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雄风已逝 盛唐气象未至
——基于《中华艺术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的编撰

2016-04-11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2期
关键词:魏晋佛教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 田 青

秦汉雄风已逝 盛唐气象未至
——基于《中华艺术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的编撰

中国艺术研究院 田 青

本文根据田青先生2015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博士生所做学术讲座的录音整理。文章主要从时代背景、文人的风度、民族的迁徙与文化的融合、宗教的产生、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艺术史的形态及其生成的社会背景等。

魏晋南北朝 五胡乱华 佛教 艺术史

《中华艺术通史》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以来用力最多、耗时最长的一部集体著作。当时由李希凡院长领衔,各个艺术领域的专家,耗时十多年集体编写而成。

魏晋南北朝是每一个有艺术气质的知识分子都心向往之的时代,但又是最难讲的时代。我在《中华艺术通史》导言开头写过这样一段话:

从三国、两晋到南北朝的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难描述的时代。它充满着苦难、征战与荒诞,但却至今令人神往,令史家着迷。此时,秦汉雄风已逝,而盛唐气象未至。在这两大盛世之间,古老的中华帝国四分五裂,任兵家纵横,铁蹄践踏。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说过:“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话。但对于秦始皇之后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视统一为常态,视分裂为异象的看法毕竟是主流。奇怪的是,就是在这血与火的时代,从污淖与罪恶中却产生了足以与任何太平盛世媲美的光明璀璨的思想之花和雄奇瑰丽的艺术之果。那个时代,破坏与建设并存,光明与黑暗同在,分裂与融合共识。一方面被过去的史家称为五胡乱华的少数民族的进入与不断征战,使黄河流域的传统文物被摧毁殆尽。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民族融合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一方面过去被遵守的思想、观念、秩序、风俗如衰柳败絮般被弃之。另一方面,宗教普及,新思想、新思潮和各种时髦行为层出不穷;一方面,士大夫、文人们或苟活于乱世,或在清谈中消耗着生命。另一方面,虔诚而又才华横溢的佛教艺术家们却正在一斧一凿地创造着云岗和龙门的奇迹。中国人的鲜血与智慧在这短短的四百年里像黄河之水一样流淌、奔涌、喷泻。在无数生灵被无情湮灭的同时,一座座辉煌耀眼的艺术大厦突兀而起,傲视苍穹。从此时起,以曹丕《典论》、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等为代表的文艺思想卓然独立,提出了一系列诸如“文与器”为主的命题,完成了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过渡,使先秦时代代表一切艺术的“乐”开始摆脱了“礼”的桎梏。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举起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大旗,而且此时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在经历了一条“思想解放”——“个性张扬”——“艺术独立”的道路而各自独立。从此时起,随着玄学的兴起和佛教、道教的传播,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而宗教文化开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王羲之《草书行穰贴》,日本藏

在当时社会上蔓延的厌世情绪和放浪的生活方式,除了消极的一面外还存在着经常被忽

关于这一段的艺术史,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略的另外一面。正是由于厌倦今生和想往来世,人们才会在艺术领域根本摈弃急功近利的行为,怀着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去创造如云岗、龙门那些在今生不可能看到结果的伟大作品,也正是由于一部分文人艺术家们的惊世骇俗的、与当代某些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极其相似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的冲击,那时的艺术才能从传统观念的重压下站起来,具备独立的品格。从此时起,以画圣顾恺之、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大艺术家们横空出世、垂范永泽,为其后中华艺术的发展照亮了道路。从此时起,中国文化开始形成了明显的南北之别。

一、时代背景

这么一个四百年纷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十六国是最乱的。需要列一个表,才能弄明白十六国有哪些。这四百年里征战不断,用建安七子王桀的两句诗描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我过去读这诗的时候,觉得诗人是想象,是夸张,但这一段历史的确像诗人所见的一样。鲁迅曾经说中国的历史翻开每一页都写着俩字:吃人。翻开这段历史,有明文记载:“关东大旱,人相食。仅“人相食”三个字,就叫人毛骨悚然。而且当时曹操发的军粮里面居然有人肉干。在两个大盛世之间的混乱时代,五胡十六国把中国从西周以来在黄土高原上所产生的黄河流域文化摧残殆尽。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反面,正因为混乱,政治上的高压态势没有了,儒家学说也衰弱了,恰好给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进入造成了巨大的空间。

我们看那时候人的生活,觉得太现代了。的确,现代的很多行为艺术家比魏晋时代的文人们差远了,无论是他们惊世骇俗的做法,还是他们艺术性行为里所蕴含着的文化力度,都是今天很多行为艺术家达不到的。那个时候从政治家到思想家、艺术家出现了一批了不起的人物。

