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文更要讲道理

2016-04-11主讲人大朋友蔡明

初中生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讲道理论据美德

主讲人:大朋友蔡明

为文更要讲道理

主讲人:大朋友蔡明

email:czssjzw2009@126.com

激情妙语

● 做人要讲理, 做事要讲理,为文更需要讲道理, 这是常识, 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常识。

●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其本质差别在于: 一个重说理, 一个重叙述。而要说理,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说理的关键在于说, 在于条分缕析,在于视野开阔, 在于由小及大、由点及面,在于明察秋毫、管中窥豹。其实, 往简单里说,说理也是有方法的,论证方法的巧妙综合使用,会使自己的说理锦上添花。

● 大凡说理,其实就是表达你对社会、自然、人生的各种现象的看法、主张和观点,并且把你的看法、主张或观点拆分开来呈现给读者,能让大家接受、支持和肯定。

●议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证明,而证明恰恰就是一个思维演绎的过程。你首先要相信,你的观点能够得到证明,你的证明过程必须符合思维规律。但你也应该意识到,没有一个理论能肯定地、永远地得到证明,因为真理永远是相对的。

●证明,少不了事实。常言道:摆事实,讲道理。常言又道:事实胜于雄辩。但是,你同时必须知道,事实作为论据,“只能告诉人们什么在场, 事实是这个样子, 但并不能告诉人们它不可能是别的样子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存在另一样子的事实。况且事例只是‘ 证明’ 而不能清楚解释为什么”, 这是徐江先生的观点,蔡老师以为有道理。

佳作双娇

勤劳是一种美德吗?

狄马

母亲在这一年被评为劳动模范,队长捧着奖状来到我家,说了好多表扬的话,大意是:你妈妈是全村最勤劳的妇女,你们长大了应该向她学习。但奇怪的是,母亲一点也不高兴,队长一走,就抱着我痛哭起来,哭完后说:“别听他胡说!什么勤劳!他怎么不勤劳?”

从此我就知道,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勤劳,一种不勤劳。而有的人的勤劳对自己毫无好处。成年后,我对一切叫人“吃苦耐劳”“忘我工作”的说教都充满警觉,正是得益于生活所赐。在我看来,一种劳动如果不能体现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那么,它就只对领导者有意义。一个人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愿意牺牲自己的享乐,做一件在他看来十分必要、十分有价值的事业,与一个人在棍棒的驱赶下,完成一桩力所能及的工作以维持生命,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的“价值等级”是由他自己制定的,他愿意牺牲在他看来较小的价值以换取更大的价值;而后者的价值标准是由别人强加的,别人说高就是高,别人说低就是低,自己没有办法选择。而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意义的。区别之大正好比饿肚子,一个是为了健美,一个是由于没米;同是跑步,一个是为赛场夺冠,一个是被人追杀;同是喝茶,一个是坐在家里享受,一个是被警察拉走。你说能一样吗?落实到“勤劳”上就是,如果这种“勤劳”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他在他“勤劳”的事上感到满足,那么,这“勤劳”就值得赞美,至少无可非议;但如果这“勤劳”是被迫的,“勤劳”的人没有丝毫选择的余地,那么,这“勤劳”就和猪吃饱了等人家过年一样,不值得嘉许。

但好多人不懂,包括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文人墨客,一到乡下,就盛赞起农民的“勤劳”来,写文章更会上升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我自己就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诗人到陕北采风,看见一个大娘在地里拔草,就派作协主席上前问候,以示“深入生活”。“老大娘,这么大岁数了,还在劳动?你的勤劳值得我们学习啊!”大娘说:“学啥呀?没事干么!”可等这个主席一离开,大娘就在地上唾了一口,骂道:“呸!你才勤劳呢!你家祖宗八代都勤劳!”在她看来,勤劳是一种诅咒。她没说出来的愤怒,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解读:我也想像你们城里人一样,看看电影,逛逛公园,或者遛遛狗,听听音乐会。可是能么?你们不管倒也罢了,吃饱了撑地跑到我们乡下转转也罢了,但还想把老娘当猴耍,就太不要脸了!这说明世界上的人种五颜六色、族群丰富多样、文明千姿百态,但人性只有一个,那就是求乐避苦、好生恶死。没有一个民族热爱吃苦更甚于热爱享乐,热爱流汗更甚于热爱休闲。勤劳都是逼出来的。如果说有一个民族在世界上是以勤劳和耐苦出名的,那么,透过这华而不实的“名”,一定有某种比“勤劳和耐苦”更可怕的东西高悬在它的头顶,比如严酷的制度、粗暴的管理以及落后的技术等,否则,它就不会乖乖地选择“勤劳”,而且一选择就是两千年。

