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业与乐业》拓展阅读——屠呦呦: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

2016-04-11郭兴华竺可青应晓燕

初中生世界 2016年10期
关键词:抗疟乐业诺奖

郭兴华竺可青应晓燕



★《敬业与乐业》拓展阅读——屠呦呦: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

郭兴华竺可青应晓燕

今年85岁的屠呦呦出生于宁波鄞州,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摘得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也成为中国诺奖获得者中的唯一女性。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那株野草,就是青蒿。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到一起,而这个国人企盼多年的诺奖,竟来得如此“中国风”。

“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_”在接受采访时,屠呦呦曾表示,“这是中医中药走__向世界的一项荣誉。_它属于科研团队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屠呦呦,这位以往“圈外人”感到陌生的宁波籍女科学家,因为发现青蒿素——被誉为治疗疟疾的“中国神药”而进入公众视野,也进入了诺奖的视野。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之中,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

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我国一项被命名为“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那个科研团队,包括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文献堆。

青蒿在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我国南北方都常见的菊科草本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它有所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甚至勇敢地在自己身上首先进行实验。

值得注意的是,摘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凭借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果,是造福世界的疗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寿旦说,屠呦呦早在2011年就获得被称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同样是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选自2015年10月6日《浙江日报》,有删改)

鉴赏空间

因为摘得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女科学家屠呦呦成了2015年万众瞩目的风云人物。屠呦呦的获奖,系实至名归,“凭借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果,是造福世界的疗效”。当我们把视线转向40多年前,聚焦我国的“523”疟疾防治科研项目,细数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研究青蒿素的历程,你会为之惊诧与敬佩:非常漫长而复杂的实验过程,190次的反复失败,在自己身上首先进行药效实验……屠呦呦及其团队成员身上彰显出的不畏艰辛、执着以求、勇于献身的精神,正是“敬业与乐业”的最好注解!

[读有所思]

文中画线语句折射出屠呦呦的什么可贵品质?

猜你喜欢

抗疟乐业诺奖
聚焦诺奖
青蒿素的合成方法研究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青蒿素及其类似物抗疟构效关系的DFT研究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THE 1,500 YEAR WAR
职业教育应是乐业教育
去乐业看蝴蝶
屠呦呦获诺奖赞
曹纪平:一位保险推销员的“乐业”与“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