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视阈下的中美新时期“体育外交”
2016-04-11吴诗雅
□吴诗雅
公共外交视阈下的中美新时期“体育外交”
□吴诗雅
摘要:体育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曾有传为佳话的中美“乒乓外交”,显示了体育交流对改善国家关系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体育外交”的形成及概念出发,分析其在历史上中美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并展望“体育外交”在新时期的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体育外交;公共外交;中美关系
2015年9月22-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西雅图,开启了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并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成立70周年峰会等活动。尽管此次行程只有短短的6天时间,但习主席一行却开创了中美合作发展的新起点。在外交部列出的访美收获清单中,有一件礼物简单却意义非凡,它就是习主席访问林肯中学时收到的一件印有“Xi”的橄榄球运动衫。上世纪70年代,中美乒乓球运动员之间的友好接触成功连接了中美两国,现如今,习主席又接过了由美国抛出的橄榄球。从乒乓球到橄榄球,中美领导人似乎总与球类运动颇有缘分。在公共外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的今天,这是否会开启新时期中美的另一次“体育外交”呢?这对于我国全面推进公共外交的进程又将产生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一、公共外交与体育外交
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有效手段,外交在过去一直是由外交官或其他国家领导人来实现的。然而,随着国家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且逐步从政治、经济等传统领域扩展到文化、科技等方面,外交工作的内容日益丰富起来,外交内涵逐渐扩大,涌现出诸如首脑外交、经济外交、文化外交等一系列外交形式。
美国塔夫兹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格里恩在1965年最早提出“公共外交”一词。对于它的定义,人们莫衷一是。在由弗莱彻学院较早出版的一本关于公共外交的小册子中,“公共外交”被定义为“超越传统外交范围以外国际关系的一个层面。它包括一个政府在其他国家境内培植舆论、加强国内利益团体与他国的利益团体在政府体制以外的相互影响、借助传媒(如外交官和记者之间的沟通联系)达到对他国政策制定以及涉外事务处理施加影响的目的”。①这个定义突出了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主体范围的扩大,从原来的政府、外交官扩大到政府、记者及社会团体等。而印度学者拉那则认为,公共外交的实现通常包含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它在不同形式的非政府人士的支持下影响外交事务。从这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公共外交的客体已不仅仅局限于他国民众,还包括了本国民众。那么,按照这个定义,公共外交所要完成的使命便一分为二了。一方面,它要动员本国民众支持政府的外交行动;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方法促进国外公众理解本国的外交政策,进而制造舆论促使该国制定对本国有利的政策。
简言之,公共外交旨在通过多种方式来影响本国及他国民众从而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那么,看似毫无关联的体育运动在其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体育外交”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俗文化活动,体育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发展基础之上,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更是由特殊的社会运动与意识形态相结合所造就的。因而,体育不仅受到政治、经济的制约,而且还必须为社会经济、政治服务。②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体育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参与体育活动的国家越来越多,体育运动的影响力也愈发深刻而广泛。不少国家开始意识到可以借由体育运动展示本国文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进而利用其扩大国家的影响力。于是,体育开始成为国家外交活动的一部分,并形成了一种新的外交形式——“体育外交”。根据《世界外交大辞典》一书中的定义,“体育外交”指的是“对一国体育部门或体育界旨在促进国家间关系所进行的对外体育交往和交流的一种提法”。③
那么,与其他外交形式相比,“体育外交”为什么往往更能得到领导人们的青睐,成为国家外交的重要部分呢?首先,许多体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较为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选择体育运动作为载体显然更能拉近与对象国民众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宣扬本国文化。同时,由于体育比赛有国际通行的技术标准和竞赛规则,国际体育交流较少受到国家大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在众多国际间的交往活动中,体育运动更容易跨越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鸿沟。正如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说,“体育运动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不管是什么样的血统、背景、宗教信仰和经济状况,人们都可以在体育运动中团结到一起”。④其次,由于在体育比赛中双方运动员可互相接触,客观上更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的直接交流。而且“体育外交”完全处于媒体及公众的视野范围之内,致使这种交流能够获得巨大的象征意义。再次,借着诸如举办奥运会等世界性体育盛会的契机,国家能够更直接地向各国公众宣扬本国文化,促进彼此交流。另外,随着转播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民众都能观看各种体育赛事,而其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们更是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在“体育外交”中,运动员们可以担当塑造国家形象的大使,发挥联系其他国家民众的纽带作用。
总之,随着体育的政治功能和对国家关系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当今的公共外交舞台已经离不开体育的参与。“体育外交”俨然成为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中美两国的“体育外交”
