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阅读

2016-04-11睢宁县南门中学王俊章

初中生世界 2016年27期
关键词:道题诗句考查

睢宁县南门中学  王俊章

古诗词阅读

睢宁县南门中学王俊章

考点透视想一想: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古诗词阅读是各地中考语文考查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考查的范围、题型、题量等基本保持不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连贯性。古诗词阅读在中考语文中所占分值不多,但复习时不可掉以轻心,依然要有的放矢,努力寻求有效的途径,提升古诗词的阅读水平。

一、命题材料

古诗词阅读,从材料来源来看,尽管有的地区选自教科书,有的地区选自课外,但一个地区阅读材料的来源与上一年甚至前几年相比,往往没有变化;从朝代的角度来看,以唐、宋为主,尤以唐朝为最;从类型上来说,山水田园诗最多,边塞诗次之;从思想感情上来说,表现愁思的内容最多,爱国情怀次之;从作者来说,多为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的诗人词客;从体裁来说,以近体诗为主,尤以唐代绝句为多。

二、考点详解

1.理解诗句含义。

古诗词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因此,理解古诗词中每一个词语、诗句的含义,既是阅读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近年来中考古诗词阅读题的重要考查方面。一般会涉及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一句中“×”字的理解;诗中的“×”比喻什么;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这首词虽在描写“××”,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体会诗句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作品中通过对寄托情感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形象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诗词的意境,不仅考查同学们对诗词的理解,更能考查大家的想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这类试题的出现频率较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歌的三、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体悟作者情感。

情感是诗词的灵魂。诗词中的情感,有的委婉缠绵,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沉郁,有的张扬;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中考试题一般会考查某一诗句蕴含的情感,也有的是考查全诗表现的情感,还有的将诗歌中的人、景、情结合在一起考查。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试从“××”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全诗,“××”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赏析技巧。

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用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大家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力。因此,赏析技巧这类题型最受命题者的青睐。诗歌的写作技巧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词意境深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对“××”一句进行赏析;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曲中“××”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细读全词,请品析下阕中画线的句子;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真题回放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课内阅读

(一)(2015·江苏苏州)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题目中的“_____________”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在此处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3)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上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解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体裁的把握能力。“题目中”已经明确指出引号内答案的来源,答题时应阅读题目,理清题目包含的内容。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分为“白雪歌”与“送武判官归京”两个部分,由此即可辨别出体裁。答案:“歌”或“白雪歌”。

(2)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运用诗歌的能力。一方面要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的内容与含义;另一方面,要明确作文描写的内容,从而辨别二者是否一致。当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给出明确的判断以及合理的理由即可。答案示例:不恰当。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符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3)这道题考查学生领会情感的能力。首先,应结合诗歌内容,把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所蕴含的情感,然后分别阅读各个选项的诗句,体会其中的情感,从而找出最为接近的一项。答案:A。

(二)(2015·江苏徐州)阅读散曲,完成下面的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列对散曲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试题,考查学生把握散曲主题、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散曲内容的基础上,逐项辨别,从而发现错误。如B项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是环境描写,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更增添了凄凉与愁苦之情,故该项的陈述错误。答案:B。

(三)(2015·广东广州)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把握词句指代内容的能力。阅读全词,找到“此事古难全”这一句,然后向前推寻,即可找出代指的词句。答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这道题考查学生领会词人情感的能力。首先是领会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达的意思,领会其描述的意境,然后结合语言环境,分析词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四)(2015·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回答此类试题,在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应把握关键词,如尾联“乡书”“归雁”等,从中可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笼罩的淡淡思乡愁绪。答案:思乡。(意思对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诗句的能力。“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描写的是: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诗句表现了时间变化、季节交替的自然之趣。第二问,可从诗句所描写的意境之妙、用词的巧妙、运用修辞的作用等方面分析。答案: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给“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自然理趣。(分析合理即可)

(五)(2015·湖北黄石)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运用的两个典故“遣冯唐”“射天狼”,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想象与表达的能力。想象,首先要把握意象,理解内容。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说明出猎装备齐全;“千骑”说明随从众多,气势宏大;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表现“老夫聊发少年狂”。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答案示例: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2)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典故与作者情感的能力。“遣冯唐”出自《史记》。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遣冯唐”,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持节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天狼星”出自《晋书·天文志》,据说是“主侵掠”的星宿,在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前来进扰的西夏军队。“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答案:“遣冯唐”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情怀。“射天狼”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二、课外阅读

