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诗歌的新归来者
2016-04-10洪烛
洪 烛
新世纪,中国诗歌的新归来者
洪 烛
我为什么在新世纪参与发起归来者(或名新归来者诗群)诗歌运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也是中国新诗百年历史的最后一个十年,伴随互联网的普及而别开生面。这同时又是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在探索与创新方面无所不用其极的新诗遭遇了瓶颈,不仅在社会影响、艺术品位上有向边缘、庸俗、低俗下滑的危险,而且艺术进取心渐呈强弩之末。我正是在诗歌暴风雨之后的间歇,而“耐不住寂寞”,想到“归来者”的,为了酝酿更大的暴风雨。与其它文体相比,中国诗歌为什么一直不寂寞,因为诗人们希望它一直生长、永褒青春,不仅永远占据文学金字塔尖的位置,而且本身就能成为无止境的通天塔。
“归来者”不是应我的想象而出现的,他们早已存在了,正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只不过诗歌界未给予其命名与位置罢了。我哪能算召唤者,顶多算一个吹鼓手;我哪能算引导者,顶多算推波助澜。但我乐意做“归来者”中马前卒,尽早让“归来者”成为诗坛群山中的一座。 并不是想拉帮结派抢山头,占山为王,而是想为这批“找不到组织”的散兵游勇立一座朱贵酒家那样的接待站,让或者勋章累累或者伤痕累累的游击队员们有回家的感觉:至少,老家有人给你接风洗尘啊。我也并不是梦想给诗坛重新洗牌,只是想给它新世纪以来的多元化再加上一元(最好能不断地加上一元),让它更多元化!
归来者以60后为主,也不乏50后、50前,及少量70后。他们都是老兵,而且是退伍老兵,原本已解甲归田,却响应生命里的呼唤而提刀上马,重返诗歌现场。现场就是战场啊,只不过他们并不仅仅为个人功名而战,更多的是为捍卫或提升诗歌荣誉而战,为中国诗歌重振雄风而战。老兵上了“新战场”——不,中国诗歌是一片古战场啊!居然成为一支生力军。
我希望归来者给70后、80后、90后带来的,不是挤占与压抑,而是扶持。如果归来者为诗歌空间及其外延增添了生机,或许能给你们的成长、接班提供更好的条件、更多的滋养、更有利的生态环境。毕竟,如果没有一个温室般的小环境,如果彻底是在“非诗”的沙漠上,你们会生长得很费劲的,甚至你们也会重踏我们的覆辙——离去!而且归来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归来者是准备“反哺”诗歌的,以回报诗歌对我们心灵曾经的哺乳。
必须承认:新世纪诗歌的升温,跟越来越多“归来的读者”不无关系。瞧一瞧各个诗歌网站、论坛、博客的点击率就全明白了。应该向这些“潜水”阅读或匿名留言的“归来的老读者”致意。
新世纪飞速增长的诗歌人口,不仅指有名头的“专业诗人”,也包括“非专业诗人”,“非著名诗人”,不仅包括作者队伍,还应吸纳更多的读者,他们才是诗歌繁荣的最大保证。
否则,诗歌真变成了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孤芳自赏。
九十年代不就这样吗?说好听点是“写诗的人比读诗的还要多”,这是客气话,其实说难听点是“读诗的人比写诗的还要少”。和作者的流失同样可怕,甚至更为可怕的是读者的流失。让那些坚守下来的诗人日子很难过的。他们只能以这样的信条为自己打气:“写诗,献给无限的少数人。”
我真希望这“无限的少”能变成“无限的多”,那样不仅诗人有福了,更重要的是诗歌有福了。
归来者,归来者,归来的不仅是作者,还包括读者。归来的作者本身就是读者,而归来的读者中也极可能出现新的作者。这样才可能达成写作与阅读的良性循环。否则,你说好诗再多,好诗人再多,如果只限于自己在读,或彼此在读,那等于夜郎自大瞎吹牛。那样的话,诗歌的繁荣纯属天方夜谭。
诗人如果有这样的责任感:不仅抓住老读者,还能培养新读者,吸引新读者……那又有什么不好呢。归来者,归来者,既要呼唤作者归来,更要呼唤读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