据一些从欧洲考察回来的学者介绍,欧洲特别是北欧的一些国家,劳动力十分短缺,短缺的原因不是这些国家人口稀少——事实上,有的国家人口密度比中国还大,但这些国家的人很懒,他们宁愿在海滩上晒太阳,也不愿出来干活,导致劳动力价格十分昂贵;反而是勤劳的国家,比如中国,劳动力一直过剩。过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劳动力价格奇低,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一个间接的后果就是这些国家缺乏创新产业,因为对他们的统治者来说,单靠便宜的人力资源这一条,就足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优势,根本用不着考虑制度创新和产权保护这些麻烦的事。因而从长远来看,勤劳对一个国家的进步也未必是好事。

那么,勤劳对个人来说算不算美德呢?那要看站在谁的立场上说了。对秦始皇来说,当然是,但对孟姜女就未必;对富士康的老板来说是,但对员工就未必,否则你就无法解释马向前、祝晨明这些人宁愿跳楼也不肯回机房的原因。

在我国南方,你经常可以看见狭长的小船上,伫立着几只或几十只人工训练的鱼鹰。因鱼鹰嘴长且前端有钩,又善于潜水,能在水中看清各种鱼虾,所以自古以来就被渔民驯养帮助捕鱼。渔民怎样才能保证鱼鹰不将捕到的鱼吃掉呢?原来,鱼鹰喉下有一个皮囊,能暂存捕到的鱼。渔民会在放鹰前,先用皮条草扎住鱼鹰的皮囊,不让鱼进入胃里。等鱼鹰叼着鱼钻出水面时,渔民会眼疾手快地将鱼从其嘴里夺走,然后顺手拿出一条小鱼塞进其嘴里,并用手将皮条草的活扣解开,就算是对鱼鹰的犒赏了。

(选自2013年第5期《读者》,本刊有删改)

勤劳是一种美德

唐铁云

《读者》杂志刊载了狄马《勤劳是一种美德吗?》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说:“……文明千姿百态,但人性只有一个,那就是求乐避苦、好生恶死。没有一个民族热爱吃苦更甚于热爱享乐,热爱流汗更甚于热爱休闲。勤劳都是逼出来的。”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狄马还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有一年他母亲被评为劳动模范,队长捧着奖状来到他家,对他母亲好好地表扬了一番。队长走后,他母亲却哭起来,并说:“别听他胡说!什么勤劳!他怎么不勤劳?”另一个是一群诗人到陕北采风,看到一位老妇人在地里拔草,作协主席就向前夸奖说:“老大娘,这么大岁数了,还在劳动?你的勤劳值得我们学习啊!”可他们一走,老大娘就唾了一口,骂道:“呸!你才勤劳呢!你家祖宗八代都勤劳!”老大娘是否说了这些我很怀疑,但正如文章接着说的,老大娘呸的是这些人把她当猴耍,是不要脸,让她恶心罢了。

显然,作者的观点是荒谬的。勤劳当然是一种美德。不错,人人都求乐避苦、好生恶死,没有人热爱吃苦甚于热爱享乐。但“乐”从何来?“生”从何来?天上不会掉馅饼。人生的幸福——生活快乐、体魄健康、风风光光有滋有味的生活,是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一个人孩童时吃苦耐劳发奋读书,让自己尽可能多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就为将来干事业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成年后努力工作,就有可能干出一番让人羡慕的事业。而一个人只有干好工作甚至事业有成,才可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才可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避免冻馁之苦。如此说来,要避苦求乐,离得开勤劳吗?一个人不以劳动为本,又怎么能达到求乐避苦的目的,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呢?

好生恶死,同样离不开勤劳。生命在于运动,现在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因而早起晨练的人越来越多了,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些活动也是劳动。坚持就是勤劳。正是勤劳保证了人们身体健康,达到了好生的目的。因此,怎么能说勤劳不是一种美德呢?

狄马为否认勤劳是一种美德所举的例子,确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虽说用它来否认勤劳是一种美德实不可取,但现在为什么有人对表扬,尤其是来自官方的表扬本能地反感?因为这么多年来,老百姓从官员口中听到的假话太多了。老百姓虽没权力没地位,但观人察事的水平可能比某些官员还要强得多。他们怎么会甘心上当受骗,而不产生深深的反感呢?