(一)(2015·江苏宿迁)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仔细阅读诗歌一、二句,把握诗句中的意象,如“寒夜”“客”“茶”“竹炉”等,然后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再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描绘时,可适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添语言的生动性。答案: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2)这道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首先应了解“梅花”这一意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诗歌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答案: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但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具有高洁的志趣。

(二)(2015·江苏常州)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分析字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加点字的意思,还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乾坤”,是指空间上的辽阔;“日夜”,是指时间上的连绵。这样,就可理解“浮”字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进而可联想出洞庭湖的特点。答案:“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2)这道题考查学生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联系全诗内容、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思考。另外,要把握诗句的意思,特别是“涕泗流”所隐含的作者情感。答案: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

(三)(2015·江苏扬州)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的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前两句中,“十年曾一别”极言分别时间之久;“征路此相逢”是说别后相见,由此可体会到诗人久别重逢时的愉悦心情。答案:(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道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即要注意“景”和“情”的融合,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明确描绘的“景”,还要分析“景”中隐含的“情”。把握“情”,则需要联系全诗,体会“情”包含“与友人分别”和“对前途迷茫”两层情感。答案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再次离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四)(2015·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迎燕

葛天民

咫尺①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1)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飞入寻常百姓家。”

(2)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识记古诗词的能力。可根据下句“飞入寻常百姓家”,联想到上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默写时还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答案:旧时王谢堂前燕。

(2)这道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中关键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结合全诗内容,又要联系诗歌主旨来思考。可从“旧帘”在诗中与某些内容的照应关系入手,如诗句描写的是“寻常百姓家”之事;另外,还要想想为什么“不下旧帘”,从而领会诗人的情感。组织语言时,应做到言之成理、语句通顺。答案:①“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②“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④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以及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答出3点即可)

(3)这道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诗句中“翅湿”“泥香”等意象,把燕子衔泥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此类试题,千万不要只对诗句进行翻译,可适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添语言的生动性。答案示例: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意近即可)

(五)(2015·江苏镇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②霁(jì):雨止天晴。

(1)请根据诗意,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写出诗人的行踪。

()→松径(或松林)→()

(2)登高远眺,诗人眼中山色尤为苍翠,试根据第三句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出西南四五峰”不但写出了山峰的美妙,还表达了“望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是对诗词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题目要求填写诗人的行踪,解答本题,要通读全诗,从诗中找出表示诗人行踪的词语,如由乘船(第一句“溪上”)出发,途经松林(第二句“深松”),后达寺庙(第一句中“精舍”)。答案:溪上或船上;柏林寺。

(2)此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从“青山霁后云犹在”中的“霁”字不难想到,雨过天晴,一切被雨水冲刷后焕然一新;另外,从“云犹在”可以联想,白云与青山相对比,更加增添了青山的翠色。围绕这个意思,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一是雨后,青山如洗,苍翠欲滴;二是白云映衬,更显苍翠。(意对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领悟能力。解答本题,要联系诗词的具体内容做分析,如诗的最后一句“画出西南四五峰”,诗人对“四五峰”壮观景象的突现感到十分惊讶,为此表达了对奇观异景的惊喜和赞叹。围绕这个意思,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惊喜”或者“惊奇与愉悦”。(回答“喜爱”“赞美”“热爱”等情感,而无“惊”或意外”之意,得一半分)

(六)(2015·湖北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洮西捷报①

苏轼

汉家将军一丈佛②,诏赐天池八尺龙③。

露布④朝驰玉关⑤塞,捷书夜到甘泉宫⑥。

似闻指挥筑上郡⑦,已觉谈笑无西戎⑧。

放臣⑨不见天颜⑩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①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②是说将士身材像佛像一样高大。③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④指征讨西夏的檄文。⑤此处指边塞。⑥指宋朝廷。⑦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⑧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⑨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⑩帝王的容颜。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回答此题,应在领会全诗内容与写法的基础上,辨别各个选项的正误。如选项D,诗的尾联的意思是“我被放逐外郡,不能亲见皇帝欣喜的面容,但惊喜地看到草木忽然春意盎然,在欣喜的心情下,似乎大地回春”。诗人借草木之喜写人之喜,生动地表现出自己的一片爱国忠君之情。由此可判断D项陈述有误。答案:D。

