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虚拟化视角下图书馆馆藏调度的RFID实现*
2016-04-11杨国栋
杨国栋
(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杭州 311121)
书库虚拟化视角下图书馆馆藏调度的RFID实现*
杨国栋
(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杭州 311121)
文章设计基于RFID架位导航系统的书库虚拟化构想,通过与图书馆实体书库的精确对应实现图书馆书库的虚拟化,并通过虚拟化的书库指导图书馆RFID环境下馆藏调度的决策及其流程实现。
书库虚拟化 图书馆 馆藏调度 RFID
RFID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现在已较为广泛的应用于国内外多所大小型图书馆,各馆的应用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关注自助借还,有的关注标签防盗,有的关注定位盘点,有的关注于总分馆建设,还有的关注于图书馆设备自动化(如智能书架,自动寻书车,24小时自助图书馆),但从目前来看,各馆的应用仅限于此,且应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看,投入与回报相差甚远,例如自助借还,条码加磁条技术的自助借还设备现在也已较为成熟,标签防盗方面RFID也和磁条防盗各有优劣,盘点系统仍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长远看来,RFID技术之于图书馆除了在其技术本身(如标签性能,扫描器性能等)需要优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重组图书馆的流程,形成让一切馆藏皆在掌控中的馆藏调度能力。
1 馆藏调度的基本含义
调度,常用作动词,意为调动、安排人力和车辆等,维基百科解释为是将任务分配至资源的过程,在计算机或生产处理中尤为重要。而调度系统则多少有些许智能化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调度一词常被囿于车辆调度、机场调度、物流调度、生产调度等诸多方面,随着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渐趋广泛,藏书调度也逐步成为可能。图书馆在新兴的RFID等技术支撑下,对所辖文献资源进行智能化的组织以及管理,从而在有限的馆舍空间等条件下,使馆藏更贴近读者需求,实现对馆藏的合理、有序调度,这也是馆藏调度的基本含义。
2 馆藏调度的重要作用
馆藏调度首先是基于对所有馆藏的各种统计及自定义数据分类管理,其次是在RFID技术等技术支持下体现智能化的馆藏批量剔出,总体上体现的效果就是把所有按照各种自定义统计所得出的每个馆藏的集合能够方便的通过RFID技术更迅速的集中并做进一步处理,并通过虚拟书库得以展现,其中的过程就是馆藏调度的过程。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便于图书在馆际之间、分馆之间、书库之间的快速准确流动。对于有流动需要的部分图书,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来完成图书的调度。
第二,便于保持图书在架位上的始终有序。对于图书开架所伴随的乱架问题,通过馆藏调度系统进行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理。
第三,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统筹管理。管理人员可通过馆藏调度系统对所有馆藏图书进行集中调度,统筹管理。
第四,便于应对不断增加的读者需求。推行个性化服务一直是图书馆努力的方向,其中推行与图书相关的个性化服务,也是馆藏调度系统的目标之一。
第五,便于图书馆节约空间和成本。通过对不常用的图书的集中密集保存的调度等,可以使图书馆有效的节约馆藏空间和图书保存成本。
目前馆藏调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馆际分馆间的调度,书库间的调度,专题调度,个性化定制调度以及日常上架倒架等调度。[1]
3 图书馆馆藏调度系统的业务需求