大家都都看过《三国演义》,它普及了很多东西。《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一个枭雄,是一个坏人。但是翻看历史就会发现他是个了不起的政治领袖,同时他促成了那个时代的思想解放。他不但在乱世之中统一了北方,而且他的很多思想,依然让现代人赞叹。比如用人,汉代的用人制度是察举制度——举孝廉。各个地方官都有责任把自己辖区内最孝、最廉的人推荐给政府。但是这里面会存在一个问题,一是有人沽名钓誉,一个是儒家的“孝”束缚了很多人。用现在的观念讲,举孝廉是把道德的评判放在第一位。

曹操要平定天下,所以他连着下诏——著名的《求贤诏》。大意是说他现在要用人,用什么样的人。只要有能力,只要能干,他都要。他说“有行者未必有能,有能者未必有行”。他举吴起的例子,吴起何人?曹操给他的评价是:“吴起贪将”。他“杀妻取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这三大罪状,在那个社会都足以杀头。“杀妻取信”,是指他当时在鲁国,而鲁国跟齐国打仗,他老婆是齐国人,于是国君不相信他,不相信他能帮鲁国跟齐国打仗,于是吴起就把他老婆杀了。“散金求官”,是说他有点钱,就到处行贿。而最重要的是他“母死不归”,按照儒家的要求,母亲死了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守孝三年,但是他没有,因为他要求官。但是曹操马上一转说,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三晋不敢南谋。”

二、文人的风度

读那段历史会发现魏晋南北朝时代最注重人的风度,对人的要求很高,仅有学问还不行,还需有外貌和气质,气质和风度是品评一个人重要部分。这些人在当时所谈的、所想的的确惊世骇俗。生活上也会觉得很现代。现代人的很多行为艺术家比魏晋时代的文人们差远了,无论是他们的做法,还是他们的艺术性行为里所蕴含着文化的力度,都是今天我们很多行为艺术家达不到的。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文章里,讲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文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文化艺术上的变化,这个变化从里到外。先从外面讲,日本人穿的和服由中国传入,是在南北朝时代。东晋人就穿宽袍大袖,据鲁迅的考量,那个时候的人吃“五石散”,吃了这个一定要散步,因为吃了“五石散”后皮肤好像很容易破,穿上宽袍大袖是要把热量发散出来,不让皮肤溃烂。不管怎么样,就是那样一个风气造成了一种服装的变化到生活习性的变化。

此外,魏晋时期,喝酒成风。“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就是一例,司马氏要跟他结亲,派人去跟他谈婚事。他不愿意跟他结亲,但又不敢得罪,于是就大醉了40天,此事就不了了之。刘伶喝酒喝得更洒脱,让小厮扛着一把锹跟着他去喝酒。为什么?他说“喝死便埋我”。

这些文人的表象,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气:旧的礼教和传统,都被扫荡殆尽。文人要出新、要追求人格的独立,醉酒荒唐是一方面,但人格的独立是最受人尊崇的。比如嵇康,《世说新语》里面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他不仅仅有风度,而且他的智慧、他的才能,还有他独立的人格也跃然纸上。文学史上有他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与山巨源绝交书》,山巨源原来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后来去做官,于是嵇康就与他绝交,认为他在权势前面没有坚持自己的操守,向权势低头,而且做权势的鹰犬。能够在那个时代保留自己的生命不容易,保全自己的人格更不容易。在保全自己人格的基础上还能留下光辉的思想和创作,就更难能可贵。

魏晋时期,思想解放带来的是各门艺术开始不再做礼的附庸,都开始独立。在此之前,从西周到孔子时代,礼乐是核心,它包括所有上层建筑、文学诗词、绘画。书写是小道,是每人应该掌握的基础。而南北朝时对文人有一个要求,就是“左琴右书”,要会弹琴,要会书法。不会弹琴,不会写字,会让人瞧不起。你只会做官?做官是多无聊的事,多没品位。要会弹琴、会写字才有品位。而字写的好坏不只是指间架结构,而且是要有气,要有势,要有神。魏晋之时的音乐归音乐,书法归书法,都有了各自的生命。

三、民族的迁徙与文化的融合

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之前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不止一个,但是主要的文明的确是在中原,在黄河流域。从魏晋开始,社会的上层知识分子、非常富裕的人家带着技工、画匠、做饭的、绣花的等所有的技术人才统统到了南方。从此时开始,中国的文化有了明显的南北之别:北方雄魂苍古、大漠雄风;南方的小桥流水,鲜活,生动,明媚,这种南北分野,源于人口的迁徙,使文化从北方为中心变成了南北对峙、南北合璧、南北互相照耀。

