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命题分析及复习启示

2016-04-11北京刘学玲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试题新课标考查

北京 刘学玲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命题分析及复习启示

北京 刘学玲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的突出特点是稳、新、活。平稳为主,稳中有变,稳中求新。试题平稳之处,是我们今后教学与备考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变化趋势为课堂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深入研究和剖析试题的特点及变化趋势,紧紧抓住“稳”,时刻关注“新”,有利于师生明确高考命题的方向、思路和方法,提高高三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一、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试题特点

(一)平稳、平和——教学的抓手

考生一见到试题,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源于试题的相对平稳,学生答起来顺手,得高分较难。平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全卷的题型和题量保持稳定

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的类型、呈现顺序、试题的数量及分值设置都与去年保持一致。

2.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不变

试题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重要的规律和原理,以及地理核心素养,不回避重点。试题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旅游地理、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等内容。高频考点有地质地貌(贝壳堤)的形成过程及成因,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城市、工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产业转移等。

3.地图均以区域为载体,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

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主图和副图合计10幅,2016年减少为6幅(如下所示),均突出了区域性的特征。

图2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是落脚在区域上的坐标统计图;图8是我国沿海地区的高位养虾池示意图;其他4幅图都是直接以经纬网地图为载体的区域图,图上主要叠加了等高线、河流、贝壳堤、城市、交通线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试题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探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试题选取的区域有世界区域的堪察加半岛,也有中国的渤海湾沿岸地区、广西横县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的空间尺度相对较小;考查内容包括初中和高中、必修和选修,考查了学生12年的学习积累。

4.综合题的设问风格、问题类型和难度相对平稳

综合题依然是以文字、图像两种方式呈现真实的地理情境。图像相对简明,主题突出,文字阅读量较大。设问数量也和去年一致,共10个设问,其中36题有4个小题,37题有3个小题,选修部分3道题。下面对各题中的关键词进行了突出显示与分析。

36.(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37.(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42.分析莫干山民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43.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44.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通过画关键词,对同类关键词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特点:

①设问中的行为动词(用粗体+下画线表示)主要是能力层级要求较高的“分析”“比较分析”“说明”“解释”等,难度与去年持平。

②问题类型(用粗体表示)主要为“原因”“理由”“条件”“建议和启示”“影响”类,与去年大体相同。

③设问风格和内容平稳,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个题组的设问之间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后一个设问是前一个设问的深入,逐步提高。如36题的4个小题,从茉莉生长—茉莉种植—茉莉花茶厂—茉莉花茶产业的启示、建议,逐步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深入探究。与2015年36题大盐湖的盛产卤虫—卤虫产业—卤虫产业的大发展—发展卤虫捕捞业的态度,风格相同。37题第(2)题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与2013年的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的答题角度也相似,过渡较平稳。

(二)试题情境新,考查学生依托情境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试题情境新颖丰富,选取了城乡发展和城市化,世界闻名且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产业、茉莉花产业、民宿旅游的发展,以及高位养虾池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等话题。情境的呈现方式有两种,即地理图像和文字材料,考查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从图文中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情境设置问题,情境变了,问题也会变,比较灵活,巧妙回避了死记硬背,突出了能力立意。

1.突出能力立意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立德树人

借助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依托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以地理的视角,用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来分析、比较、判断、推理问题的能力。下面以“陶瓷产业”“城市发展”两组试题为例加以说明。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本题组以“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为话题创设情境,讲述了我国陶瓷产业的时空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地理事实。三道题的考点聚焦在“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落脚点是课标“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通过层层设问渗透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题)、区域差异(第1题)、区域联系(第3题)等地理学习思路和方法。时间尺度从明清时期—20世纪80年代—2003年,陶瓷主产区从景德镇—广东省佛山市—景德镇的空间分布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事物时空尺度的发展变化,探究其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和价值观并重的特点。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4~6题。

4.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城乡发展规划和城市化是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热点问题,时代感强。本题组选取的是荷兰兰斯塔德地区“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城乡空间规划案例。引导学生不仅要有家国情怀,还应有全球视野,有开放的心态,有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和借鉴。

本题组通过文字资料,提供了老师讲不到、学生不熟悉的全新情境。三道题的设问角度、选项设置、正确答案的落脚点仍然是课标要求的“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和“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主要考查学生从试题提供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利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

2.综合题的设问角度逐步改变,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不知不觉间,以往综合题的一些设问方式已经很少出现,如描述某地的气候特点,简述某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等。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北京卷等更加关注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问题设置体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的方式一般是:陈述一个真实地理事实,分析其原因,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如37(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既考查了自然地理要素(地形与气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考查了区域差异。又如36(2)“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提供了真实的地理事实),“分析有利于种植的原因”,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地形)对人文地理要素(种植茉莉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越来越从学生的视角命题

全国新课标Ⅰ卷依托真实的情境,从学科角度、学生视角设计问题。如36(4)在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作答。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为不同层次的考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试题适度开放,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有利。

二、对2017年高三复习备考的启示

1.明确课标要求,落实基础知识

纵观近几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情境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课标要求不变。去掉华丽的包装,本质上都是在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核心概念、主干知识、重要规律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2.深入研究试题,明确高考的考查方式

建议将近3~5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整理,做到心中有数。如常考的考点有哪些;考过哪些区域;地图的类型;有问题的类型,哪些行为动词等。复习时要有针对性的分专题进行训练,如试题中常用的行为动词“分析原因”“说明理由”,答题时就应该关注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条理清晰。“分析原因”,表述时就要有因有果,因果关系一致;“说明理由”,一般先亮出自己的观点(论点),然后阐述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提供论据)。

再如,试题中频频出现的“原因”“条件”“影响”类问题,复习时就要归纳整理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鼓励学生尽量多层次、多角度答题。解答“原因类”试题的基本思路是: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方面。自然原因又可以从地理位置、海陆轮廓、地形地势、地质地貌、板块运动、气候、水文、洋流、植被、土壤、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可以从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工程建设、旅游业、市场、政策、科技、历史基础、军事和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3.以区域为载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复习时应学会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将12年所学的知识在区域中进行整合。以初中学习的区域地理(中国和世界)为载体,将自然地理(必修1)、自然灾害(选修3)、人文地理(必修2)、旅游地理(选修5)进行有机整合,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修3),突出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空间尺度,关注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与合作。

4.将学科主干知识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接

复习备考中不仅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挖掘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反映时代特征的案例,还要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基于学生体验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地理的视角发现问题,灵活运用地理规律、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将知识与情境有效地对接,是考生最容易忽略的问题,也是复习的重点。比如一些地理事实性知识的考查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考简单的记忆,要结合所给情境做出分析、判断。有时还会出现记忆的知识和所给材料不一致的情况,这时一定要以材料为准。换句话说,死记硬背不灵了,不仅要把地理知识记下来,更重要的是理解,能依托情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

此外,还应注重梳理地理概念、规律、原理,构建知识网络,积累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关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基于地理思维,依托试题情境,多层次、多角度地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学科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猜你喜欢

试题新课标考查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