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唇看脾胃
2016-04-10李志刚
爱你 2016年18期
◎ 李志刚
从口唇看脾胃
◎ 李志刚
有一次,几个朋友在一起聚会,我发现一个平时爱说话的朋友变得寡言了。我又发现他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且已经裂了口子。
我直接问他:“你是不是脾胃有问题?”朋友很是惊异:“你真神了,我最近确实感觉脾胃不好,不爱吃东西,睡眠也不好。你怎么知道的?”
“你的嘴唇告诉我的!”我笑着说。
“我的嘴唇?我一直没怎么说话啊?”这个朋友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我把道理跟他一说,他才有些似懂非懂,后来我为其推荐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等几个脾经重点穴位,让他天天坚持按摩。两个月后,我再见他时已是嘴唇红润、神采奕奕了。
为什么我能从嘴唇看出这位朋友的脾胃有问题呢?《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说明脾开窍于口,脾胃有问题时就会表现在口唇上。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像上面我朋友那样,则表明他的脾胃不好。
脾还主涎液。中医认为涎与唾合称为口水。《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则涎液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进行吞咽和消化,但它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来。
一旦脾气虚弱,脾本身的固摄功能失调,“涎”就会不听话了,比如在睡觉时会流口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哈喇子”。为什么小孩子爱“流哈喇子”?因为小孩子的身体发育还没有成熟,脾胃本身还弱,所以爱“流哈喇子”。如果经常性地“流哈喇子”,我们可以从健脾入手,对脾胃进行调理。
(摘自《向脾胃要健康》中国盲文出版社 图/刘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