(1)三线调度需求。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校长 C.W.埃利奥特发现,读者使用的图书仅仅是馆藏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馆藏未被利用。F.W.Laencaster根据自己的统计和实验得出图书馆流通的图书有60%集中在10%的馆藏中,80%集中在20%的馆藏中;R.W.Trueswell认为,一个图书馆不到50%的馆藏能够满足99%读者的需求。[2]由此就有了后来三线典藏制的概念。清宣统二年(1910)学部所拟《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第七条规定:“图书馆收藏图籍,分为两类:一为保存之类;一为观览之类。”[3]三线典藏制则是唯一能够将这两种藏书分别开来的方式,三线典藏中的一线馆藏即为观览之类藏书,提供读者的基本借阅需求,而二线和三线馆藏储存保存之类图书,其中,二线馆藏本馆密集保存,三线馆藏多馆联合保存,这就形成了三线典藏制最新的形态,这也是复合图书馆模式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布局的最终形态。[4]所以,三线典藏制势在必行,而三线图书间不断流动的需求也是馆藏调度系统重要的业务需求之一。
(2)一线图书零增长需求。图书馆面临不断增加的纸质馆藏,实行馆藏的“零增长”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在当前情况下,要想完全实现馆藏的“零增长”即购买多少剔除多少的做法尚不现实,但是如果仅仅是对三线典藏中目前占用空间最大的一线藏书实行“零增长”策略,不符要求的藏书存于密集书库,是近期最为可行的方法。实现常用性文献达到成熟规模后的零增长,以及实现保障性文献在馆际协作区的不重复收藏,是优化图书馆文献体系、提高图书馆文献功效的两个关键性的配置性目标。[5]而维持一线图书零增长所进行的藏书调度也是图书馆解决书库危机的必要需求。
(3)日常调度需求。日常工作调度需求是图书馆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包括平时的图书上架、巡架、整架、盘点、倒架等各个方面,目前,应用RFID技术之后,图书馆员的工作也更加的多样化,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也的确对图书馆日常工作有了极大的改善,例如自助借还、图书位置导航、EAS位防盗等,可在方便了读者的同时却给图书馆员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原来只需要保证图书排架,现在还要保证图书位置与RFID架位导航系统的对应)。再加上其昂贵的实施价格,令更多的图书馆也只是保持对新技术的观望态度,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还只处于初步阶段,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该有更广泛的应用。而使图书馆日常工作调度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也是馆藏调度系统的基本业务需求。
(4)个性调度需求。通过不断发展的数据挖掘和信息发现技术等,馆藏的个性调度需求将会占有图书馆馆藏调度越来越多的比重,所以未来的图书馆馆藏,将会服务更多更新的个性化调度,个性化调度需求是馆藏调度系统可拓展的重要业务需求。
4 图书馆馆藏调度系统的设计思路
(1)在现有的RFID架位导航图的基础上,设计更加人性化的书库虚拟化系统,与馆藏实体图书精确对应,通过RFID技术的高速盘点扫描来快速更新架位信息,提取书籍页码和装帧方式自动计算书籍厚度,配合图书全排架精确定位图书位置,再辅助书名页、封面的上传以及图书电子版的挂接等,更加方便读者利用,也更加便于工作人员的管理。
(2)设置专门馆藏调度员,统筹管理整个调度系统和调度流程,包括哪些图书将进行调度,进行什么样的调度,以及由哪些人分别负责哪些图书的调度或者是进行调度的哪些流程,把整个调度过程分而划之,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5 书库虚拟化
(1)RFID架位导航和书库虚拟化
目前的RFID架位导航,仅对读者使用有一定效果,功能比较单一,仅能指导读者所需的单一图书在某一书架的某一层面,且具体在该层的什么位置不予区分,如读者有多本图书需要寻找,就需多次使用架位导航,这样必然会对读者特别是不熟悉图书馆的读者带来在寻书过程中的精力浪费,读者需要先观察每本图书的位置,然后自行设计最佳的路线来寻找。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架位导航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管理人员希望架位导航能够达到集合化的预期,即可对多本图书进行有效指示,这是目前的RFID架位导航所无法解决的。而书库虚拟化正是对架位导航的完善和补充,图书馆书库虚拟化与近年网络上流行的虚拟书库有着本质不同,网络上的虚拟书库比如ibookshelf等,对于使用者来说最多相当于虚拟了某一个书架的内容,而其他更多的图书信息并非是以书架形式来展示的(当然,由于网络虚拟书库并没有与实体书库对应的需求存在,所以也并不需要如此),而是以检索条目的形式来展示。
