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孙过庭《书谱》在草书发展史上的地位

2016-04-09王旷生长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6年3期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二王

◆王旷生(长沙)



试论孙过庭《书谱》在草书发展史上的地位

◆王旷生(长沙)

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加以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认识:

第一,传统上将草书划分为章草和今草是不科学的。这是因为:当代楚文字专家发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了草书,而不是所谓的章草(始于汉代,留有隶书的“尾巴”)。其次,“今草”这个概念上下穿越几千年,且容易被初入书者误解为“今天的草书”。那么,将草书分为章草、小草和大草或小草、大草则显得简单明了,在此基础上分析它们各自的时代特征也就清晰得多。譬如:章草以《急就章》(今世仅存的石刻相传为三国皇象所书)为代表,小草以王羲之《十七帖》、智永《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和怀素《千字文》为代表,大草则以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为代表。其时代脉络一目了然。相对而言,笔者更倾向将章草统归为小草,其主要特征是化繁为简,以法度结字,字与字之间少连带或不连带,点与线稍事张扬而不过度夸张;大草则是在小草的基础上,行笔纵横恣肆,其结字谋篇终不失法度,即便书者酒醉癫狂,然其内心未能摆脱法度的缰绳并将书者的个性张扬到极致。小草相对容易把握,便于临习,是大草的基础。

第二,古今研究孙过庭《书谱》学者和书家很多,但大多囿于“师承二王”而显得不全面不公允。譬如,当代的启功《孙过庭书谱考》、朱建新《孙过庭书谱笺证》、马国权《书谱译注》、胡健《孙过庭(书谱)的美学思想》、陈海良《草中君子——孙过庭(书谱)解析》和李贵明《孙过庭(书谱)创作思想及相关研究》等等,不一而足。无论是谁,都没有跳出这个窠臼,继而得出诸如:“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米芾《书史》)、 “似从右军大令换骨来”(《书林藻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攻用积习所至。善临摹,往往真赝不能辨”(《宣和书谱》)等等之类的结论,并将“草中君子”的帽子带在孙过庭《书谱》的头上。事实上,世上本来就没有无源之水,为何少有人研究颜、柳、欧的师承问题呢?张旭和怀素的大草又师承于谁呢?其实,全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孙过庭太善于临摹“二王”的作品,并达到乱真的水平,以至于难分伯仲。恰恰因为如此,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便被后人忽视了,故而也就影响了他应有的地位。

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证,以求教正。

一、孙过庭《书谱》对草书发展的重要贡献

(一)孙过庭和《书谱》

孙过庭(646-691),名过庭,字虔礼,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唐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工楷、行、草,师法二王。他在《书谱》中自称“吴郡孙过庭”,应该是苏州一带的人。他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学习书法,潜心二十年,终于自学成才。到了四十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而丟了官。辞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可惜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曾为他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可见他在唐初就很受推重。孙过庭“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于翰墨间”。他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孙过庭传世书迹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三种,都是草书墨迹。而传世的《景福殿赋》则又是一番气象,面目与《书谱》差别很远,所以历来有人怀疑非孙过庭本人所作。其用笔尖细方硬,结体有章草遗意,别有一番风姿。

《书谱》:小草,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不包括衍文70字,是史上流传下来的篇幅最长的小草范本)。《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相当高的,孙过庭的书法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历代予以很高评价。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谱》用笔十分灵活,笔端在划中不断提按,不平滑而过,所以给人一种立体的感觉。

据启功《孙过庭书谱考》载:《书谱》墨迹在唐代之流传,已不可考。张怀瓘《书断》曾引用,日本僧人空海曾传录。至宋,米芾《书史》于墨迹始有记述,其后流传并刻入《三希堂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二)孙过庭《书谱》艺术特点

