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谁寄锦书来——电影《云水谣》色彩影调探析
2016-04-11孟祥龙
□孟祥龙
云中谁寄锦书来——电影《云水谣》色彩影调探析
□孟祥龙
摘要: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的台湾,所谓“云水谣”就是以影片主人公王碧云和陈秋水为感情主线,穿越了1947年到2007年近60年的时空,从青年的惊鸿一瞥两情相悦到中年的沉浮际遇、百转千回,再到晚年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从生的思念到死的悲怆,再到下一代人的生命情感延续。纯真的相遇,痛苦的离别,漫长的等待和忠贞不渝的守候,都在这部影片中通过光影架构,细腻地阐释了爱与生命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
关键词:云水谣;色彩;影调
一、光影斑斓的情愫意象
纵观整部影片,导演都在试图回答两个问题:“在人世间,把生者和死者隔开的到底是什么?把相爱的人隔开的到底是什么?”从这个角度而言,影片已经超越了对情与爱的简单表述,转而上升为对现实、对人性的关注。
影片采用插叙的结构,通过作家陈晓芮对姑妈王碧云的一系列追问,开启了那段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酸楚记忆。表面上,陈晓芮只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透过她,故事才得以在现实与回忆中自由切换,而实际上,我更倾向于将她看作是一种对王碧云“镜中我”的隐喻,陈晓芮关于“隔开生者和死者的是什么?隔开相爱的人的是什么?”的疑问,似乎应该是暮年的王碧云一生苦苦思索却不得其解的困惑才更显得合情合理。
影片伊始,一个3分钟10秒的长镜头,波澜不惊地走街串户,清晰而饱满地展示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台湾市井泉州戏、布袋戏、婚嫁、街头小贩、热闹街景、台北民居、天空的飞鸟、穿梭的人群……这些镜头上天入地、穿堂入室,由远及近,又由近到远。做得自然流畅、酣畅淋润……
光线、色彩与影像相得益彰,为影片解读人物心理与个性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碧云家的满目的绿,秋水家四野的绿,整个画面唯美得快滴出水来,衬托出初恋的感觉。不过绿色中也有变化,碧云到秋水家和伯母一起吃饭时,夕阳的光线给人物勾勒出了金色的边,神圣而动人。陈秋水刚来到王家大院的时候,一个置顶机位长镜头外加声音先行,告诉观众陈秋水的身份和来意。最后镜头落点在二楼阳台的姨夫油画上面,明媚的日光打在旁边的盆景上,生机盎然,嫩绿的枝叶似乎预示着屋子主人的开明爽朗。陈秋水当上王家的家庭教师后,陪王家少爷练习钢琴,清脆的钢琴声和着秋水清爽的声音,碧云在门外画画,其实心已经飞到了房间里。
光线制造的背光效果——手影也独具韵味——孔雀便是其中的一个意象。秋水那句“孔雀东南飞”为二人的分离埋下了伏笔。当王碧云的母亲不想让陈秋水做儿子的老师时,窗户外面突然电闪雷鸣。闪电的蓝色光影映到屋内每个人的脸上,尤其是陈秋水,此时他的内心也如这闪电般让人感到阵阵寒意。
在那个爱情邂逅的午后,明黄色的光线打在少女的脸上,透露着兴奋、羞怯。快乐的阳光给人暖意,侧光的效果让男主角的面庞轮廓分明,更具男性阳刚之性,魅力四射。穿过时间所营造的黄色帷幔,那个阳光下绽放的笑容在半个世纪后依然清晰。
在陈秋水与王碧云重逢的台湾乡下,爱情是青色的。青草的味道与青色的远山都在昭示着爱情来得甜蜜,却总要经历青涩。而这样的青色,也是思念的味道。
在陈秋水与王碧云分别的雨夜,爱情是银色的,也是灰色的。淫雨绵绵,剪不断,理还乱。冷光效果下的雨丝也尤为忧伤,刺在离人的心头。汽车大灯在雨中闪烁着辉光,惶惶而来,又匆匆而去。透过车窗,透过雨滴,灰白成为主要色调,正如面临分别的恋人此时心里的情绪——灰白暗淡,看不到希望。但是看不到希望不等于没有希望。金色戒指和金色的纽扣,象征着两人的爱情。
棕红色的氛围中点以明黄,怀旧而不陈旧的情绪凸显出半世纪前的台北风情。青色弥漫在空气中,弥漫在情窦初开的恋人心里。