这种老百姓对官员的反感心理,我认为,实在需要高层高度重视了。

(选自http://bbs.tianya.cn/post-news-288239-1.shtml,本刊有删改)

说文论道

这是两篇观点相反的议论类文章。

“勤劳是一种美德”,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公认的常识。但狄马偏能从这些常识甚至常情、常理中发现其错谬之处。他对勤劳进行了“两分”:一是主动愿意的勤劳,一是被动被迫的勤劳。他认为,只有前者的勤劳才会有劳动的快乐,才是美德;而后者的劳动是受他人驱使的,因而与美德无关。而支撑其论点的依据就是,“人性只有一个,那就是求乐避苦、好生恶死”,他进而进行了深度推演,“没有一个民族热爱吃苦更甚于热爱享乐,热爱流汗更甚于热爱休闲。勤劳都是逼出来的。如果说有一个民族在世界上是以勤劳和耐苦出名的,那么,透过这华而不实的‘名’,一定有某种比‘勤劳和耐苦’更可怕的东西高悬在它的头顶,比如严酷的制度、粗暴的管理以及落后的技术等,否则,它就不会乖乖地选择‘勤劳’,而且一选择就是两千年”。在此基础上,他又引用从欧洲考察回来的学者所见的事例,进一步推论并得出“勤劳”不仅对于个体,而且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好事的结论。

这就是狄马。

唐铁云的文章所持的则是传统的观点,是与狄马相反的观点。这是一篇与狄马进行商榷的说理文章,我们又称之为反驳类说理文章。

唐铁云的智慧之处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否认狄马文章中的事实,而是首先否认了支撑狄马立论的重要依据,尤其是这一依据与观点之间的内在关联。不错,人人都求乐避苦、好生恶死,没有人热爱吃苦甚于热爱享乐。但“乐”从何来?“生”从何来?天上不会掉馅饼。好生恶死,同样离不开勤劳。人生所需,都靠勤劳获得。在抽掉了狄马说理的根基、分析了内在的关联之后,他又从老百姓何以会对当下的“勤劳是一种美德”持否定态度的现实和深层的背景上进行考量,同样掷地有声、令人深思。

这就是说理文章,既需要摆事实来证明道理,更需要从事实中生发出道理;而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你可以没有事实,但只要言之成理,有合乎逻辑的分析、推导和论证,你的说理文章就一样能让人信服。

狄马的两分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唐铁云的逻辑剖析法同样值得同学们借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议论文重在说理,而不是重在摆事实或者论据。事实本身只是一种存在,它自己不会解释。同样一个事实,不同的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上面的情形正是如此。

前车之鉴

还是务实好(这是以观点,即中心论点为题的作文)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九(2)班盛潇杨

我们身处繁杂的社会,不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务实。每一件事,对他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拒绝浮躁,把事做得务实,就如那并不起眼的花草,却在生活中放出耀眼的光芒。(第一句开门见山,亮出观点。但用“不论……都……”的形式提出观点,有不给自己的论证“留后路”的危险。二、三两句承观点而来,明确“务实就是负责,就是拒绝浮躁”。但是,既然“不起眼”,又怎会“放出耀眼的光芒”呢?)

如今的社会,务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往往就会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例如,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中,号称“固若金汤”的九江长江大堤在洪水的冲击下不堪一击,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建设者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务虚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他们不仅受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也逃不过国家法律的制裁。这样的行为害人害己。(联系社会现实抨击“豆腐渣工程”。小作者明确提出了“务实”的对立面是“务虚”,这没有错,关键是“务虚”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能与弄虚作假之类的“豆腐渣工程”简单地相提并论)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务虚的现象。有些同学常常因为想获得漂亮的分数而在考试时选择对答案或抄袭。这可能一时半会能逃过老师的“法眼”,但长此以往,终将会对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既是对老师、家长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联系生活,批评考试时的对答案和抄袭现象)

另有一些同学则是在学习中光说不做,这也是非常可怕的。萧伯纳说过:“行动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只有在良好合理地计划的基础上付诸行动,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良好合理地计划”是务虚还是务实呢?)