还有一个过去被史家忽略的,就是五胡,我们所知道的十六国都是少数民族。西汉的时候霍去病把匈奴击跨,北匈奴到了欧洲,南匈奴归附。这样一批人就被曹操、董卓的军阀作为雇佣军收养。但当曹操、董卓死后,这些匈奴的将士就没有了束缚,他们看到了中原文明的好处,于是都要做皇帝争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五胡乱华”。这里面留下来的是羌族,中国自古有“四夷”之说,东称为夷,南称为蛮,北称为狄,西就是羌。羌族是唯一留下的,保留着自己的历史和风俗。

鲜卑,是这段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民族,对中国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鲜卑当时的领导是拓拔氏,后来改姓元,就是北魏孝文帝。他从一个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被农耕民族的民俗所吸引,制订了一些重要的政策,那个时候他奠定的文化版图包括文化、政治和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现在我们走西口的地方——山西平城、太原,都是当时鲜卑活动的区域。当时他把都城,从大同迁到洛阳,全面提出汉文化。所以,中华文化也是一个大杂烩,这里面有少数民族的贡献,而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始终不断传承的重要因素。

我们常常说世界的几大文明只有中国文明没有中断,这不准确,应该说它保留了下来。而其他的文明,在其产生的土地上找不到了。比如古巴比伦的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就是在古希腊文明的基础上产生了基督教的文明。现在欧洲的文明是对其的继承。印度文明也是如此,我到印度去才发现,印度的音乐学院一概只教印度音乐,不教西方音乐,想学小提琴、钢琴的,去私人学府。从新德里到乡下,接触的人有限,我没怎么见到印度妇女穿牛仔裤,都是穿民族服装。

西晋人《写经残片》。山西省博物馆藏

我觉得,一切的文明,包括一个民族的文明、文化,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生涯,都经历着一个大致相同的过程:首先是萌芽期,微弱、没有成熟,但是也正因为其不成熟才在带着粗犷甚至粗糙的同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接着是逐渐地成熟,最终到达自己的高峰,辉煌、灿烂、丰沛、充实。这时候细腻也有了,细腻会逐渐的精致化。精致化是人的本能追求,某些方面是不可抗拒的。但是,追求精致的结果带来的是原始生命力的稀缺甚至缺失,精致到头了就没有了生命力。一个民族整体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峰,过于精致化之后会走向衰败。

仔细看会发现中国历朝历代打仗都是从北向南打,北伐无一成功者,孙中山、蒋介石也是如此,从南向北没有打赢过。永远是少数民族向南打,不光是中国历史如此,世界历史也不例外。当年的日尔曼人,被称之为野蛮人,包括英吉利海峡都是野蛮民族,却把罗马、希腊灭了。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生命力减弱、战斗力更弱了。而鲜卑当时看到了这些文明发展历程的本质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光迁都,还公布了法律:第一是禁胡服,不许穿自己本民族的服装;第二是不许说自己民族的语言。鲜卑族的全盘汉化,自觉自愿的汉化,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就是北方文化的雄浑。这种古朴,包括对这种简单而有力的美的崇尚。而南方,是绮丽、华美。因此说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给了中华文化一种新的生命力,如果没有这些外族“入侵”,恐怕中原的本土文化也不可能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

汉文化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力度,就是同化他文化的能力,这实际上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可贵的能力。中日战争时,在日军占领华北之后,日本的最高层给关东军所有中级以上的军官发了一本绝密的小册子,里面主要就是讲,从五胡乱华到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少数民族最后稀里糊涂地变成了汉族的事,目的是要军官们警惕,不能稀里糊涂地变成中国人。

因此说,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这种民族的融合、人口的迁徙,从另一方面促成了这一时代文化和艺术的高度繁荣。

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局部(传)

四、宗教的产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两个大盛世之间的混乱时代,而且五胡十六国把中国从西周以来在黄土高原上所产生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也摧残殆尽。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反面,正因为混乱造成了政治上的高压态势没有了,文人士大夫,包括上层,颠沛流离,都难保全性命。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家学说衰弱了,恰好给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进入造成了巨大的空间。

