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重大活动之翅 展媒体品牌形象——南宁电台报道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实践与思考
2016-04-11符蔚
□符蔚
借重大活动之翅展媒体品牌形象——南宁电台报道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实践与思考
□符蔚
摘要:当下,媒体竞争趋于白热化,城市广播媒体努力探寻突围之道。组织好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有助于锻炼队伍、展示形象、争取受众。南宁电台在采编播制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做好策划和组织,打好“组合拳”,明确报道目的等措施,成功报道了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实现了预期目的。
关键词:电台;重大活动;世锦赛
2014年10月3日至12日,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在南宁举办。由于南宁是继1999年天津之后,中国第二个获得世界体操锦标赛承办权的城市,因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一重大活动的筹备工作提前一年就拉开序幕,牵涉到政府多个部门和全市各个行业,战线拉得长,报道范围广,标准高、要求严,南宁电台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宣传任务,彰显了团队综合能力。本文以南宁电台1014新闻台、1074交通台为例,谈谈城市广播媒体在这次世界级大型体育赛事中的一些实践和体会,为城市广播在世界级大型体育赛事彰显媒体品牌形象提供借鉴
一、准备在前,策划在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报道效果
众所周知,由于广播只能通过声音传播信息,从报道效果、形式多样性、受众群体覆盖面等方面来看,会比电视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略逊一筹。这就注定广播人只有比别的媒体人多费脑,多流汗,充分发挥自己的传播特点,才能与电视和新媒体进行市场竞争并互补性共存。特别是像报道体操世锦赛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从成功申办到成功举办,时间跨度、传播周期都较长,既有赛前的准备工作,也有赛中的竞技过程,还有赛后的社会反响。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将会引起连锁反应,殃及全局。因而,“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南宁电台上下一致的共识。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台里都根据广播的特性,提前做好准备,精心作好策划。
南宁电台根据赛事的进程,将宣传报道工作细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赛前倒计时阶段。从赛前200天开始,在1014新闻台、1074交通台、经典1049逢整点播出世锦赛倒计时。通过赛前大密度的整点倒计时预告,强化了世锦赛举办时间的节点,让世锦赛广为人知,起到提前烘托营造氛围的良好作用。
第二阶段是预热阶段。南宁电台为营造世锦赛的良好氛围,在大赛开始前,就举办了一系列的预热活动。如1014新闻台先后组织举办了“美丽南宁舞动绿城中老年人舞蹈大赛”“喜迎世锦赛唱响南宁中老年人歌唱大赛”。1074交通台与团市委联合举办“迎接世锦赛绿色出行,晒图赢大奖”活动;还利用晚高峰节目时段,开展了世锦赛知识问答、微信摇一摇给听众赠送世锦赛门票等活动。这些大赛和活动,都吸引了众多市民积极参与,它不仅成为了南宁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还对世锦赛的报道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预热作用。
第三阶段是赛事阶段。因这一阶段是整个报道的重中之重,南宁电台更是使尽浑身解数,把一切广播报道手段全用上了,其中包括:现场直播、连线报道、嘉宾专访、新闻专题、消息、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人物特写、录音新闻、新闻故事、微信微博等。特别是充分体现广播快捷、简便优势的直播与连线手段,更是用到了极致。在世锦赛10天的赛程中,南宁电台对开赛仪式、开幕式和闭幕式都进行了现场直播;每天赛后的6场新闻发布会进行重点连线报道;对世锦赛的重点人物,包括李宁等体操知名人士、体联官员、组委会负责人等进行直播专访;1014新闻台、1074交通台两套广播每个整点、半点都进行现场连线报道;有重要、突发新闻,随时进行记者手机连线等。在世锦赛宣传报道中,南宁电台共直播、连线300多次,将近达到整个报道的二分之一。特别是记者连线,在本次世锦赛的报道中被大量采用,极大增强了宣传的及时性、真实性和感染力,同时也提高了广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四阶段是赛后阶段。赛后阶段又分每场赛事之后和整个赛事之后的报道。如在男团夺冠后,1014新闻台马上组织记者采访教练员、运动员,以及观众的感受和反响等。整个赛事结束后,又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知名教练员、运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对大赛的评价、展望,政府部门的总结、表彰等等。
另外,为了给世锦赛提供足够的报道平台,南宁电台在4个广播频率中统一开设“世锦绽放南宁世界聚焦广西”的大栏目。而各频率又根据频率定位的特点,开设了许多小栏目。如1014新闻台在“今早报”“民生12点”“新闻非常道”等专栏中,开辟了“聚焦世锦赛”“世锦赛特别节目”“体操多看点”“我爱世锦赛”等小栏目;1074交通台在“交警前导车”“焕然一新早高峰”“整点资讯”等重点节目中,开办了“大嘴宝迎世锦”“世锦快报”“世锦赛出行提示”等线性小栏目。这些小栏目全天滚动播出,保证世锦赛消息的播出密度。
二、锻炼记者,锻炼团队,才能形成合力打赢世锦赛硬仗
