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海南省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述评

2016-04-10祁栋灵陶忠良谢贵水吴志祥

生态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工作者生态研究

祁栋灵,陶忠良,孙 瑞,谢贵水,吴志祥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农业部儋州热带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儋州 571737)



2015年海南省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述评

祁栋灵,陶忠良,孙瑞,谢贵水,吴志祥*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农业部儋州热带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儋州571737)

1会议背景与概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自1886年 Haeckel 首先提出生态学及定义,到现在已有13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尺度不断扩展,生态学已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2]。自工业革命以来,以消耗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世界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由于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大气环境污染、淡水资源减少和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等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随着生态学研究对象的拓宽、研究内容扩展、与其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产生新的分支学科,促进了生态学领域的人员队伍,尤其是青年人员的队伍不断壮大。为探讨生态学最新前沿和进展,加强青年生态学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青年生态科技工作者成长发展,海南省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1月28—30日在海南大学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合作研究,服务地方发展”。研讨会参会者来自9个高校、科研单位50余名生态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研讨会共分5个方面,组织报告22场,其中特邀报告3场,青年学者报告19场,报告内容从全球气候变化到文化雨林,从热带云雾林到高寒草原,从生态学研究进展到生态工程研究进展,从海洋生态系统到陆地生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到人工生态系统,从热带植物分布到进化前沿,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到生态恢复,从生态环境承载力到山区生态友好型社区建设,从城市生态到道路生态,从大数据到生态科学。会议第一天,海南省生态学会副秘书长龙文兴致开幕辞,海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杨小波介绍了生态学研究进展。15位青年生态科技工作者也进行了汇报交流;第二天,特邀专家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刘世荣、海南省林业厅总工程师周亚东分别作了报告,介绍了森林土壤碳固持机制、雨林文化,4位青年生态科技工作者作了报告。研讨会进行的最后一天,海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杨小波教授做总结性发言。

2特邀专家报告

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刘世荣、周亚东、杨小波等生态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分别介绍了在生态学领域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较为详细地解释了实验设计过程中涉及的生态学研究理论和技术方法,给青年生态科技工作者以启示。并分享和交流了研究的角度、深度、广度,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以及对生态学发展的思考。

刘世荣从全球气候变化尺度,分别从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碳化学稳定性、短轮伐期桉树人工林经营对土壤碳固持和排放影响,以及造林措施对土壤碳固持和排放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开展了森林土壤碳固持机制与碳汇功能提升研究,他指出,为稳定大气中CO2浓度和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造林过程中,可在树种选择、林木抚育管理、采伐等环节,采用一系列减缓措施,建立以固碳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森林经营管理体制,在兼顾应有的种植经营效益情况下,获取林业最大固碳效益。并就有机碳的形成、生物碳是否是有机碳进行了探讨。还指出,地下生态变化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受到区域气候、CO2浓度、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质量组成、土壤特性、土壤酶活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目前缺少相应研究方法的支持和研究尺度扩展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给研究造成很多困难。

周亚东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中的生态文化体系入手,从雨林历史变迁、雨林功能、雨林特征、雨林的保护、恢复和发展等方面,展示了海南雨林文化研究,及雨林保护、恢复的切入点选择,以及土著居民对雨林的感情。

杨小波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分别从生态学基础理论发展、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特点、生态学研究重点等发展历程、系统地阐述生态学研究进展。

3报告内容

此次研讨会以“加强合作研究,服务地方发展”为主题,报告内容以研究对象分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等方面。

3.1自然生态系统

龙文兴等以热带云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海南岛的霸王岭、尖峰岭、黎母山等固定样地的长期监测,在全面收集物种数据、功能性状数据和环境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热带云雾林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及植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谭正洪讨论了生态系统生理学的含义和方法。王华锋利用卫星图确定边界,选择500多个样地,开展了城市绿地和植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研究,并且获得一个有趣的结果,即房价与植物多样性存在相关关系。张海文探讨了动物源抗菌肽对肠道免疫及物理屏障的影响。刘文杰以祁连山疏勒河上游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姜勇阐述了生物多样性对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作用,详细分析了海南岛热带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杨灿朝采用卵模拟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单杜鹃寄生系统和多杜鹃寄生系统,研究了在不同选择压力下宿主对杜鹃寄生行为的适应。史建康阐释了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战略计划,他指出,生物多样性区域不可替代性越高,那么,优先保护就越显得必要,划定或兴建自然保护区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有效途径。辛琨综合利用遥感判读、野外调查等手段,运用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35个物种、59个群落的固碳功能价值进行了分析与评估。