于是,这一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开始有了宗教。中华传统文化三根柱子——儒释道。这个“儒”在中国的文化界,是有争论的问题。一部分人,比如任继愈先生认为儒家就是宗教,就是儒教。但按照佛教的说法叫“三宝”。三宝聚足才是宗教。那么三宝:佛、法、僧,是什么意思呢?佛,就是任何一个宗教要有一个像佛陀一样的创立者,这个创立者一定是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和个人魅力。让人们愿意跟着他甚至出生入死。法,就是要有一套自成系统的理论,要和别的不一样。第三个僧,要有宗教职业者。比如说天主教、基督教有耶稣。比如天主教有神父、基督教有牧师。但“儒”只有“先生”,你进私塾,先生第一件事给你起名,老师起了名这才有了名字,第二要礼拜孔子。但是读书人读完书做什么的都有,做官的,经商的,所以,这不是一个宗教职业者的表现。因此儒教,还不能说是一个宗教。

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历史上只有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思想的进入被中国人接受。一次是佛教,一次是近代西方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到中国的一百年里,把这个大国搅合的沸沸扬扬,佛教进来所起到的作用也近乎于此。但是近代西方思想的进入和佛教的进入,有一个最大的区别:佛教是和平的进入,而西方的思想的进入是与战争、炮舰一起,伴随着西方对中国古 老文明国家入侵进来的。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佛教则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佛教似乎一夜之间进入中国,从上层到下层都那么接受得如此迅速?而且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是中国翻译佛经最多,且传播最快最广的。原因之一,就是儒家的衰败造成了思想上的真空,以及连年的战乱、社会的动荡,就像王粲诗里所形容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每个人都面对死亡,你就要考虑生死的问题。但是儒家是不谈生死的,孔子最好的学生子路问他人死了以后怎么样,有没有灵魂?却被孔子怒斥不知生焉知死。你生还没弄明白呢,想什么死?因此儒家,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是从来不探讨人死了之后灵魂有无的问题。佛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利地进入到了中国。

我的《禅与乐》里第一章专门探讨中国人的宗教观。按照西方的宗教观念看中国人,认为中国没有宗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最低,世俗性超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宗教战争,这一点很难得,现在世界上还打仗的地方其本质还是宗教战争。从十字军东征到今天,中东、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的战争年年不断,而且还看不到尽头。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宗教只有佛教是世界性宗教,道教不是。而且只有佛教的思想有可能解决人类的问题,它不排斥别的东西,它是包容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对异教徒绝不宽容,而且要战争到底。

五、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自佛教进入之后,中国人开始考虑一些被过去中国固有文化所忽略的问题:从灵魂的有无到世界的其他领域。它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之一,就是语言。赵朴初生前曾经说过:如果把佛教的语言去掉的话,中国人就不会说话了。我们每天的话里面很多是佛教的话,比如“世界”是佛经里的,在佛经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没有“世界”这个概念,而是叫天下,所谓“普天之下”即是。中国人的天下观是六合,就是“东西南北”加“天”和“地”,这叫天下。还有很多与哲学有关的,比如“智慧”、“相对”、“绝对”、“微妙”;生活当中的俗语更多,比如 “心心相印”、“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作业”、“功课”、“导师”等等。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应该从几方面讲。一是对中国思想界。王安石说:“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就是从两汉以后圣人都是受佛教影响的,中国的文人一直到康有为、梁启超没有不受佛教影响的。从圣人到最普通的老百姓,也都是如此,尤其是我们在座的所有人的奶奶、姥姥等中国女性。我就是受我姥姥的影响,她有一种慈悲心,有着接近佛教的思想,要做善事、不杀生、初一十五要吃斋等。

我曾经举过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阿Q的故事。通常老师们都说,在阿Q的身上鲁迅先生集中了中华民族所有的劣根性。但是集中了所有中华民族劣根性的代表人物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却表现的比我们许许多多的大人物更多尊严,临死的时候,让他签字,因为他不会写字,就画了一个圆圈。鲁迅神来之笔啊,说他非常认真的画着圆圈,画到最后一点出去了,没画圆,他非常遗憾。我们的中学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告诉我们鲁迅写的阿Q,死到临头了还在看这个圈圆没有画圆。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是中国当代人多么缺少的一种认真的态度啊。去刑场的时候,阿Q还在唱,据我考证唱的可能是绍兴剧“手持钢鞭将你打”,这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死还唱,境界之高叫人刮目相看,最主要的是他说道“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是轮回、来世的佛教思想。他为什么不怕死,他相信了佛教的理念:人是轮回的,因此二十年以后他又是一条好汉。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次是反映在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这有两类:一是看得见的,有形的影响,从龙门、云岗、麦积山、敦煌、乐山大佛、雍和宫的佛像到中国所有的古迹,要没有佛教,中国便没有多少古迹。二是无形的影响。比如在雕塑领域,佛教造像开始蓬勃发展;绘画领域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也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中国的洞窟、壁画、雕像基本上都是北魏起的,到了唐代是繁盛,明清逐渐越来越弱了。

