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病毒学”网络课程中心建设的作用及共享
2016-04-11杨小帆于佳杜木峰王经洋
赵 建,杨小帆,王 敏,李 姝,于佳,杜木峰,龙 敏,王经洋
(四川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论“病毒学”网络课程中心建设的作用及共享
赵 建,杨小帆,王 敏,李 姝,于佳,杜木峰,龙 敏,王经洋
(四川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四川大学“病毒学”课程是本科生物学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网络课程中心通过贯彻科学的教学理念来设计课程网站,使该课程的课堂讲授、学习与课堂外交流、反馈与资料共享等得以系统化和完整化。“病毒学”网络课程中心建设后,教学资料充足并容易修订,专业信息和教学资源可以共享,专题讨论、论坛模块等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系统方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效果进行整体性评估。
病毒学;课程中心;网络;资源共享
病毒作为一种简单的生命形式,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病毒学是以病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分子生物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中,病毒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世纪它依然是研究热点和科学前沿[1]。病毒学课程是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生物学系及医、药、农等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选修课,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病毒学基本知识、研究技术和发展前沿等。教学内容的知识领域涉及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基础医学及免疫学等学科,其与微生物学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互为补充,为学生今后在微生物领域的进一步学习及以后的相关工作打下宽厚的基础[2]。近年来,一方面我国各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等现状给本科病毒学课程教学带来新的问题和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有教学手段和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体制需求。因此,基于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建设病毒学网络课程中心,以体现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课程中心”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高校提出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一流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一个全球化的教学资源共享与自由学习的社会[3]。四川大学病毒学课程中心网络平台的创建和组织将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能有效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并发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有效地促进病毒学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以学习者和使用者的需求为中心,达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4]。同时,网络辅助教学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学模式,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它是自由的,开放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本科生更喜欢利用互联网自主安排时间进行课程学习,并且网络教学中心平台使得助教工作也更方便、有效的开展。
1 病毒学选修课教学现状
1.1 教育内容和手段相对单一
目前本科病毒学的授课多以教师讲授为主,配合幻灯片等多媒体资源,除此之外,少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充分保障学习效果;教学内容多局限于课本,学生容易产生疲态从而降低对病毒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1.2 教学中的互动性相对较差
目前在很多高校,本科病毒学被设为选修专业课,同学学习精力投入和参与度都相对弱于必修课程。在病毒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在课堂讲授时间有限、教学进度快、讲授内容多等导致少有时间和机会提供给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习惯于教师单方面授课从而导致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舒服轻松但效率低下。以上多方面原因导致本科病毒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性相对较差,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损害了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降低了教学效果[5]。
1.3 教学管理和评估存在问题
为了侧重和加强学生日常学习比重而避免期末突击式学习,四川大学本科病毒学作为选修课程也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做到4次以上的课堂小测试和一次期中考试。尽管实施了以上促进平时学习的措施,还是不能很好地实时跟踪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状况。对于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估,只能借助于平时和期末考试来完成,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态度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缺乏对学生的主观参与度的评价。
2 病毒学网络课程中心的作用和优势
2.1 课程中心设计具有科学的系统性
在统筹本科病毒学网络课程中心设计初始,以教学规划和设计为指导,强化教学目标,拟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剖析,找到实践教学中问题的突破口,分析各种学习要素,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形式、教学活动、教学成果和信息反馈等进行综合分析和优化。以上系统的考虑该课程中心建设方案,都是为了确保本科病毒学网络课程中心能较好地行使其教学功能,富有科学性、整体性和有效性特点,并具有该课程特色和学科针对性[6]。依托系统性设计方案,将教学课件及其他教学资料上传,让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课题所讲授内容,提高课堂授课的效率;课堂讲授结束后,学生还能利用学习资料进行课后复习;学生在预习、复习以及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反馈到课程中心论坛中,老师和助教会依托该论坛进行讨论和答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能不定期地进行在线作业和模拟考试;课程相关新闻话题和专业问题等都可以在论坛得以讨论,相关资料和信息可以在授权范围内共享。
2.2 教学资料在线便于学习和修订
四川大学网络课程中心具备便捷的网络设计,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网络教程、实习教程、授课教案、授课课件、教学视频、专题课件、形成性练习、模拟考场、互动交流论坛、教学资料库和参考资源等,创建了符合现代学习理论的教学体系[7]。课程大纲、简介和进度安排表模块便于学生对于课程有整体的规划和安排;知识点按章节梳理,并与试题、论文、视频等相关资料挂钩,便于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结构;课件与教学视频在线,学生可以根据课件和教学视频复习课堂上所讲授内容,得到巩固和提高;建立习题库和试卷库,学生可以进行在线练习和网络考试;网络中心在线的课程相关图片及视频,补充了课程前沿和内容,各类课程学习资料形象化、多元化;通过添加校外相关网页和校内共享资源链接,学生点击链接后可以轻松获取丰富的共享资料,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其他授权教师也可通过账号登录病毒学课程中心,参与课程中心的维护和完善,进行资料上传补充、更新和修订等操作。学习资料和资源在线后,可以弥补课堂式教学时间和地点上的局限性,便于更加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和修订。
2.3 课程中心建设便于对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估
病毒学网络课程中心有清晰明确的建设目标,能真实准确的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反馈、教师和学生能共同对于病毒学教学和网站建设进行充实和完善,这些都有助于课程教学及评估的进行和管理。病毒学课程网站在教学大纲中针对每一个学习单元都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师生对于学习目标都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学习成绩,课程中心是一个具有多样化的检测手段的平台,如练习题、学习报告、在线考试和论坛BBS讨论等。评测题目可以从习题库和试卷库中抽取,学生在线作答并提交,教师和助教能借助平台及时改卷,所以能大大节约考生时间和考试成本。学生的平时作业和考试能够及时得到收集、批阅、分发,学生可以及时得到的反馈,知晓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网络课程中心平台便于教师和助教进行学生的课后辅导,使得助教工作的参与更加有效率,避免了新旧校区分离所造成的学习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冲突。“病毒学”网络课程中心通过对学习进度跟踪,指定并改进教学与学习计划,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课堂和课后学习效果进行整体评估。
