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创新的电视人物报道
2016-04-11云淑莹
云淑莹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0
做创新的电视人物报道
云淑莹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0
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主流价值观的代表。典型人物报道是对具有新闻价值和富有典型意义的人所做的新闻报道,也是宣传工作和进行新闻报道的常规选题、重要内容。本文结合作者多年采编一线工作的体会,就如何准确、生动地报道好典型人物进行简要总结、探讨。
典型人物报道主题记录手法
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主流价值观的代表。典型人物报道是电视新闻的常规选题。每一次典型人物报道,对电视新闻人都是一次挑战。如何真实、细腻、丰满地报道好典型人物,是电视记者不懈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尝试。
一、认真选择典型人物
(一)根据栏目或者系列报道的定位,认真选择报道对象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新闻联播》为庆祝建党95周年推出《一片赤诚》栏目,栏目的定位是要报道对党、对人民、对事业一片赤诚的共产党员,通过他们立足本职岗位的一个个生动故事,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那么在人物选择上,就要求记者理解“一片赤诚”的主题内涵。所谓“一片赤诚”,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爱岗敬业也好、扎根基层也好,不是心血来潮的偶尔为之,而是一切为了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是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坚守。因此选择人物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人物一定是能专注地把一件事做好做实,做到百姓心里,并且能耐得下寂寞、抵挡得了困难。根据这个要求,编辑广泛征集,仔细甄选了扎根沙漠的李天琪和以恪守法律公正为信念的法官蒋青春等真实、鲜活的人物。选择一个好的报道对象是人物报道成功的首要前提。
(二)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好的报道典型
做有心人、走心人是记者这个职业的必然要求。除了上级部门安排和栏目的主题策划,还有一些人物报道是记者在日常采访中挖掘出来的。记者也是普通人,如果被人物的事迹感动了、震撼了,就可以考虑把他作为报道对象。《吉日嘎拉:用生命护卫草原》这篇报道就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苗迎春在报道锡林郭勒盟西乌旗草原发生火灾过程中,挖掘的典型人物。2015年4月22日,西乌旗发生草原大火。得知消息后,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记录报道当地扑救草原大火,保护牧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消息。记者得知了西乌旗农牧局局长吉日嘎拉为救火不幸牺牲的消息。凭着职业敏感,记者赶赴英雄牺牲的现场、追悼会现场,拍下了珍贵画面。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在全国媒体中率先报道了吉日嘎拉把生的希望留给同伴,自己却用生命护卫草原的感人事迹。2015年,吉日嘎拉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二、深入了解人物,明确报道主题
“走心”是对记者每一次采访的要求,在做人物报道时,这个要求就显得更加重要。收集新闻素材和典型人物资料是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第一位和基础性的工作。采访中,记者要通过和采访对象聊天,不断走近被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不断地理解采访对象的价值追求。在这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明晰报道的主题。
因为电视新闻的篇幅有限,报道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人物报道主题的时候,具体而鲜明。要认真分析人物最核心的精神,捕捉典型人物人性中最细腻、最温暖、最真实的特质,不能大而空。如果记者对于主题都不明确,认识不清,那么在整个采写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思路不清,面对纷繁的素材和事例无从下手的情况,这样做出来的新闻,也必定是失败的。
2016年7月,《内蒙古新闻联播》栏目播出报道《潘东:老百姓不脱贫我就不离开》,这是一篇主题非常明确的典型人物报道。记者在导语中明确主题:“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离开。这是包头市固阳县共产党员潘东在十八年前,默默许下的诺言。为了兑现这一诺言,他一次次放弃调动进城的机会,留在贫困的村里,带着大家发展产业,建设家园。”有了这样的题目和导语,这篇报道的主题就鲜明地树起来了。
三、紧紧围绕主题,选择典型事例
确定好了主题,就要紧紧围绕主题,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性格。通过前期采访,我们取得了大量相关的人物素材,在后期采访拍摄中,写稿时要进行筛选。在众多的基本事实中,哪些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和人物风貌,最能打动人心?这些最温暖、最感人、最痛苦、最困难甚至最反常、最特殊的故事和细节才是我们要选择的。在选材上下功夫,才能在人物表现上收到好的效果。
这篇报道,没有刻意塑造英雄,没有进入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宣传的窠臼,而是基于对人性本身的关注,围绕主题真实地记录事实,通过一个个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的故事,展现了潘东这个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报道中,我们看到,记者没有回避矛盾,十个全覆盖缺乏资金,夫妻之间因为钱产生的矛盾,都很真实,而正是在这些真实的矛盾中,潘东这个人物的个性,展示得更加细腻,丰满。