这里我说一个题外话,因为我最近正在做关于佛教造像雕塑的事。两年前我倡议并且筹办了中国当代佛教造像雕塑展,当时是在昆明,做的非常好,今年10月份准备在无锡灵山“世界佛教论坛”召开时办展。我们中国佛教的造像,包括壁画,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这个时代怎么能够在这个领域有一点创造性贡献呢?从去年我就又在美术界、雕塑界请了一些艺术家做我们当代的雕塑,展览的题目就叫做“我心中的佛”。经过专家评审,在400多尊里选了108尊进行展览,目的就是想延续这种文明。正因为有了这样来世的观念,中国的艺术家才可能抛弃急功近利的行为去做佛教的艺术,才让中国的艺术能够留下彪炳于世、彪炳千年的作品。

现在也有很多人探讨,为什么现在烧了一个瓷的菩萨像,跟宋代和明代的一比,脸上的光辉没有了。我说当然没有了,因为那个时候的艺术家相信佛,相信菩萨,他心中想的就是菩萨。但现在做像的人只是想怎么烧才能一次多烧点,多卖钱。相由心生,一个人的面相怎么样是和心有关系的。反映在艺术品上,想的是俗物俗事,造出来的像当然俗不可耐,艺术这个东西是唯一不能作假的。所以《乐记》里有一句话,叫“唯乐不可以为伪”,也是这样的道理。

中国的古琴曲,现在存目有三千多首,有谱子并且能演奏的二三百首,经常演奏的几十首,大家熟悉的十几首。但里面90%是描写大自然的,为什么?是魏晋时代奠定了中国人的山水观,就是在那个时代政治黑暗,颠沛流离,战争不断,人们总要有寄情寄兴的地方,于是人们发现了自然,当然这和大量的文人进入江南也有关系,和北方的沙漠、峻岭、高山完全不同。漂亮的水,漂亮的远山,近处的芦苇、柳树,美不胜收。进到深山里弹琴,自然成了这个乱世当中抚慰人心的一个最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和内容,这些是中西方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中国艺术家画山水、读老庄、读佛经,与山水有缘。

中国画主流是山水画,一个画家如果只画花鸟不行,也得会画山水。为什么中国山水画成为绘画的主流呢?还有中国的诗,大量的田园诗。中国的山水诗、山水画从魏晋时代就成为中国艺术的主要表现内容,当然并不是说没有别的内容,也不是说西方的绘画、诗词或西方的文学不讲自然,但是的确有区别。那幅《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的风景,我们叫“山水”,但他画山水的水平比他画人的水平差了一大截。再看中国画,画山水的水平比画人的水平高了一大截。再看中国画的构图,远处有山,近处有小亭子,或是一座小桥,桥上一个人,还夹着一张琴。或者有一艘小船,一叶扁舟,人很小,他在大自然里。而蒙娜丽莎的人像很大,后面的山水却很小。西方在浪漫主义博兴之后才专门去画自然、画风景,到了印象派这才对自然来劲,而我们早就画了。所以中西艺术不是高与低的差别,而是思想观念上的不同。

中西艺术家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不一样。我在《禅与乐》的插图中用了一张齐白石的照片与梵高的照片并列,编辑当时说没这个必要,而我说太有必要了。因为把他们俩并列,一看他们俩就知道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区别了。齐白石白头发,白胡子,梵高(我用的是他那副自画像)耳朵拉下来,一副倒霉样。西方人遇到一点问题解决不了,不是拉耳朵就是自杀。在中国艺术家里面也有,徐渭杀他老婆是一例,但毕竟是个别事例。再看齐白石、张大千,全是白胡子,白头发,这就是中国艺术家们的养生。这种人生观包括在大自然里寻找慰藉,而这些东西也都是从魏晋时代就成型了,一代代传到今天。

我去年画过一幅画,画的是农民插秧,但重要的不是画,而是上面题了一首古代的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才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后退原来是向前。”插秧要退着插,不能向前走,一向前就踩到秧了。这“后退原来是向前”就是佛教的思想,禅宗的思想。当然在五四之后,认为中国不进步就是源于这种思想。

魏晋南北朝这四百年,讲起来非常复杂,我也没有讲透。但这一段艺术史应该是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史里是非常重要的,非常有特色的,至今令人想往的。我这里只是给大家一个启发,让大家在读这一段历史和艺术史的时候,能有一点参考。

赵倩整理)

猜你喜欢

魏晋佛教艺术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