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创新思想引领模式 加强基层讲堂建设宝音达来
2016-04-11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围绕创新基层讲堂建设,着力解决“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推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
解决好“谁来讲”的问题,既有“官言论”,更有“民表达”。基层讲堂的受众主要是广大群众,要通过群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递政策理论信息,才能让群众乐意听、听得懂。为此,通辽市注重创新组织模式,整合优势资源,着重培养宣讲员队伍。为培养“复合型”高端宣讲员,整合市委党校、讲师团和内蒙古民族大学的专业人员力量,依托民族大学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在政策理论、民族文化、农牧业技术等方面建设10多个研究培训基地。同时,把各级领导干部纳入高端宣讲员,让他们既当指挥员,又当教员,带头讲、领头评,以上率下,收到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抓好“专业型”基层宣讲员队伍。每年举办一次基层讲堂建设观摩交流会,举办一期基层理论骨干培训班,发现新典型,总结新经验,促进新发展。每年设立30万元的奖励扶持资金,推动了基层讲堂持续深入发展。拓展“业余型”宣讲队伍。从全市招募了100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科辅导员,依托基层讲堂,开展灵活高效、及时便捷的宣讲活动。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邀请91岁的抗战老战士、道德模范任明德,到社区、学校讲抗战故事,以有血有肉的“民表达”,展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大主题。现在,已经形成了每年“百人千场”社科普及宣讲、“百人百题”社科专题调研,“百人百篇”社科成果文章,“百人千条”信息报道的基层宣讲模式。
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确保授课内容更贴近、更实用。坚持主业突出、热点聚焦、多元融合,保证基层宣讲的内容能够教育群众、引领思想、贴近实际。把党的创新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等,通过多种宣传教育手段,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基层,让基层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紧扣各时期理论热点、群众利益关切点,把政策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解疑释惑、正确引导的目的。从满足不同需求出发,在大讲堂中融合了经济、法律、文化、科技、民生等宣讲内容。比如,霍林郭勒老年大学的“市民讲堂”,针对老年群体,结合养生保健讲社保、医保知识,讲城市拆迁改造的法律政策。科左后旗、科左中旗的“法官讲堂”,到嘎查(村)、学校,结合案例开展普法宣讲,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教育引导群众。
解决好“怎么讲”的问题,确保群众听得懂、易接受。通过群众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的理论更通俗,把党的政策讲明白。把党的民族政策、农牧业产业发展政策、乡风文明建设要求,结合每一项工程内容进行宣讲,让农牧民既能听到、也能看到,加深了政策认知,产生了思想共鸣,凝聚了群众力量。创办“理论秀工坊”,广泛征集理论解读性微讲稿、微小说、微广播剧本、微电影剧本、微评书、小戏小品等作品,借助基层大讲堂和村村响,和风细雨地播撒政策理论。在蒙古族群众集中的地区开办了“乌力格尔大讲堂”,借助乌力格尔这一独具特色、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编成乌力格尔段子,通过乌兰牧骑和民间小剧团、村里的小舞台开展基层宣传。同时,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构建面向大众的立体化学习平台。在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台开设电视大讲堂栏目,整合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通辽手机报等移动终端,打造理论政策宣讲的新平台,使理论宣讲无死角全覆盖。●
(责任编辑:孙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