(2)本题是对诗人思想情感体会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要结合下面的注释,联系时代背景,领会诗歌的内容,并抓住关键词句,如“谈笑无西戎”“草木回春容”等,准确分析诗歌蕴含的情感。答案:不计较个人得失,渴望国家强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2015·湖南长沙)古诗文阅读。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古诗词中,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成了情感的象征。例如,本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被赋予了___________的情感,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则被赋予了___________的情感。

(2)古诗词中经常有语意双关、形神具备的字词,例如本词中“半夜凉初透”中“凉”字一语双关,既指天气之凉,又指词人___________内心感受;又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瘦”既写出了菊花的形态,又形象地写出了词人___________的形象特点。

解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体会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合理分析。将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与上面的“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结合体会,就可得出“愁闷”之感;再将“酒”与“莫道不消魂”结合起来,即可得出“百无聊赖”之情;当然,将“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与作者的“鬓微霜,又何妨”,以及“千骑卷平岗”的豪气相结合,即可体会出“豪壮”之感。答案:愁闷,百无聊赖;豪壮。

(2)这道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回答此题,应理解词中重点词语的表面意义,然后再根据语境,结合作者的感情,来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比喻义或者延伸义。词中的“凉”除表面意义“寒冷”之外,还有“凄凉”“孤独”之意;而“瘦”字除了写菊花的形态之外,还有词人因思念亲人而身形消瘦之意。答案:孤独、凄凉;消瘦、憔悴。

(八)(2015·江西)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①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垄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释】①雨脚:雨线之意。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描绘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解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回答此题,可结合选项提示,先明确选项涉及的诗句,然后理解诗句,最后与选项内容比较、辨别,从而发现错误。如选项B,颔联的意思是: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而不是完全消散的景象。答案:B。

(2)这道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的内容和写法的能力,方法与上题基本相同。如选项C错在“反衬”:鸟类乐如果是反衬的话,就表明人不乐,是乐景哀情了,但其实诗中田家也是快乐的,故不是反衬。鹂语燕飞的自然景物衬托农家之乐,并流露出诗人自身热爱自然之情趣,手法细致且含蓄。答案:C。

三、比较阅读

(一)(2015·江苏泰州)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______________”一句意思相近。

(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解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化为石,不回头”,意思的重点是“不回头”,而诗句“只似当时初望时”表达出盼夫归来的始终如一的神态,这与“不回头”意思相近。答案:只似当时初望时。

(2)这道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回答此题,一是审清题意。题目是要求赏析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三次的各自妙处。二是结合诗句内容,分别赏析“望”字的表达意思与作用。

答案: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苦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出乎意料,又尽情入味。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和久远。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在层次上是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两个虚词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3)这道题考查学生比较与理解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选项的内容,然后结合诗歌理解相关诗词,再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错误。如选项B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而诗中的“行人”应指“望夫”中的“夫”,即丈夫。答案:B。

(二)(2015·河北)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乱离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语意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能力。解答第①题,应领会诗句描写的内容。如前半句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美。后半句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突出了泰山之高大。解答第②题,应把握关键词,如通过“国破”“草木深”进行想象,从而领会诗句描绘的景象。答案:①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②国都残破,乱草丛生。

(2)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将选项陈述的内容与原文对照做出正确判断,如B项“家书抵万金”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的忧虑。通过比较,就很容易发现错误。答案:B。

(三)(2015·上海)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问题。

【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1)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请分别写出渴望的内容。

甲句:渴望能直接抒发心中的忧愁

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以上三句都在感情高潮时结束。B.以上三句或写现在或写将来。

C.三句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D.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解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是“写出渴望的内容”;其次要读懂例句,题目已经给出甲句的示例句式回答;第三,分析诗句表达的渴望之情,还需回想全诗的内容准确把握。

答案:乙句表达了作者渴望能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丙句表达了作者渴望能登顶泰山、俯瞰一切的气概。

(2)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回答此题,要结合选项给出的内容,回想三首诗词加以判别。如选项D“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但回想三首诗词的标题,不难发现甲句与题目“书博山道中壁”无关。答案:D。