3.2半自然生态系统研究

黎平通过对海南洋浦湾海域的多个代表性位点的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含量监测,发现春季、夏季、秋季洋浦湾表层水中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而冬季生活区主要为高温燃烧和石油的混合源;工业区则主要来自石油源。

任明迅通过总结热带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迁移历史过程,提出了热带植物洲际间断分布与长距离扩散格局的模式,分析了热带植物进化适应规律。杨帆在调查分析三峡水库消落区内物种基础上,从三峡水库消落区特性、树木的生长特性及经济价值、耐水淹能力、耐干旱能力、修复土壤环境能力等方面探讨了树木配置的可行性。

3.3人工生态系统研究

彭宗波按照天然橡胶的生态、经济、社会现状调查以及相关数据、信息收集,对天然橡胶生态系统状态进行描述,制定管理目标,确定利益相关者和管理对象,进而拟定管理计划,并实施、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根据实施效果,决定调整和优化方案的思路,分别 从胶园生态工程、产业生态调控、胶园可持续经营管理和生态管理信息化等方面,阐述了天然橡胶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与途径。柳敏从生态承载力的主体、生态承载力的客体、生态承载的压力等分析入手,明确了海南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和外延,从海南生态系统承载压力、区域可供利用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纳污容量、区域可供利用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可承载的人口规模3个层次明确了其研究内容,从资源禀赋承载力、环境供容承载力,以及基础设施承载力构建了海南生态承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张翠萍选取位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的海南中部山区为研究样本,在保护生态功能区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地发展当地的生产力,建立了一个以自然村为单位的生态友好型发展示范基地,探索出一种适用于海南中部山区的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同发展的生态友好型社区建设和发展模式。

吕晓波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探讨了红树林恢复过程中其对环境因子的生理响应过程及其响应机理。道路建设影响了诸多生态过程,李麒麟系统介绍了中国的道路生态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和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工作。祁栋灵从大数据定义、大数据的来源、大数据与生态科学的关系,以及生态科学如何借力大数据等方面做了交流和探讨。

4总结及展望

4.1通过学术交流,促进生态科学发展

本次海南省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中,内容从全球气候变化到文化雨林,从热带云雾林到高寒草原,从生态学研究进展到生态工程研究进展,从海洋生态系统到陆地生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到人工生态系统,从热带植物分布到进化前沿,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到生态恢复,从生态环境承载力到山区生态友好型社区建设,从城市生态到道路生态,从大数据到生态科学等。研究对象涉及热带云雾林、橡胶林、红树林、红海榄、草原、动物源抗菌肽、杜鹃寄生、多环芳烃等。研讨交流内容广泛、深入和系统,对生态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4.2加强合作研究,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

与会科技人员通过此次会议交流平台分享自身研究成果,不但能够了解自身研究所处的阶段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的基础上,获得与相关单位科技人员进行合作的机会,实现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通过合作,携手解决科学问题,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

4.3凝聚青年生态研究力量,为生态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生态学研究呈现出了内涵深化和外延扩展、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分支学科不断产生、研究对象不断增加、研究手段日新月异等特点,新的年青人才,通过为青年生态科学工作者建立稳定、定期的交流机制,为青年生态科学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广、更深的交流合作,为生态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青年生态科学工作者快速成长,增进生态学研究的后劲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马世骏.1990. 生态学发展趋势估计[J].生态学进展, 5(1):1- 2

[2]Li Wenhua. Progresses and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0, 1(1):3- 14

[3]赵其国, 黄国勤,马艳芹.2016.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学报,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2031.Q.20160115.0949.006.html

[4]杨启良, 武振中,陈金陵, 刘小刚, 王卫华,刘艳伟. 2015.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及其水肥调控技术展望. 生态环境学报, 24(6): 1075- 1084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项目(CARS- 34-GW5); 海南省环科院横向项目(HX201507);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1630022015012)

收稿日期:2016- 04- 11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zhixiangwu@21cn.com

DOI:10.5846/stxb201604110657

祁栋灵,陶忠良,孙瑞,谢贵水,吴志祥.2015年海南省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述评.生态学报,2016,36(10):3123- 3125.

猜你喜欢

工作者生态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关爱工作者之歌
“生态养生”娱晚年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