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中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弄虚作假,对于自己的计划去努力实现,那么,成绩也会突飞猛进。其实,提高成绩真的很简单,你可能会惊讶于自己的进步,事实上,务实的作用的确很大。(这不是说理,这是在呈现自己直觉的、经验式的观点,因为缺少逻辑关联。“成绩突飞猛进”不可能只是勤恳、扎实地完成任务这么简单。如果你读过季羡林的《成功》,并记住季老给出的公式,就会恍然大悟)

不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兢兢业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拒绝敷衍了事,认真贯彻落实每一项标准。务实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正如列宁所说的,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所以说,做事,还是务实好。(这里出现了“标准”“态度”“精神”“能力”等重要的词语,但前文的论证中少有照应,因此,结论似乎不是前面论证的自然渠成,而有点硬贴的感觉。引用列宁的话,旨在运用引证法说理,但“大事与小事”无法和“务虚和务实”相对应,无助于证明结论)

[总批]

这篇文章的优点有两条:一是论证说理能够联系社会现象和身边现象,特别是自己的学习生活,从而使议论说理变得有针对性、有意义;二是有引证说理的意识,尽管有的引证不很恰当,但能有这种意识,就是值得肯定的。

文章每一自然段的主要问题,蔡老师已在段评中指出。而就整篇文章来看,还有如下问题需要说明:

一是动笔写作这篇议论文时,必须首先弄清楚这道题的相关意思、意图,让说理做到有的放矢。“还是务实好”既是一句结论,也是一个判断,相当于写作者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写作的全部要义就在于证明“还是务实好”是成立的、正确的,因此,必须要把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整明白,处于朦胧状态是写不好这样的说理文章的。何为“务实”?和“务实”相对的“务虚”又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务实”相对于“务虚”而言,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还有一个词语必须联系起来看,那就是“还是”。很显然,这是比较、选择之后的表达。因此,文章在说理时,就不能一味地只说“务实”好,而不考虑与“务虚”进行适当的比较。

二是在界定了概念、厘清了关系、明确了外延之后,要慎重选择论据、分析论据,进而论证观点。这就是一种说理,是借助事实来说道理。现在看来,这篇文章所选的论据与文题不相吻合,只会给说理添乱。

三是要拟定一个说理的顺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并且,要想清楚运用什么材料、采用什么方法等。这样,写作时才会一气呵成、事半功倍。

深度对话

问:议论文写作是选择论据重要,还是说道理重要?

答:这是一个非常有研究意义的问题。首先是提出这个问题的背后,始终有议论文写作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在影响着你。这三个要素不能代表议论文写作的全部,况且,这三个要素从逻辑层面上看也不在一个维度上。论点是议论文的观点、灵魂,表现形式只是一句话或一个判断而已;论据是议论文的具体内容中的一部分,是与分析提取、归纳论证等相对的部分,其主要意义在于帮助证明或反驳观点;而论证则是联系论点、论据和道理之间的手段或方式,必须符合逻辑思维规律、符合认识规律、符合客观事实。有的议论文的确需要有论据,这样就非常强调论据选择的正确性、可靠性及其与论点之间的吻合度。但有的议论说理的文章并不一定需要事实,而重在阐述道理、演绎规律、呈现逻辑推演的过程,那样,论据的多少就没有实质性意义,甚至有和无也无太多的差异。没有一篇议论文不是为了说理,即使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文章,也必须有说理,既要说出关于观点的理,更要说出呈现的事实论据之中所蕴含的理,这样,才能让议论文收到好的效果。

问:怎样才是真正的讲道理?能以我们学过的文章为例提示一下说理的好方法吗?

答:通常情况下,“讲道理”是和“摆事实”并提的,但很多人把这两者对立起来了。这是错误的。对于议论文写作而言,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摆事实是为了更好地讲道理,即使提供了“胜于雄辩”的事实,还是要证明一个道理。更何况,任何一个事实只能揭示一种客观存在,它本身并不能回答之所以这样存在的原因,我们还是需要分析事实之中的“所以然”,因此,我们还是必须学会析理、辩理和明理。

我们学过季羡林先生的《成功》一文。季老把他所要表达的道理首先提炼成一个公式:成功=天资+勤奋+机遇。这个公式就是文章的中心观点,又称为论点,就是作者要说的一个大道理。但是,仅有大道理还不行,还要让读者能够接受,因此必须围绕这个要讲的大道理继续细化,必须为自己的公式,也就是大道理做一个证明,而这个证明的过程,就是进一步讲道理。

于是,季老告诉我们,成功首先与一个人的天性、禀赋相关,这是最起码的物质、生理基础,少了这些,成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章还告诉我们,“机遇”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是成功的一个环境因素,是一个外在的客观存在,不是什么时代、什么人都能遇到的;即使遇上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抓得住的。虽然它具有偶然性,但对于成功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个方面,根本不是季老要和读者讲道理的真正目的,其真正的意图在于点出勤奋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于是,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季老是从三个不同维度给出了“成功”公式——既要有天赋的条件(天资),也要有主观的努力(勤奋),还要有外界的可能(机遇),三者缺一不可。这就是讲道理,这就是讲道理的好方法之一,即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说维度去讲道理。

