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2016-04-09郑宏毅
郑宏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协调与统一各类教学要素,包括教学设施、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学模式及教育内容等,以便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是有效协调各类教学要素的常用方法,也是新课标强调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建立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平等自由对话的平台,打造开放化与民主化的课堂,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到互帮互助直至共同进步的喜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中基于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是顺利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基本前提,也是营造愉悦教学氛围的重要条件。在划分学习小组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考虑数量、基数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学生能否实现均匀分配,更重要的是确保分组后各个小组成员能够在学习中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并在相互交流、沟通过程中有所收获。在建立小组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特质、性格特征等,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小组划分方式进行科学调整。
例如,在利用小组合作模式教学“数据统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进行分组,将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与理论基础扎实、大脑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划分在同一个小组中,让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共同计算数据统计答案以及制作统计图,以便保证学习过程的高效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学会取长补短。在分组时应合理设置每组人数,一般以3~6人为宜,同时指导学生自由选举小组中的组长、汇报员、记录员及操作员等。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按照分组情况对学生的座位进行合理编排,可设置为长方形或T型结构的座位形式,以方便小组成员交流以及师生交流,保证教学环境具有高效互动性的特点。
二、合理把握合作教学契机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小组合作的教学契机,以便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小组合作、交流过程当中,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在学生意见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时,教师应及时将学生引入到小组合作的教学氛围中。小学生一方面天性活泼好动,在主观上敢于竞技,不害怕失败,希望得到同学、教师的赞许;但另一方面,小学生在表达观点时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非理性争辩现象。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争论的焦点将不同的观点论证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在合作中论证本组观点的正确性。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于小组合作教学的积极性、参与度,同时可以强化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概念”时,笔者先利用“平均分”概念导入教学内容,之后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将一个圆分成两部分后,每一部分一定占原图形的1/2吗?”在提出问题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得出不同的答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笔者指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与探究,并在讨论及探究后进行组间辩论。辩论过程不但可以增强组内成员的凝聚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其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
三、强化小组合作指导
小组合作教学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够为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空间。但由于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与思维能力尚未完善,在完全自主化的小组合作中可能会出现走弯路的情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适当点拨。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法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为了保证学法不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且形象直观的方法为学生创设小组合作情境,如利用录像、声音、图片及实物等,同时恰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能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提高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对乘法的笔算方法进行复习,由整数乘法引出相似的小数乘法,如“52×6”与“5.2×6”等。随后,启发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以下问题:“5.2×6的积为多少?与52×6的积有什么联系?”经过组内讨论及比较后,学生就能够很快利用乘积变化规律计算出“5.2×6”的积。教师应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展示方法。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时,告知学生注意认真倾听,并在倾听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如果发现本组讨论结果与正在汇报的结果不一致时,可在别人陈述结束后给予补充,以便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合作性与民主性,对于学生探究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建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