销单位的名称和地址,在中国国内的总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等信息,没有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是不允许销售的。
2.CIQ标志
“CIQ”是“中国检验检疫”的缩写字母,该标志基本样式为圆形,银色底蓝色字(“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字样),规格有10厘米、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共4种,背面注有9位数码流水号,“CIQ”标志是辨别“洋食品”真伪的最重要手段。妈妈们在购买进口商品时切记注意查看商品上是否贴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
3.进口食品卫生证书
“进口食品卫生证书”等于进口食品的“身份证”,通过正规渠道进入我国的商品都必须具备“进口食品卫生证书”,妈妈们在购买相关产品又辨识不了真伪时可向经销商索要查看。
4.产品条形码
每件进口商品都有自己的条形码,条形码中的前缀是用来标识国家或地区的代码,如00-09代表美国、加拿大,45-49代表日本,690-692代表中国大陆,471代表我国台湾地区,489代表香港特区,“49”代表日本,“88”为韩国,“94”为新西兰。产品的条形编码不能随便编写,全部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进行赋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