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6-04-11浙江蒋亚琴
浙江 蒋亚琴
例谈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浙江 蒋亚琴
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地理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自然与社会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合理的城市化可以平整土地,修建水利,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从而改善环境;反之会给城市带来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主要以高考或学考选考真题为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一、还城市蓝天,让呼吸更畅
1.热岛效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例如城市化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排放大量的废气废热,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考生应辨别城市化、热岛效应、城市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三者之间的差异,城市化导致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导致城市风,三者是因果关系。
(1)热岛效应的形成
【例1】(2016年江苏学考)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温度减去城市郊区温度所得数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城区与郊区地表温度的季节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城市热岛强度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影响城区与郊区温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面状况 B.气压分布
C.降水量 D.地下径流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第1题,据图示即可判断为夏季,城区与郊区在夏季两条曲线相离最远,地表温度相差最大,即热岛强度最大。第2题,因城区和郊区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导致受热差异,即城区钢筋水泥地多,受热快,温度高;而郊区绿地、水域面积广,受热慢,温度低。
【答案】1.B 2.A
(2)热岛效应产生的影响
【例2】(2015年四川卷)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热岛效应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热岛效应强,故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应明确热力环流气流方向:城市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
【答案】A
(3)缓解热岛效应措施
现行不少城市推行“屋顶花园”“屋顶鱼池”等,既能补偿建筑物占用的绿化地面,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也能减缓各种废气污染而形成的城市热岛效应,使呼吸更顺畅。
【例3】(2012年北京卷)下图为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阐述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原理。
【解析】本题考查植被的生态意义。绿地面积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的标志,增加绿地,能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答案】吸附飘(浮)尘,吸收污染气体,释放氧气。
2.环境污染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过度增加,城市化发展过快,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下降,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辐射污染、光化学污染等。
【例4】(2016年浙江选考)洛杉矶市(34°N,118°W)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剧增,20世纪40年代初,该市汽车拥有量达250万辆之多。50至70年代,洛杉矶市光化学烟雾时有发生,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交通安全。
分析20世纪50至70年代洛杉矶市出现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应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大角度分析。城市化过程中,汽车尾气大量排放;再加上特定的地形(谷地、盆地)、天气(逆温)等,加剧了污染程度。
【答案】汽车拥有量大,尾气排放多;地形较封闭,不利于废气扩散;多逆温现象,阻碍气流扩散;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天,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
二、拒城市涝害,让绿水长流
城市化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区水系紊乱,导致城区在暴雨时排水不畅,形成内涝。一有暴雨,大小城市频频出现“看海”奇景。
1.内涝的形成
考生要明确城市内涝不是流经城市的河流涨洪水造成的,需从流域的整体性角度去分析。城市上游山区的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如果城市建设以破坏山区的森林植被为代价,就会导致山区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对下游的城市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上游山区失去了涵养水源的森林,就会造成下游城市失去水源补充,导致枯水季节水资源的缺乏;上游山区失去了水土保持的森林,会造成下游城市的河湖淤塞,泄洪不畅,防洪标准降低,防洪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增加。
【例5】(2013年山东卷)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1,2题。
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A.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
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解析】本题组考查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第1题从a图所示可看出随着居民点增加,植被减少,流域内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下渗减少、短时间内地表径流增加、蒸发量减少,进而导致降水减少。第2题,b图中从③→②→①,流量越来越大,形成洪峰的时间越来越早,洪峰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河流径流变化越来越大,说明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越来越弱。结合a图中的三个阶段,Ⅰ、Ⅱ、Ⅲ分别对应③②①。
【答案】1.C 2.C
2.如何防涝
营造“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等,能有效改善城市下垫面,让城市地面自由地“呼吸”,从而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例6】(2014年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解析】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收集雨水,增加地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从而削减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既能减少城市内涝,增加了可利用水资源量,又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既可净化雨水,又能美化环境。
【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三、建生态宜居城市,应对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出现其他的社会环境问题,如贫困、交通拥堵、就业困难、内城衰落、人口老龄化、社会治安等问题。建卫星城和新区,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公共交通,治理各种城市病,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1.土地城市化速度>人口城市化速度
“鬼城”实质就是土地城市化速度过快,并远超过人口城市化速度造成的。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城市往往会成为“鬼城”,此类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严重依赖资源开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一旦资源开发完,城市经济萎缩,城市萎缩,城市的环境污染也就减少。
【例7】(2016宁夏银川一中模拟卷)鬼城是指因资源枯竭而被度弃的城市,属于地理学名词。在我国,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鬼城指数)低于0.5的新城、新区,这些新城、新区居住人口少,也被形象地称为“鬼城”。(虚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超前于工业化、经济的发展水平)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鬼城(地理学名词)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B.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C.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D.严重依赖资源开发
2.鬼城指数越低,反映了( )
A.逆城市化现象更加明显
B.虚假城市化越明显
C.城市土地扩张相对过快
D.城市人口规模越大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鬼城形成的原因,结合材料可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因资源枯竭而被度弃的城市,通俗地称其为“鬼城”,其形成与环境污染没有相关性。第2题,鬼城指数=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即建成区面积越大,居住人口越少的城市,鬼城指数越低,反映了城市土地扩张相对过快,超过了城市人口发展。
【答案】1.C 2.C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例8】(2015年安徽卷)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是先增后减,不是持续增加;水域面积有增有减,但变化不大;未利用地面积也是先增后减,不是持续增加;图中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2题,建设用地增加,使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变长;建设用地增加,硬化地表,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建设用地增加,影响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受损。
【答案】1.D 2.C
3.城市交通拥堵
【例9】(2014年浙江学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国某市居民不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原因的调查统计表,完成1,2题。
22.8 27.9 31.2 5.6 10.3 2.2原因换乘不便等待过长过于拥挤不安全不自由其他比重(%)
1.下列属于公共交通方式的是( )
A.电瓶车B.自行车C.步行D.地铁
2.为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下列措施积极有效的是( )
①鼓励私家车出行 ②增加公共交通种类 ③公共交通优先通行 ④分散商业网点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公共交通方式,地铁、城市轻轨等公共交通能在单位时间内解决更多人的出行问题,提高出行效率。第2题,选择公共交通,增加公共交通种类,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答案】1.D 2.B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春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