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进一步 独拓求索朔志评*
2016-04-11邱新立
邱新立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北京100021)
百尺竿头进一步独拓求索朔志评*
邱新立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北京100021)
山西是文化大省,方志文化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孟子》称道方国之书即以晋《乘》居首,晋《乘》即为山西方志之源。山西历代编纂志书900余种,现存旧志536种,占国内现存旧志的1/20,居全国各省区市第八位。山西省又是社会主义时期首轮新方志的策始地,对新方志编修做出了突出贡献,既编修出一大批省市县三级新方志,又涌现出一批修志专家,在中国地方志学会28名学术委员中,山西就占了两个席位,这也体现出山西在方志理论研究方面走在了前列。
山西两席学术委员之一,即任根珠先生(别名西樵)。根珠先生乃我挚友,从事方志编研工作近30年,为山西修志事业尽心竭力,劳绩卓著,2012年底退休之后,仍潜心志业,笔耕不辍,奋进不已,近日复以其主编的《朔城志评》新著见示,拜读之后,倍感欣喜。
《朔城志评》系山西《朔州市朔城区志(1989—2010)》的评论文集。《朔城区志》2014年11月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它既是首轮《朔县志》(1999年版)的续志,又是朔城区自1989年成立以来编纂的首部新区志。该志分上下两册,290万字,如实记载了朔城区改革开放22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先有志,而后有志评,《朔城志评》于是乎作。《朔城区志》是山西省二轮修志中的第一部全彩印志书,《朔城志评》又是山西省二轮续志中的第一部新方志评论专集,其探索之精神,让人尊敬!
《朔城志评》总体设计别有新意,在已出版的方志评论集中可谓独树一帜。全书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志书评论”为主体内容,汇集专家学者的39篇评论文章,占全书70%。撰写评论的专家中,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有王广才、王铁鹏、王晖、齐家璐、吕志毅、沈松平、苏炎灶、武铁良、侯月祥、欧阳发、郭风岐、梅森、梁滨久、颜小忠,达14位之多,同时还有姚金祥、谭烈飞、周慧、司念堂、王蕾等多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省级志办领导,热心志业的陈野、伍启林、王志超、高海等社会贤达,以及志界中坚王卫明、柳成栋、张世民、莫艳梅、代燕春、沈永清、樊春楼等,山西志界专业修志人员焦永萍、任小燕、冯翠兰、王仰东、陈向荣等,可谓人才济济、琳琅满目。评论文章形式不拘一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观点鲜明,有的放矢,具有理论高度。通过评述和剖析,为社会各界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朔城区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对于宣传朔城区,发展朔城区的各项事业,无疑是一个极有见地的举措。
第二部分“经验总结”,汇集志书主编杜启贵、总纂王雄一以及朔城区志办主任常凤霞的三篇总结性文章,便于读者了解志书编纂过程以及经验总结与交流。《朔城区志》编纂历时六载,耗尽了志人的心血,更有他志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通过编纂人员亲口讲出来,对总结修志实践活动,推动方志理论研究,裨益甚大。
第三部分“志稿评审”,摘选了2013年7月参加志稿评审会中五位评审人员的评审稿,便于读者了解从评审稿至成书的修改过程。在我见到的志书评论集中,将“志稿评审”内容列入,还是首次,此为主编的独特创意之一。增加这一内容,可为修志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第四部分“附录”,选录了志书中的“序”“篇目”“概述”“后记”,末附“朔州市朔城区志勘误表”,此为编者的又一独特创意。《朔城区志》的序共有三篇,两篇由地方党政领导撰写,一篇由修志专家撰写。旧志中的序、跋,多由文人(主修或主编)撰写。这些序言不仅阐述编修志书的意义,还说明编纂者的意图,并探讨志书编纂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世留下许多修志经验的总结和修志理论的探讨等,为方志理论研究留下难得的宝贵素材。在首轮、二轮志书中,序言多为地方党政领导撰写,文人或修志专家撰写序言的还是少数,故编纂志书总结性的理论文字留存太少,不利于方志理论研究。根珠先生所作之序即“序三”,从学术的角度、地方志视野观察全志,既反映出志书主编的编纂思路,又对志书地图的运用、突出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多角度多方位接续历史、重述人文历史特色、前志的补遗勘误等五大创新特色给予肯定,可称之为志书编纂实践与理论的总结。将经过精编的志书篇目、“概述”与“后记”的原文编入“附录”,便于未睹志书的读者了解是志梗概,为读者阅读志书起到重要的导读作用。而附入“朔州市朔城区志勘误表”,则既显示了编著者勇于纠错的精神,又给读者以提示,避免以讹传讹。众所周知,真实性、全面性是志书的价值所在,但因种种原因,志书出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不足和遗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志书质量和信誉。志书出版发行后,在社会上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优劣短长,公道自在人心,肯定赞扬的自不必说,批评揭短的也在所难免。除积极组织自纠自补外,还应尽可能动员社会力量批评指正。面对志书中的差错和不足,勇于正视,虚心改正,这不仅不会损伤修志工作者的形象和声誉,还会赢得社会更多的尊重和信任。相反,若是对志书错漏听之任之、视而不见,那才是对修志工作形象和事业发展的莫大损害。朔城区在志书出版后便接着编纂志书评论集,使得在较短时间内纠正志书的不足和遗漏变成了可能,这种勇于担当、自觉纠误的做法,体现出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值得赞扬。
