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兄弟连》看中国抗日“神剧”的差距
2016-04-11孙景乐
□孙景乐
从《兄弟连》看中国抗日“神剧”的差距
□孙景乐
摘要:“抗日神剧”已经成为观众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对于这种“神剧”观众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神剧”的娱乐因素,在这个娱乐至上的社会中需要这种娱乐大众的调剂品;恨是现在各大电视台争相播出抗日题材的电视电影,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作品过于夸张,令人反感。其背后的原因不少学者都已给出,可根本的问题在哪以及应该如何解决,却未能给出详细解答。本文旨在将中国抗日剧与美国《兄弟连》做比较,找出根本问题以及提出对策。
关键词:抗日剧;兄弟连;过度包装;文化狂欢
一、抗日神剧的出现原因
近年来一系列故事情节颇为神奇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风靡荧屏。雷人桥段层出不穷,抗日题材电视剧不断“类型化”。“抗日剧”为什么会演变成为“抗日神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很简单,电视成为大众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视剧成为电视节目的顶梁柱,已有题材类型原本有限,古装剧和涉案剧的经典剧目少之又少,极少能登入黄金档,宫斗和穿越剧这股流行风已过,剩下家庭斗争和谍战片又被太多的政策调控,相对于这些高风险的投资题材来说,抗日剧属于主旋律范畴,题材稳妥,而且每年的电视台需求量很大,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率,对于投资者来说,性价比和安全性都很高,最重要的是能出入于黄金档,老百姓爱看。众多导演和投资方纷纷看好这块“肥肉”。
在后现代社会背景下,“新奇”“拼贴”文化也悄然出现在抗战剧中。“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本质核心已被悄然替换成武侠剧、爱情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然而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于是乎“菜名”未曾改变,可是其中的“滋味”却是千差万别了。
二、抗日神剧问题所在
现代社会网络的发达,许多年轻人都翻墙看美剧、英剧、韩剧等,使得中国电视剧流失了一大批观众。“抗日剧”并非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电视剧类型,与美国的抗日剧《兄弟连》进行对比,中国的神剧被观众唾弃和批判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兄弟连》描写的是美国101陆军空降师部队E连的真实故事,他们参与了盟军进攻首日的任务,以及其后整个欧洲的战事。
(一)抗战英雄描写对比
提到中国的抗日神剧,很多人都会不禁想起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例如:我方战士都是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徒手撕鬼子、徒手取鬼子心脏,八路军女战士受到凌辱后小宇宙爆发,数箭齐发使几十个鬼子毙命等等,观众在嬉笑怒骂间,收视率成倍增加。
有战争的地方必定会成就英雄,《兄弟连》讲述的故事不煽情不做作,立足真实,还原历史,展现了二战中一个英勇的连队全貌。电视剧在每集开始前都会有一段老兵的访谈,从老兵的自述开始记忆重现,使得人们以一种尊敬、敬畏之心了解这段历史、敬重这些老兵,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二)情感表达对比
在中国电视剧中,一个英雄的诞生必定会牵扯出许多“感情债”。如果没有战地女护士、女医生、女记者的出现,也会有英雄的老母亲或者是女儿的出现,她们为了战争的胜利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感情纠葛成为抗日剧的发展主线,其初衷是为了表达英雄不仅是钢铁战士还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出发点是人之常情,可得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同为战争题材的《兄弟连》整部剧中没有完整的女性形象,这是中国电视剧完全做不到的。在《兄弟连》中也有美国大兵处处留情的情节,例如在荷兰那段,荷兰妇女热情地向美国军人献吻,还有一位漂亮的妇女坐在鲁兹的腿上,旁若无人地进行亲密接触。不过结局是,这个女人被地方组织抓走,并且被剪掉了头发,原因是她是陪德国人睡过觉的女人。这种短暂的肌肤之亲不能称之为革命情谊,根本都不会出现在抗日神剧中。然而这些将人性释放、对人类本性贪婪的真实描写,符合历史,并不会对铁血英雄的形象造成贬低或侮辱,反而更能走进英雄内心世界。