(2)书库虚拟化的读者功能实现
首先,书库虚拟化实现的效果从读者使用的角度来说,要能和图书馆实体书库做到精确对应,RFID技术因为技术约束,对于同一层图书不予排序,这时就需结合图书全排架,在“相信但不尽信RFID标签扫描人员的扫描成果和相信但不尽信排架人员的排架成果”的指导下,在系统内自动给该层图书予以排序,以确定每本书的先后位置(具体请参见笔者“让馆藏盘点常态化——图书馆RFID盘点系统之改进”[6]一文),通过对接图书馆管理系统提取图书编目库中的图书页码数及装帧方式等数据,自动计算每本图书厚度,以更精确的显示图书在书架上的具体位置。
其次要增加书脊图片以便于增加读者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包括单本图书的书脊图片以及全层、全架的全景图片。这里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影像采集并加工获得,比较繁琐但是更真实;第二种是通过系统计算书脊位置后自动在书脊范围内附加上图书书名等信息,相对简单但是千篇一律。实际操作中可以视具体情况两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在单本图书时为自动计算,整层整架可以影像采集(当图书发生变动后需重新采集)。
再次要在书库虚拟化系统内为每本图书提供链接,当鼠标移动到某本图书时,自动将图书书脊出列放大显示,点击进去可以查看该书详细信息,并通过对接馆藏数字化平台获取电子书。
这样,读者只需要打开网上的虚拟书库,就能获得和进入图书馆实体书库同样的感受,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访问图书馆。
(3)书库虚拟化的读者服务功能拓展
a提供虚拟书库内书目检索功能,检索结果点击可以直接进入该书所在书架,并可观看附近书架相似图书,也可以对多本检索结果内的图书进行标记,自动生成标示图,并指导读者在实体书库中寻找图书的最佳路径。
b提供书评功能,给同样读过该书的读者一个彼此交流的机会,书评多品价好的图书书脊加以标示区分显示,并可予以集中并做二次检索。
c给新书以及利用率高的图书予以不同的书脊颜色区分,并可集中并做二次检索。
d可查阅看过某本书的读者另外还看过哪些类似的图书,以增加信息偶遇的几率。
e为读者提供个人书架[7]空间,保存自己所有曾经借过的图书及其电子版(分为实体图书借阅和电子馆藏借阅,也可集中显示,实体借阅和虚拟借阅不同颜色予以区分),便于读者二次利用(很多书确有重复读的需要,第一遍精读时一般需要实体图书,重读时电子版即可满足需要,系统也可进行提示:某本书已有?人进行重复阅读),并能让读者对自己的个人书架空间进行各种设计,以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要求。
f增加好友列表、班级群等设置,满足读者交流需要,增加礼物赠送、图书推荐赠送等相关操作。
g进行新书推荐和个人定制等信息推送服务。
h开发一些和图书馆相关的益智类游戏,可以让读者共同参与,既宣传了图书馆,也满足了读者游戏的需要。
目前,RFID架位导航和图书馆OPAC之间的联系只是在OPAC上为每本图书链接了一个架位导航图以显示该书在书库中的位置,而书库虚拟化系统则可以包含绝大部分的OPAC读者功能,所以书库虚拟化其实是RFID架位导航和图书馆OPAC的结合物。
(4)书库虚拟化对图书馆馆藏调度的指导
a新书入库指导。新书入库时,由馆藏调度员在系统内查看所有新书在书架中的相应位置,查阅有无满架等情况,然后按书库发送各阅览室流通人员上架,系统则直接更新此批图书信息到虚拟书库内。
b上架指导。管理人员通过扫描需上架图书,在书库虚拟化系统内自动生成该批图书的应在位置,然后管理人员需对该批图书按索书号进行排列,对照虚拟书库系统指示图进行依次上架。
c倒架指导。通过书库虚拟化系统内图书的多少厚薄,可以很清晰的展现书架的满架情况,馆藏调度人员进行相应的设定后,再通过系统运算,可以给出清晰的倒架示意图。
d分工指导。对于一些大型的图书调度,由系统统计各个书库的图书上架量或者下架量,给每个书库安排相应数量的管理人员。
