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浆里的中庸之道
2016-04-11李长征
李长征
豆浆里的中庸之道
李长征
豆浆之道在于中庸,而中庸之道在于不偏不倚,不温不火。
豆浆不如牛奶香腻,也不如咖啡猛烈,更不及茶多姿多彩,它始终是一种颜色,一种味道,始终不变,坚持千年。
爱酒的人狂放,爱茶的人飘逸,爱咖啡的人时尚,而爱豆浆的人一定很温和。
豆浆如父亲。在他年轻的时候,可能是性情暴烈的豆子,在阳光和火中噼啪作响,但当他有了儿子,马上就成了一碗温和的豆浆,没了脾气,有了从容。
豆浆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坚持,它不像咖啡那样可任意加入糖和牛奶,从而改变了自己的性情。豆浆不愿与别人为伍,拒绝杂念的掺和,即使加入一点糖,改变的是味道,而不是性情。它又如母亲,自己的孩子自己爱,不允许别人说三道四,而且她会把爱自始至终、源源不断地贯彻到底。
豆浆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含蓄,如师长和老人。循循善诱,深藏不露。绝不是性情暴烈的老板,声色俱厉,气冲牛斗。它会以自己特有的韵味,暖暖地流入心田,如春雨润物,草木自青。
豆浆更如一位清贫的智者。享用豆浆,不需要那些复杂的器皿和烦琐的讲究,一个中国的瓷碗或一个玻璃杯足矣。他很低调,但他会教你待人不要太苛,用物不要太荣。他貌似很粗陋,像一位从田间走过来的戴着斗笠的农夫,岁月的历练使他深厚,即便大师在他的面前也会肃然起敬。
见到那些知己的朋友,我会请他们喝一杯豆浆;见到那些智慧的朋友,我会请他们去喝茶。而面对陌生的朋友,我会请他们喝酒。这真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感觉:也许请客也要门当户对,君子之间要以厚道相酬;智慧应与多姿以至多情相伴;而从陌生走向信任,烈焰般地燃烧才会让人在短时间内看出真实的色彩。
君子之交,一碗豆浆而已。
(选自2016年第3期《国学》,本刊有改动)
名校名片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自创办以来,积极探索并实践“先写后教”的作文教学形态。学校创办了“小棠梨文学社”,公开征集社名、竞选文学社成员;并通过举办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学校还邀请丁立梅等作家为学生作读书报告,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写作热情。2016年3月,学校承办了江苏省初中语文名师发展共同体活动,专题研讨作文教学。近年来,学校先后有20余位学生在省级、国家级作文竞赛中获奖,并有多篇学生作品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