《兄弟连》中之所以没有女性形象,是战场的现实所决定的,《兄弟连》凸显的是军人的钢铁形象,所以缺少浪漫爱情的桥段。不少人认为文艺作品都需要爱情故事为主题,刚与柔、男人与女人、爱与恨交织才能算是一部好的作品。然而《兄弟连》虽然离开了爱情故事,可还是同样散发出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三)战争态度对比
优秀的战争题材作品,其本质上都是反战的。战士对待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的消极的,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兄弟连》中提到“战争就像炼狱”。在巴斯通战役中,一个士兵为了挖躲避坑把手都磨破了,恐怖在士兵之间传播的速度异常快,而那些血腥场面——断肢、血肉模糊的身躯正是人们的恐惧和反战情绪的释放,每次新的任务来临都会是一片沉默,战士们都在思考生命。
抗战神剧里的对战争的态度,却是积极的。每次任务下达,总会出现“日出”“青松”“挥斥方遒”的画面。战士们各个整装待发、激情洋溢、精神焕发,给人造成一种战争并不是可怕的、残忍的,而是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的错觉,这种错觉并不能有效反映出抗日战士艰苦卓绝所创造的伟大功绩。
(四)敌人形象的对比
其实如何刻画敌人形象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仅要尊重历史,还要兼顾当代观众的感受。为了能顺利通过审查,抗日剧中敌人的形象陷入了脸谱化、符号化的境地——邪恶猥琐、丑陋愚钝、胆小怕死,毫无军人形象,战斗力低下、衣冠不整、无组织无纪律。敌对角色能力的矮化并不能真正反映出日军的残酷血腥,也将艰苦的抗日战争简单化,是对历史的歪曲和对先烈们的不敬。
《兄弟连》与其他美国影视剧一样,在显现敌人形象时,流露出对敌人的欣赏,给德军以正面的展现。通过对敌人战斗状态的正面描写,突出美军将士顽强、英勇的精神。在最后两集中,30万德军投降的队列,浩浩荡荡,就像《阿甘正传》中的那些万人空巷的大场面一样,令人叹为观止。与这些兵阵相向而过的温特斯对尼克说:“你看他们就算是战败还是带着傲气行军。”这里,表现了美军对同为军人的德军战俘们气质的欣赏。①
在我国,抗日剧如果能以正常视角给日军进行形象定位的话,那么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也许就不会是“神剧”的效果,更能树立我军的英雄形象。
总的来说,《兄弟连》对人物的描写不是一片红润的粉饰,反而要么是铁青、蜡黄、古铜,要么是油彩鲜血覆面,战场上的每个人脸上都有一种紧张感。然而正是这种真实的现场感,搭配上合适的情节,才能毫不夸张地把二战摆在人们面前,其背后所蕴藏的感情,不同心境自有不同感受。
三、我国抗日剧需要“塑形”
历史事实和艺术表现之间的平衡掌握也能称得上是一门艺术,单单靠荒诞的手法技法,只能达到媚俗的效果,注定流于娱乐肤浅表面。如果编剧仅凭想象力和电视特效制造看点、氛围,以扭曲历史来娱乐大众,那么很快就将会被受众淘汰。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把历史改编为电视剧是为了让本民族的后代通过视听语言来学习历史、铭记历史。“抗日剧”题材本身是为了起到教育和传承作用的,可是被拼贴改编后的“抗日神剧”除了娱乐大众,毫无意义与价值。如何扭转这一现象?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真正的抗日剧要学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尊重历史,以一种中立的角度理性地认识历史事实。出色的历史剧能给人带来思考与感悟,并不会揣测观众的喜好而刻意献媚。
其次,文化“通俗”的时代并不代表着艺术创作要“追俗”,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消长的背后并不是愚弄受众。
最后,则是避免过度包装。现在的抗日剧大多数都是形式大于内容,“化妆”式还原历史,而过度“包装”是文化肤浅,以现代的装扮去演过去的人物,丝毫没有考究可言。
注释:
①谈谈《兄弟连》中对敌人的尊重想想国产片如何?[EB/OL].http://bbs.tiexue.net/post_6876743_1.html,2013 -7-17.
参考文献:
1.舒开智.抗日题材电视剧娱乐化现象反思与纠治[J].广西社会科学,2015(3).
2.李松.抗日神剧、话语霸权与媚俗艺术[J].文化研究,2015(1).
3.陈波.抗日题材电视剧热播后的冷思考[J].新闻知识,2013(9).
4.杨晓林.当代热播电视剧赏析[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5.陆扬.大众文化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