由于体育竞赛的开放性,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肤色、种族的人们都可以同场竞技,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交流沟通的作用。因此,尤其当两国关系陷入低潮时,体育比赛往往能成为“破冰”的利器。在中美关系的历史中,体育外交同样担当过这样的重要角色,成功缓和两国关系,促进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在建国初期,美国曾长时间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敌对的外交政策。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美国和中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双方关系的问题。然而,尽管双方都有希望改善关系的意愿,但突如其来的改变却可能引起本国民众的不适应,导致国内舆论的反对。因此,如何能恰到好处地促成中美关系缓和成为当时的一大难题。巧合的是,在1971年,一次中美乒乓球运动员之间的友好接触意外地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这次际遇开启了随后中美乒乓球队互访之旅,更为后来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的访华奠定了友好基础。《乒乓外交》一书的作者格里芬说,“乒乓球比赛或许是最不可能被采用的沟通方式,但它却至关重要,缓和了紧张局势,争取两国各自民众,而且为尼克松、毛泽东和周恩来从中操作创造了大量喘息的空间……不到一个月,大部分美国人就对中国加入联合国表示支持。”三十多年之后的2008年8月10日晚上,又一场改善世界两大国之间关系的“篮球外交”在北京五棵松篮球馆上演。这场“中美篮球对抗”甚至吸引了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夫妇及前国务卿基辛格到场观看。法新社在报道中写道,“如果想在中美之间寻找共同点,篮球已成为了新的乒乓球。这是21世纪美中的体育外交”。⑤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称得上是中国“体育外交”的又一重大胜利。随着各国观众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奥运会吸引了数以亿计观众的眼球。东道主国家也会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邀请各国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在观赏体育盛宴的同时共商合作事宜。因此,奥运会不仅是各国高水平运动员交锋的舞台,更是各国政要领导汇聚一堂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据统计,北京奥运会上,共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80余位外国政要、2万余名中外记者以及众多全球政商、社会、文艺等各界名流,云集现场,共同欣赏被时任奥委会主席罗格称为“无与伦比”的奥运盛宴。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以及中美合作的逐步深化,“体育外交”将逐渐发展为中美领导人及两国民众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手段。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11月19日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曾说,“中国政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重视奥林匹克运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体育不仅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建立友谊。由此可见,“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体育外交”,而“体育外交”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美“体育外交”的新方向
历史上的“乒乓外交”曾为美国叩开新中国的大门,而进入21世纪以来,由篮球运动员姚明刮起的中国篮球旋风也曾让美国民众为之疯狂。然而,随着姚明的退役,美国对中国篮球的关注热度又逐渐冷却下来。由于大部分美国人认为乒乓球只是类似跳绳、呼啦圈等热身游戏而不是真正的体育项目,因此要重启乒乓外交显然已经不合时宜。那么,在新时期,中美“体育外交”可能有哪些不同的新方向呢?
(一)橄榄球外交
习近平主席访美项目中有一项为参观林肯中学橄榄球队。看似主席只是接收了一份普通的礼物——橄榄球队服,实则显示了中国开放的大国胸怀,愿意尊重并了解美国文化和精神的核心,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愿意与美国携手合作的态度。
那么,这小小的橄榄球又是否能越过重洋、深入中国民众的内心呢?按目前情况看,这其中确实还存在不少困难。首先,许多国人对橄榄球运动的印象均是“暴力”“野蛮”,且与我国崇尚“礼仪”的传统文化相去甚远。因此,各单位对橄榄球运动的推广并不十分积极。其次,由于橄榄球并未被列入奥运会项目,在中国关注度自然较低。而包括NFL中国在内的橄榄球推广者,从宣传包装到文化灌输、观众培养等环节都较为低效,致使橄榄球项目在中国并未形成井喷效应。因此,要实现中美的“橄榄球外交”还任重道远。
(二)篮球外交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数据显示,篮球早已超越足球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运动。尽管中国男篮竞技水平较之动辄杀入世界前八的姚明时期有所下滑,但年轻人的热爱指数及参与度却有增无减。而美国篮球界也一直注重发掘寻找姚明在NBA的下一任接班人。由此,选择篮球作为中美体育外交的新方向显然更具操作性。目前国内篮球联赛CBA已走进第20个年头,运作相当成熟,也培育了不少优秀的本土球员。倘若CBA能与NBA成功联姻,中方向NBA输送更多青年篮球人才,而美方则向CBA提供更多职业联赛的运作经验,那么,中美篮球的合作共赢可以说十分值得期待。
除了两大联赛互惠合作外,“篮球外交”还应该突出中国优秀篮球运动员在其中的作用。当年王治郅、姚明和易建联等中国球员加盟NBA,就曾起到拉近两国人民距离的作用——众多本不是篮球迷的中国观众开始关注NBA,而美国人和美国社会则通过他们的表现来了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当时曾有评论指出,中美关系最重要的人物不是中美两国的大使,而是姚明。由此可见,篮球运动员在中美“篮球外交”中发挥着“公共外交大使”的重要作用。因此,“篮球外交”可以说是中美“体育外交”最值得期待的新方向。
四、结语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体育源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增进交流、加深信任与理解及实现和平的追求。体育与外交相结合,是时代的要求,有助于塑造国家形象及传播本国文化。我们不会忘记“乒乓外交”的成功,同时在未来也会继续寻找中美“体育外交”的新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体育外交”将再次引领中美关系迈向新台阶。
注释:
①高飞.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外交评论,2005(3).
②温显娟.公共外交的有效途径:体育外交[J].理论与现代化,2015(1).
③钱其琛.世界外交大辞典[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④李万来.体育公共关系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⑤陆振华.奥运外交:他们的北京足迹[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8-16.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