2.4 课程中心建设便于学习互动和信息共享
病毒学网络课程中心建设有师生互动论坛平台,可以加入与病毒相关的时事新闻和话题讨论,激发学生对于病毒学的学习兴趣。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病毒学内容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病毒学课程知识的全面认识。学生也可以就课程和实验问题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教师和助教借助网络平台会及时给出相关回复。学习资料和教学资料在线,便于学生获取和分享。平台通过对病毒学校外相关网页和校内共享资源链接,可有效延展课程中心功能,便于师生轻松获取其他丰富的共享资料。平台对教师的日程安排具有提醒功能,当有教学任务安排和待解决学生问题时,以及和其他老师进行互动时,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提醒消息。通过建立留言板,浏览中心网站的用户均可对该课程中心的建设和课程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课程中心维护人员会定期查阅留言,通过用户预留的联系方式,对反馈内容和建议采纳情况进行及时沟通。网络课程中心平台有利于提高师生与外界相关教学和科研的交流效率,有利于学习互动、专业信息及热点讨论等师生共享。同时,网络平台解放了老师的思想,改变了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理念,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让老师更容易动态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8]。
3 病毒学课程中心建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病毒学课程中心建设刚刚开始,学生使用频度较低,所以需要学校各环节宣传并促进在校学生使用该平台,以充分发挥其效用。病毒学课程中心和其他专业课程网站的课程资源都自成体系,还缺乏信息的有效交流与资源共享,部分教学资源的闲置和缺乏共享链接,使许多资源成为离散的、独立的“信息孤岛”[9],由于与其他专业课程缺乏有效的整合优化,因而难以形成各专业课之间的教学体系[10]。教学反馈环节是课程网站中心建设中的薄弱环节[11]。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教师反馈主要来源于网络生成的考试评分及试题解析,老师对于学生一对一的答疑较困难,学生对于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了解。虽然网络课程中心设有在线辅导模块,一般“共性”问题可以统一解答,但因为学生人数关系,很多学生的“个性”问题和建议不能第一时间或绝对的得到解决和采纳。教师和助教由于精力和时间的限制,不能完全、同时、第一时间的顾及每一位学生,因此可以开展学生间的同伴互评活动,让学生在论坛模块里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达到“教”“学”互长的协同效果。
4 结束语
随着病毒学专业知识的日新月异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现代教学也由过去单一式的课堂教学向数字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教学模式发展。病毒学网络课程中心建设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无疑是个很好的补充,学生利用中心平台资料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熟悉,依托多媒体手段和网络技术对知识进行梳理和补充,从而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理解和学习。利用视频、相关时事新闻和热点讨论等鲜活的题材,使课本与生活相结合,寓教于乐。并在试卷库、试题库和论坛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解与评估,及时查缺补漏,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提高学习的效率。病毒学网络课程中心的建设对病毒学的教学工作有积极的影响,在日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好网站的完善和维护工作,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病毒学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综上,网络课程中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渗透到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及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将对学校推进网络平台学习、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12]。
[1]孙慧,朱应,杨复华,等.《病毒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6):912-915.
[2]阮小蕾,李华平.《病毒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54-56.
[3]李华伟,邱可非,李国国,等.优化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对策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77-80.
[4]王佑镁.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可及性评估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118-120.
[5]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39-42.
[6]李学农.多媒体课堂教学原则与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杂志,2004(3):160-162.
[7]李学农,陈庆.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策略及创建思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5):389-391.
[8]李素云,周春仙,吴琳群,等.基于校网络课程平台的病理学教学改革[J].中医教育,2013,32(2):35-36.
[9]肖志鹏.高校精品课程与网络平台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0(9):72-73.
[10]张建政,翟玉建,武艳艳,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2):129-131.
[11]蒙岚.大学英语教学网络平台建设论——以形成性评估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0(11):123-125.
[12]任条娟,赵克华,刘斌.基于网络的课程中心建设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8.
Effects and Sharing of Virology in Course Center on the Internet
ZHAO Jian,YANG Xiaofan,WANG Min,LI Shu,YU Jia,Du Mufeng,LONG Min,WANG Jingya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Virology is an important specialized course for biology undergraduate students.It is necessary to ad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o ensur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except classroom sessions.Course center on the internet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guaranteeing the teaching order and efficiency.It is useful for combining lectures,discussions,communication and feedback outside of class,and the sharing of learning materials.After the constructing of Virology in course center,the upload study materials and academic information are resourceful.Seminar and forum are the convenient ways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ndergraduates and teachers.The operating system on the internet is easy to globally evaluate students’learning status and effect.
virology;course center;internet;sharing of learning materials
G642
A
10.3969/j.issn.1672-4550.2016.06.057
2015-03-04;修改日期:2016-11-21
教育部2013年度教改项目“试点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综合改革”(2015-2016);四川大学2013年度“第六期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SCUY238)。
赵建(1976-),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方面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