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几个转变
2016-04-11黎良英
黎良英
摘 要:诗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中国的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绚丽夺目的明珠。在此,我仅结合自己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谈谈关于古诗文教学的几个转变。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内容转变;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86-01
诗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中国的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绚丽夺目的明珠。它不仅仅在文化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先进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写照。在此,我仅结合自己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谈谈关于古诗文教学的几个转变。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大纲对古诗文教学要求仅一句话:“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也就是说传统古诗文教学是从题目、诗人到字、篇再到齐背诵的机械性读背为主,这似乎已成为大多数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万能钥匙,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用之。这就使得本来意蕴悠远的古诗大餐被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文教学最终被简化成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随着课改的深入,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即在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词,在诵读的基础上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古诗文教学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重视古诗文的教学。
当课改的春风吹来时,改革首先要从教师的观念开始。由内容分析而重视语感积累,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要讲精彩讲到位,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
二、教学内容的转变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就指出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是记诵语文教材及较熟悉的课外古诗文名句;二是从语言、意象、意境、风格、表现手法、作者感情等方面赏析诗文。为有效地落实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初中古诗文时把重点放在常见实词、常用虚词的理解、整理、运用上。注意比较古今语言的异同,加强新旧课文的联系,便于学生积累常用词,学会辨析词义。并设法激发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背诵古诗文的方法,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古汉语知识。
三、教学模式的转变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古诗文教学也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1、教学方法的转变。传统古诗文教学认为:“学好语法、词汇、音韵和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突出重点、难点。”如今,这种方法已经完全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诗歌教学要求在诵读中品味,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发挥学生的主性,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美。
此外,有效地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春望》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再用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同时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让学生放声自由朗读,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感知诗的内容,通过品读结合注释理解全诗,感悟诗歌内容。最后,通过品读探究感受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教学是教师收音机,学生录音机。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其学习模式也随之改变。在新课改下,我们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注重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变换形式地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等。如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壮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委婉含蓄、缠绵悱恻的情诗《无题》;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味,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在朗读中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到了古诗词的感情和气势,把握住诗词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曹操《观沧海》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等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即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有了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
3、引导“完形”,再创情景教学。如《天净沙·秋思》,九个词语、九个画面,营造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我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紧扣诗文再现每一幅景象。自然,学生在再现图画之中极易理解冷瑟与伤感的情感,从而更易理解全诗游子的思家与伤感之情了。除此以外,教师引导利用多样的学习形式,如一对一互译课文;师生共读诗词;前后句对接等,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趣,又能激起学生兴,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