e工作量鉴定指导。每个书库以至于每个管理人员的上架量,都可以由系统统计得出,作为考评的参照,所以也对管理人员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f采购指导。例如哪些图书利用率高,哪些图书已经超过负荷等,通过书库虚拟化系统都可以看出,这对图书馆的采购工作有相当意义的指导作用。
g馆藏调度员统筹指导。馆藏调度员通过书库虚拟化系统,安排各种各样的调度方式,或者满足其他人员的各种调度想法,安排调度过程以最优方式进行。
6 图书馆馆藏调度的RFID实现步骤
依托于书库虚拟化系统的图书馆馆藏调度的RFID实现步骤如下:
(1)定制检索策略,如在系统内检索某书库5年内利用率在3次以下的图书,并进行相应检索;
(2)制作数据库视图,把检索到的图书做成视图予以集中;
(3)在RFID系统内修改(或临时隐藏)此批图书的层标号;
(4)在书库虚拟化系统内对这些图书进行标示,并把最方便的标示图(系统应可生成多种类型的标示图,依照所需调度图书数量生成最方便指示的标示图)发送相应各书库的管理人员;
(5)管理人员持RFID扫描设备按图扫描,在图示书架前停留并在图示位置附近扫描,当扫描到所需调度图书时,由于此批图书层标号被隐藏或改变,扫描器发送警报音,管理人员依次下架图书(需要按照扫描图书数量选择不同的扫描功率即扫描范围,也可依个人习惯设定);
(6)以上步骤完成后,调度过程的下架流程就完成了,上架时需要在系统中给此批图书分配排架位置(有可能会有改变,也可能为原来的位置,具体看图书所在书库等有无改变);
(7)把图书通过自动分拣设备分发到各书库;
(8)相应管理人员再对各自书库分发到的图书在书库虚拟化系统指示下进行上架。
以上是一个完整的馆藏调度的过程,调度过程中需要馆藏调度员统筹安排、合理分工,最佳化整个调度过程。
书是为了用的,阮冈纳赞的这句话指导了现当代图书馆的发展,而如何能让每本图书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让每本书有其读者,每个读者有其书,对于藏书的调度殊为重要。RFID技术使馆藏的调度更为便捷,图书馆一定可以实现让馆藏尽在掌控中的未来。
〔1〕杨国栋.馆藏调度:RFID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纸质文献管理的升华[J].图书馆论坛,2014(10):41-46
〔2〕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5-57,63-64
〔3〕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M].上海:中华书局,1982:132-133
〔4〕杨国栋.“二八率”视角下的图书馆馆藏“零增长”——谈“书库危机”的解决之道[J].新世纪图书馆,2014(6):56-59
〔5〕朱同同,顾宏.图书馆文献的配置原理[J].图书情报工作,1999(1):25-28.
〔6〕杨国栋.让馆藏盘点常态化——图书馆RFID盘点系统之改进[J].图书馆建设,2014(8):44-47
〔7〕黄红,孟磊.虚拟书库个性化书架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6):104-107
RFID Implementation in Library’s Collection Schedul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Virtual Stacks
Yang Guodong
The paper presents a concept of stack virtualization based on RFID navigation system. By corresponding with library stacks entity precisely, library stacks virtualization can be achieved. The paper gives guidance to the decision and process implementation of library collection scheduling under RFID environment by means of the virtual library stacks.
Stack virtualization; Library; Collection scheduling; RFID
*本文系2016年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书库虚拟化视角下图书馆馆藏调度的RFID实现”(项目编号:Z16JC108)研究成果之一。
G250.7
A
杨国栋(1979-),男,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