朝鲜战场上的陈秋水,身着暗黄色的军装。暗黄色是那个时代那个地点的烙印。军装、空气、土壤、火焰、日光都是昏黄——暗无天日。也是在这个充斥着黄色的战争年代,陈秋水结识了黄皮肤大眼睛的王金娣。而后,陈秋水去了西藏,王金娣也追随他去了那个朝圣者神往的白色天堂。白色的布达拉宫,强烈的日光下让一切东西都富有了原始的生命力、顽强的生命力。陈秋水成了陈院长,白大褂、白床单、白雪山、白色的日光,交织在一起,正如此时陈秋水对王碧云的思念,由青色变成了白色——过度思念让他心力憔悴,让他的生活也缺少了应有色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诠释这种白色,也是一种纯洁的象征、专一的象征。即陈秋水对王碧云的专一纯情之白。最后的雪崩,惨白惨白是生命的终结,也是爱情的延续。
二、色彩考究的叙事变奏
在《云水谣》中,色彩表达与故事情节达到了高度统一。在表现陈秋水与王碧云的初恋段落中。画面的色彩倾向明确,在消色的环境中表达明黄色、青绿色、银灰色,这些传统摄影手段难以获得的色彩关系完美地烘托了剧中人物在半世纪前所经历跌宕起伏的心理状态。而秋水与金娣的感情表现,更多使用了柔和的暖色,表达了两人相濡以沫厮守终生的那种淡淡的喜悦。但同样是暖色,也会随着时空的变换,情绪的变换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陈秋水与王金娣在战场初识,西安重逢而又离别,在西藏的苦苦追寻直至二人终成眷属,色彩在大概念的暖色系下进行着有节奏的变化,充分烘托出了两人矛盾的情感历程。而穿插在其中的悲情戏份,如陈秋水与王碧云雨夜分别,陈秋水与王金娣被雪崩吞噬等场次则使用了相当低饱和度的蓝灰色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其情绪的传递直透心底。对于陈小芮身处的现代都市环境,更通过色彩的渲染传递了故事情节之外而又是电影叙事之内的情绪表达,如陈小芮探访王碧云旧居的镜头,通过与前后镜头形成的色彩蒙太奇,营造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情绪氛围,加深了王碧云这个角色的悲情色彩。而陈小芮酒吧聊天一场戏,通过色彩的运用描画了一段现代都市浮世绘,充分传达了现代都市人群浮躁感性的生活状态。能够如此准确而细微地实现导演希望实现的色彩结构,大概只有借助数字技术才能获得了。而在王碧云夜晚去见陈秋水最后一面的那场夜景戏,整体色调为凝重的蓝灰冷色调的硬调子,再加上音效方面大雨的环境音,以及一直延续的那种诡异的音乐和间断的雷声,共同营造出了当时那种情况下的紧张、害怕、难舍难分。这段戏与接下来回到现实中酒吧的戏又是两种风格,酒吧里色调暧昧,色彩艳丽缤纷,是一种休闲、娱乐、时尚、懒散的轻松气氛。
在北方防空洞里拍摄的朝鲜战争期间戏,是陈秋水与王金娣初识的一段戏,在色调方面以军装的土黄色和橙灰色比较单一的色调为主,也略有夜景的蓝色调,时不时也会出现红旗的红色和极少彩旗的蓝、黄色,主要是为了烘托革命热潮的气氛。再有就是西藏的那场戏,由于西藏特有的自然特征,所以天空是蔚蓝的,阳光的直射导致了人和景物的明暗面区分明显,影子的投射也很实、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摄影构图影调较硬朗、色调色彩鲜明透彻的特征。
三、油彩下的生命讴歌
总的来说,全片的摄影基调是由几个大的色块组成的,而这几个大的色块有的是根据故事情节的悲喜变化以及场景、地点、时间的不同而转变的,真正做到了色调、光线的变化以及摄影镜头的运用符合故事情节的叙事而出现,使这部片子看上去更加有整体性。影片最后那一幕雪崩和紧接着碧云不能自控的痛哭,终于将剧情推向了高潮,任画面随着黑幕渐渐隐去。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有人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部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云水谣》却不能不说是一部情感故事的上乘之作。
最后白色的雪山油画,被王碧云涂上了浓重的红色颜料。成了一座情感悲怆的“血山”——泪留在眼角,血流在心头。
参考文献:
1.黄贞权.此情可待成追忆——电影《云水谣》赏析[J].电影文学,2007(15).
2.邵燕.爱之极致——影片《云水谣》视听语言解读[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