(四)(2015·浙江台州)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

(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_______,这从“__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

(2)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与把握内容的能力。首先,要读懂题目中“《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的意思与暗示,这是准确答题的前提。其次,要明确“《山行》中”限定了答题的范围。第三,研读诗句“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抓住关键词“不识”,再结合“故地重游”,用四字短语概括。答案:初来乍到(初到此地);不识。

(2)这道题考查学生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浣溪沙》“似相识”所在的诗句中有表达情感的词语“无可奈何”,由此可得到启发;《山行》“似相识”所在的诗句中有表达情感的诗句“对我对山三两声”,由此可寻找到答案。答案:《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1.理解诗句含义。理解诗句含义,应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常见意象的喻义。古诗词中,作者常常借助一些意象表达内容,因此,了解一些意象的喻义,有助于理解语句的意思。如竹含有气节高尚、积极向上之意,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等。例如,回答“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__,‘野香’比喻__________”这个问题,如果明确“兰”代表“高洁”,就比较容易把握其比喻义。(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语句,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处处闻渔唱’中的‘闻’字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联系诗句中的“唱”字,即可明确“闻”含有听、听见的意思。(3)结合作者经历。诗歌的语言讲求含蓄,诗人往往借助某些意象或典故表达自己的情怀。因此,了解作者是领会诗句深层含义的关键。如只有了解苏轼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情感,才能准确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所表达的意思。

2.体会诗句意境。意境把握可以通过找景(描写了哪些景物)、绘景(描绘诗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品景(说说画面美在哪里,有何感受)来完成。描述意境,要力求忠实于原诗内容,语言生动形象,但不能进行简单的翻译,也不能直接引用,应抓住诗句中意象的主要特征,用优美的语言再现诗歌意境。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一题,即可抓住“牵黄”“擎苍”“锦帽貂裘”“千骑”等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回答此类试题,一般采用“描写了(或刻画了)什么的景色(或人物形象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格式。

3.体悟作者情感。揣摩诗歌情感,一般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关键词,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就无法完成。如分析“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所表达的诗人情感,一要联系前面的诗句,明确“我”是初到此地,而给出的诗句中的白鸟对“我”却“似相识”,且对“我”“三两声”,不难体会诗人内心的惊喜之情。回答此类试题,一般采用“诗句描写了什么景(人、事、物),创设了什么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理想、志趣)”的答题格式。

4.赏析技巧。赏析技巧,常常是针对全诗或某一诗句展开。解答时,首先应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如使用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方法、结构技巧等。其次,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进行分析,具体指出这种表达技巧所表现的内容、抒发的感情或揭示的道理。如扬州卷中“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一题,就是从“情景交融”写法的角度予以分析。回答此类试题,一般采用“这首诗(词)或诗句运用什么写法(表达方式等),描绘(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的答题格式。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枕畔闻梅香

李清照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蕊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时。

(1)“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寥寥数语,勾画了一幅春夜无眠图。请品味“垂”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哪句词最能集中体现这种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乡村四月”,中心词是“四月”,暗示是农村的繁忙季节。

B.前两句着重写景,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

C.后两句重在写人,真切地表现出“乡村四月”劳动的闲适、快乐。

D.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遍”字,写出山绿、原野绿、树绿草绿禾苗绿,描绘出的是一个绿色的世界。

B.“子规声里雨如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一片迷蒙的雨中美景。

C.“蚕桑”与“绿遍”相呼应,描绘了树木葱郁的山坡田野绿意盎然。“插田”与“雨如烟”相映照,写出了涨满的河流与汪洋的水田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景象。

D.诗中不直接说农活忙不过来,而用“闲人少”来衬托,用刚干完这样活,又要干那样活来述说,所以就更显得忙。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山居

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雁声”点明是秋天,“绝”点明没有人说话,衬托夜的寂静。

B.“醉醒时”表明在家喝酒后,醉眼蒙眬地观赏夜晚的自然美景。

C.“新雪”,把秋霜比作像谁家织机织出初降的雪一样,揭示出秋霜的特点。

D.这首诗歌描绘秋夜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2)诗中的“衔”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诗中点明“望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点明“怀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从“生”和“竟”字看,诗中所写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中的“怜”和“滋”字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道题诗句考查
误会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这道题谁会做
巧用诗句育新人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