但季老并不满足于以上这些,他继而引用了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这是干什么呢?原来,王氏的“三境界”强调了个体的执着、坚守和专注探寻,于是,我们明白了,季老是要告诉读者,在成功的三个要素之中,我们能够抓住的也就是勤奋。一方面,勤可以补拙,弥补天赋之不足;另一方面,机遇永远垂青于勤奋的人、有准备的头脑。这是季老讲道理的高明之处。这叫“借理说理”。从全文来看,就是一步一步地把道理说透彻、说明白。

除了上述大的说理方法外,文中还有很多小的说理方法。

比如文章开篇:“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这里有两种说理方法:一是借设问说道理,二是阐释概念内涵说道理。

接着第二自然段,作者写道:“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这是用分析和归纳法说道理。

再比如,公式提出后,作者写道:“‘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这里,季老是通过辨析概念的细微差别来说道理。可见,说理又是一个多么缜密的思维活动。

这篇文章中更有聊天式的说理风格、大题小做的说理技法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当然,讲道理的好方法远不止季老这篇文章中所涉及的这些,同学们可以在阅读议论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积累并加以运用。

写作有约

1.请以“好习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至少让读者明白两个问题:一是好习惯是什么;二是养成好习惯的意义又是什么。

2.请以“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既能列举现象,也能分析本质,做到议论有针对性和思想性,引人深思。

3.请以“客厅·书房·卧室”为题,写一篇以说理为主的文章。这有点难度,可能要从关系和寓意等角度去分析。试试看,你能行的。

相关链接

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山东一考生

培根说:“只有顺其自然,让自然和谐发展,才可驾驭自然。”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也不再是听天由命的原始人,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去干涉自然,企图驾驭自然,殊不知,顺其自然,才是最为重要的。

民间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说的便是缠绕在一起的丝瓜藤与肉豆须错综复杂、难以分离。可小孩偏偏较真,就要分清,最后将藤蔓扯断,落了个两败俱伤的结局。何必呢?既然它们是缠绕在一起的,又何苦执意将它们分开呢?顺其自然,最后它们会给予你丰收的馈赠,不是更好吗?

异想天开的人比比皆是。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历史风”,很多有钱人热衷于种大树,一显气派,二则看似有“厚重的历史感”,于是,树木交易开始盛行。可越来越多的古树一经挪移,迁到异乡,便苟延残喘,提前死亡,这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金钱损失,更是对生态的严重破坏。

一棵树长到合抱,要伸出多少枝叶去接受阳光的照耀,要扎下多深的根去吸取大地的营养?它带着几代人的生命回忆,它是一个故事,或是一个传说……可人们只看重商机,不再顾及生命,不再理会顺其自然。这样,倒下的不仅是树木,还有人心!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大自然的许多准则,我们都不能破坏:小鸡在破壳之前,必然要经历黑暗,随后奋起,艰难地为自己啄去遮挡光明的“屏障”;蝴蝶在破茧之前,必然要被紧紧束缚,而后努力,艰难地使自己摆脱蒙住蓝天的“黑幕”。若有人于心不忍,怜悯地一挥手,殊不知带给它们的将会是更多的苦难——小鸡注定要跌跌撞撞地走完一生,蝴蝶拥抱蓝天的梦想也终将破碎。

早在几千年前,伟大的哲学家荀子就曾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有其发展的规律,我们不能肆意干涉。可这千古名言似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被淡忘了。在新疆的阿尔金山草原上,藏羚羊后面或许正有一辆拍摄者的吉普车在追赶它们。藏羚羊是否会因此而撞上山丘、误入陷阱,或者力竭身亡?我们无从知晓。青海湖鸟岛上,万鸟齐飞的场面异常壮观,但是,摄影师为追求这种拍摄效果,甚至会放起鞭炮,连正在孵蛋的鸟儿都被惊动而飞上了天。受惊后的鸟儿是否能重返鸟巢?孵化中的鸟宝宝是否还能破壳而出?在摄影展前流连忘返的人们,已无从得知。

风从水上吹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林间走过,留下圈圈年轮。希望我们这代人,在历史的舞台上走过,会留下顺其自然的美德。

下讲预告:

散文: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责任编辑:赵玮

猜你喜欢

讲道理论据美德
诚实是美德
“讲道理”的面包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怎么跟孩子讲道理?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讲理的八大戒律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助人为乐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