实践证明,只有高度重视和加强青年记者的培养与锻炼,促使他们快速成长,早日成长为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的人才,才能让整个新闻团队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打赢包括大型体育赛事在内的每一场硬仗。为了加强对年轻釆编人员的锻炼,南宁电台从1014新闻台和1074交通台调派30多名年轻的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技术人员、后勤人员参与了世锦赛的报道工作。赛事期间,还派出8名年轻记者进驻广西体育中心。这是南宁电台体育赛事报道中史无前例的。台领导对他们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一方面,要求各频率打破频率间人员的壁垒,全台调度,兵团作战,做到人员共享、资讯平台共享。并建立起相配套的运行机制,最大可能地集聚人力、信息、节目、技术、播出等各方面资源,形成传播合力。另一方面,要求记者编辑们不怕苦,不怕累,按市里的统一布署及台里的要求,无论如何都要高标准地完成各项报道任务。记者编辑们也把报道这次赛事,看作是锻炼自己的一个良好机会。他们每天都加班加点,及时发稿、及时连线、及时编辑、及时录制、及时播发,为报道好世锦赛多作贡献。开赛期间,恰逢国庆长假,参与报道人员没一人得到休假,但都毫无怨言。很多记者都是晚上看完比赛,马上回台写稿、录音、合成,直到凌晨一二点才能回到家里。第二天一早,又得出发采访,最长的工作时间超过15个小时。个别记者还创造了一天连线15条、采写录音新闻近10条的个人最高记录。不少记者一边用笔记本电脑整理文字,一边拿起手机进行现场连线,还要拍照留下图片,更要拿着采访机去录音采访,“一专多能”满场飞,堪称“多功能”记者。
由于精心准备,全台形成合力,南宁广播人在这次世锦赛的报道中收获甚丰。据不完全统计,1014新闻台和1074交通台在赛事阶段,共播出录音报道、录音特写、录音专访、文字消息等各种体裁的稿件368条,连线296次,1074交通台官方微博共编发、转发世锦赛战报、路况73条次,微信推送35条次等,出色地完成了世锦赛的宣传报道任务。而且,由于思想重视,准备充分,导向正确,严格把关,在整个世锦赛的报道中,真正做到“零差错”,确保了安全播出。
三、职责明确,目的明确,才能为提升举办城市的形象推波助澜
媒体是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媒体的宣传报道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事件的知晓度和判断力。事实表明,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随着媒体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会极大提升举办城市的形象和对外影响力。在这次世锦赛的报道中,南宁广播人很清楚这一道理和肩负的责任,随时随地都把宣传南宁、提升南宁城市形象和对外影响力摆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上面谈到,从预热阶段,南宁电台就举办了一系列的全市性大赛和全市性活动,这些大赛和活动除了能对世锦赛起到预热宣传作用外,反过来又在一定的程度上宣传南宁,推介南宁,展示南宁良好的城市形象。除此之外,南宁电台还对南宁的领导重视、场馆建设、城市美化、街道绿化、道路交通、安全保卫、志愿服务、环境卫生、餐饮服务、门票销售、文明观赛等等与提升南宁形象有关的方面,进行了突出和多时段的报道,向南宁听众及外地来宾传递了一个美丽南宁、绿色南宁、人文南宁、活力南宁、和谐南宁的崭新理念。对于国内外运动员、教练、记者、来宾等,南宁电台还注重收集他们对南宁的印象和感受。比如,世锦赛期间,国内外记者、国际体联官员、国家体育总局官员观看了大型壮族歌舞剧《百鸟衣》和大型多媒体风情歌舞秀《锦宴》,参观了青秀山、伊岭岩等我市著名风景点。1014新闻台的记者及时采访了他们,突出反映他们对南宁城市建设、旅游风光、民族文化的评价。每当记者釆访获奖运动员及外地宾客时,都会习惯性地在最后补上一句:“请你谈谈对南宁的印象。”回答全是南宁的绿、南宁的美、南宁的热情、南宁的好客……这些赞美之词随着电波传送到四面八方,南宁的良好形象也随之传播了出去,真正实现了南宁电台最初制定的“南宁因世锦赛更美丽,广播因世锦赛更精彩”的宣传报道目的。
四、认真总结,认真反思,才能使今后的报道更上一个台阶
对于世锦赛的报道,南宁电台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但认真反思,也存在某些不足,留有一些遗憾。
(一)在“排兵布阵”上,过于注重“重拳出击”,没有按照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播特点,做到“扬长避短”“有轻有重”,结果是某些报道徒劳无功,白耗人力。如中国男队团体夺金一战,1014新闻台派出4名记者坐守赛场,跑了混合区,又跑新闻发布会,最后辛辛苦苦弄到凌晨一两点,出了3篇录音稿。但当晚大家的眼睛都盯住央视五套“见人见声”的现场直播,这3篇录音稿的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能根据广播的特点,只需派出一两名记者采写中国队夺冠后现场观众反响,既能节省人力,又能获得与央视五套不同的收听效果。
(二)在“连线报道”中,有的记者准备不足,说得“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都不到”。应做到“有轻有重”“有主有次”,找准听众的兴趣点,真正弄明白“听众想知道什么”“我要说什么”,只有连线前做好功课,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信息选择,才能够抓住听众的耳朵,保证连线报道的质量和收听率。
(三)在选好连线背景声方面,也有遗憾和不足。在广播的录音报道中,除了现场采访对象的录音外,还有一个声音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现场背景声。这些声音的加入,能让听众有新闻现场的代入感。但记者在采制《白雅雯亲友团现场观赛父亲为女儿点赞》这篇录音稿中,由于记者准备不足,在南宁籍运动员白雅雯取得好成绩后,没有录上她十几位到场助威亲友的欢呼声,这就使整个报道失色不少。
另外,还有邀请的重点嘉宾没有落实好,导致解说嘉宾缺失而使节目显得不够专业;分工不明确,重复采访,做无用功;有些年轻记者经验和功力不够,报道多流于表面,没法作出深度报道。
唯有认真总结,认真反思,才能让广播的表现力更符合听众的要求、时代的要求,在新媒体盛行的大环境下,让广播媒体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出路。
(作者单位:南宁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