《内蒙古新闻联播》播出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盟市领导谋发展罗虎在:用心守护这一片绿色》这篇报道中,记者也是紧紧围绕守护绿色这个主题组织事例,一是绿化城郊连片荒山,建设草原中的绿色城市;二是减羊增牛,缓解草原生态压力,帮助牧民增收;三是关注特高压工程建设,助力煤炭就地转化,输送草原清洁能源。这几个事例,都是紧紧围绕用心守护绿色这个主题选择拍摄的,从多个角度很好地体现这个主题。观众看完第一印象就是主题非常突出,内容层次丰富,很好地表现了主政一方的盟市委书记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主题思想。
四、认真捕捉细节,丰满人物形象
细节决定成败,典型细节的捕捉和抓取同样关乎电视人物报道的成败。细节,是新闻的细胞、血肉。要想形象、真实、可信地表现人物,就要让细节说话。好的人物报道正是对人物的一言一行、矛盾发展的具体环节进行细致的描摹,注重刻画和渲染,才能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传达人物的神韵,增强报道的感染力。细节,尽管似乎是细枝末节,却小中见大,正是人物生活中最真实、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是人物报道的活力所在。典型人物报道,要有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支撑,才会使整篇报道生动。
在《戎鹏强:8米钢管的人生》这篇报道中,记者写到:“戎鹏强给8米长的钢架打28毫米的深孔,精密度可以到丝级,接近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样的细节描述,让观众对于戎鹏强高超的技能有了形象的感知,也是因为这样的细节,让观众看过片子之后,能够记住这个高级技工的追求。
五、运用记录手法,创新表现手段
不断创新是电视新闻报道永远的追求。在人物报道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手法。比如,一些报道借鉴纪录片的采制手法,多运用现场、同期、跟拍等方式,真实展现人物的状态。
《内蒙古新闻联播》播出的《北垣子村借村通水》这条新闻,就采用了记录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新闻一开始,没有解说词,而是用了一组空镜头,真实记录了宁静乡村的早晨,刚刚升起的太阳,村里的大喇叭传出第一书记召集村民商量调水事宜的通知。这样的场景,观众是熟悉的,从内心是亲近的。然后,记者跟着第一书记一行人来到小黑河调水现场调研,大家商量之后认为工程量大,资金量大,方案不可行。接着,记者又跟着第一书记来到邻村,找村主任商量借水。事情并不顺利,因为地里都种上了麦子,借水需要挖地铺管,村主任不同意。第一书记提出了秋收后帮助邻村销售小麦的方案,村主任欣然同意。这个磋商的过程,记者始终开着摄像机,用镜头记录下来,整个沟通的过程节奏明快,短兵相接,让人在看得过瘾的同时,对于第一书记的勇于担当、一心为民的精神以及他超强的工作能力有了深深的了解和认同,至此,片子的主题表现已经成功。但是,记者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手法,再次用空镜头作为结束,夕阳西下,村民们熟悉的大喇叭,传出第一书记平和、亲切的声音:“水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这片报道打破了以往人物报道通过典型事例进行表现的常规做法,通过记录第一书记的一天,很好地表现了人物、主题。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一篇创新之作。
六、语言表达力求质朴、清新、准确
在人物报道中,质朴、清新、接地气、有个性的语言对于表现人物性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言之,工人有工人的语言,农牧民有农牧民的语言,不同的人物当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报道也要通过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风格来形象、生动、准确地表现人物。
其次,同期声的采录应用,也是重要的环节。采访中要真心真意地和采访对象成为朋友,采访对象和记者不见外、不客气,愿意敞开心扉,记者也要忘掉身份,只当是采访对象的朋友,这样采到的同期声才是自然的。《潘东:老百姓不脱贫我就不离开》这篇报道,农民这样评价潘东:“就像我们农民一样,到了家里站在地下,坐在炕上,净说的一家家的话,好娃娃,真是个好娃娃。”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们相信这样带着泥土气息,发自内心的语言,一定是最真实、最质朴,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褒奖。
七、运用电视元素增强典型报道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充分利用多种电视元素叙述和表现典型报道,是电视新闻人完成报道的重要环节。有表现力的画面、同期声、背景声、特技、图表等等电视元素,加上用心的编辑,都可以为典型人物报道锦上添花,相反,没有想法、表现力的画面,不用心的编辑,就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电视元素的巧妙运用。如《大漠梭梭——苏和》节目多次运用了沙漠中呼呼的风声作为背景声,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背景声对于表现七旬老人苏和,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种植梭梭的执着精神起到了非常好的衬托作用。如《盟市委书记谋发展何永林:用脚步丈量河套大地》节目中,何永林下乡时穿着沾满泥土的布鞋的特写镜头,对于表现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一篇成功的、走心的典型人物报道对于任何人都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从选题、采访、选材到写稿,记者、摄像、编辑都要走心,都要下苦功夫,精心把握和处理好每一个细节问题,才能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责任编辑:孟宪超
G222
A
2096-0751(2016)08-0011-03
云淑莹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