我国大规模开展新方志编修,已历30余载。新方志陆续面世,方志评论随之兴起。方志评论集的编纂,不仅是向读者推荐、宣传志书的重要载体,同时亦是分析编纂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交流修志心得,拓展志人视野,深化方志理论研究,进而提高新方志编纂质量的重要手段[1]刘希汉.刘金凤,安爱民.关于方志评论的再评论.中国地方志,2004,(6).。编纂志书评论集,既要选择编纂质量较高、有特色、有创意的优秀志书,又要有众多高素质的评论人员参与,评论才会切中肯綮,论文集才有价值。据个人目力所及,首轮新方志编修中,自第一本《如东县志评论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出版后,陆续有多部新方志评论集面世。正式出版者如《如东县志评论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青州市志〉评介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奉贤县志文论选》(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洛阳市涧西区志评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襄汾县志评论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大庆市志〉评论集》(国际展望出版社1991年版)、《吕梁地区志评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广陵区志评介》(黄山书社1995年版)、《蚌埠市志评论文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天津经济开发区志评论集》(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厦门市志评论文集》(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等,属于其中的佼佼者;限于经费而内部印刷的,如《渭南县志评论集》(渭南地方志领导小组办公室1988年)、《利津县志评介集》(利津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2年)、《〈新野县志〉评论集》(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新野县史志总编室1992年)、《石泉县地方志评介文集》(华夏地方志研究所1993年)、《新编〈林县志〉评论集》(林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1997年)、《广州市志1991—2000专家评论文集》(广州市志编纂委员会)、《景德镇市志略评论集》(景德镇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0年)、《志评荟萃——新编〈长兴县志〉评论集》(中共长兴县办公室1994年)等,质量也很不错。无论是公开出版还是内部印行的,均系作者在从事志书工作的实践中有感而发的心得体会,大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索解决之道,其中不乏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讨解析,有些创新之见,对指导方志工作健康深入开展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其所总结的经验教训,使后来者知所戒惧,发挥了很好的典型引路作用。
而这些众多的评论集,绝大部分均系由志书编纂单位自行编纂的,聘请方志专家另行主编的仅有《大庆市志评论集》(梁滨久主编,国际展望出版社1991版)一部。《朔城志评》是我见到的由方志专家主编的第二部方志评论集,同样展现了专家主持的优点。专家主持评论集编纂有几大好处:其一,专家在国内方志界及社会科学界有较高的知名度,人脉联系广泛,可组织、聘请到一流专家、学者参与评志,从而可保证评论稿的质量。其二,专家具有较高的文字功底和方志理论水平,往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能够敏锐识别志书的优长与不足,在编辑评论稿时可发挥把关作用,不至于以讹传讹,从而使得评议对象的经验教训得到认真总结,进而指明志书编纂的正确方向。这些优势,在《朔城志评》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在普遍不重视系统地开展对一部志书进行评论,专题论文集极少,专家主持编纂者更少的今天,《朔城志评》的出现,便有了别样的示范意义。以此,根珠先生嘱序于我,虽自知才短,但以乐见其成,乃略书读后感怀,以是为序。
(责编:杨欣)
邱新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研究员,《中国地方志》主编。
*本文是《朔城志评》序言。标题为编辑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