孙过庭《书谱》开始一段用笔沉稳,速去缓来,循规蹈矩,意和气平,如小河之水汩汩而出;中间写得兴起,笔势渐转放纵,点画偶有牵连;到了后段,随逸兴遄飞而达到高潮,只见笔下生风,波诡云谲,尽情挥洒。首尾三千余言,一气呵成,真是“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达到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化境。观察《书谱》的用笔,流畅婉转中极富变化,清著名艺术评论家刘熙载评价《书谱》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映带俯仰,气脉贯通。笔端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刚中显柔,柔中寓刚,飞动轻继,意趣盎然。”《书谱》笔法虽源于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为隽拔刚断、富于变化。最具有特点的是横划、长点捺,先顿笔重按,后顺笔出锋,使一笔中陡然出现两种变化,波澜跌宕,神采顿生。右环转下作弧笔时,笔画末端由精转而出细锋,锋芒咄咄,精神外耀,宛如瀑布突然受阻,流水变细,从岩隙中急转而出。藏锋、露锋、中锋、侧锋,无拘无束,自然挥洒。其笔法、意趣、气韵颇近陆机《平复帖》和王羲之《寒切帖》《远宦贴》,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书谱》的墨色亦燥润参差,前半段以取妍,温雅流美;后半段燥笔居多,“若柘槎架险,巨石当路”。其结构虽以平正为基调,但疏密聚散得宜,宽窄伸缩有致,在参差错落的章法中,更见浑然天成之妙。千百年来,《书谱》博得了众多书家的赞叹和推崇,其中以明末清初金石书画鉴藏家孙承泽说得最为公允,他说:“唐初诸人无一人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以上表明,孙过庭的书法虽“师承二王”,其造诣则完全比肩“二王”而毫不逊色。只是他生活在一个盛行追摹“二王”的唐朝初期,而这种风气的形成与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兰亭序》的百般宠爱不无关系。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孙过庭的书法与“二王”真赝难辨,拿些作品到市场上去换钱不是很容易吗?他怎么可能“贫病交困”、暴卒而亡呢?有待考证。

(三)孙过庭《书谱》对草书发展的主要贡献

所谓谱,即依照事物的类别、系统制的表册。顾名思义,《书谱》应为孙过庭根据书法的分类将自己收集的书法作品及作者小传汇编成册,一般分序跋和图例两部分。遗憾的是,后者已经失传或者根本未完成(这些问题还是留给史学家去考证)。本文研究的仅仅是其流传下来的序跋。

孙过庭在书法理论方面的成就是世人所公认的,凡是研究书法者,无不奉《书谱》为圭臬。《书谱》涉及到书法发展、学书师承、重视功力、广泛吸收、创作条件、学书正途、书写技巧以及如何攀登书法高峰等课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首先,孙过庭《书谱》回顾了汉晋四位大书法家(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成就及不同的书风,指出自他们以来书法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古质而今妍”。二王的功绩,就在于他们走在这条道路的最前列,是当时人们审美观点在书法上的集中体现,所以才成为书法大师。要学书法,就必须取法乎上,钟、张、二王的生花妙笔,正是人们师法的最佳范本。

其次,字中点画是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元素,书家必须对此十分精熟,才能通过点画体现“形质”,用挥写来表达“性情”。尽管正、草书体有动静之别,技巧表现也各有侧重,但“形质”和“性情”总是显示书法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为了更好的充实书法的活力,还必须从其它各种书体中去吸取新的营养。比如学习楷书与草书,应该“旁通二篆,俯贯八成,包括篇章,涵泳飞白”,兼收博采,有容乃大。当然,书法创作的成功与否,除了书法家的功力是否深厚外,人的情绪,工具、材料的优劣,以至天气季节的变化,都会产生影响。书写者应在最佳状态时挥毫,才能使书法艺术达到理想的境界。即所谓“五乖五合”论:“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再者,《书谱》也涉及到融诸体之长,触类而旁通之问题。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孙过庭分析了篆、隶、草、章的特点和长处,他说:“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这是历来对诸书体最为简明精辟的论述,其具体含义是:篆书,特别是小篆,是用首尾藏锋、行笔中锋、均匀一致的圆线条写成的。圆线条具有柔和、婉媚、抒情的性格;转角宜圆曲,形体宜修长,这样线条才能贯通流畅,充分体现出婉柔流通的艺术特色。所以说:“篆尚婉而通”。

隶书改篆书的圆笔为方笔,方笔挺直有力,转角处也改圆转为方折,结体必然以严整代替“婉而通”,变长方为横宽,这样才能协调一致。所以孙过庭强调:“隶欲精而密”。隶书是以方直为特点,易显呆板,故隶书用“蚕头雁尾”,使严整的隶书显出飞动活脱之气。但不可多用,“燕不双飞”,多则失去了“精而密”的特点。草书是快速书写的字体,要快就要删并一些笔画,且须把一些笔画连通起来一鼓作气写出。其结果方白的棱角变成了弯转的圆角,出现了许多摆动而流畅的曲线,故曰:“流而畅”。章草是隶书的草体,与今草相同处在删简和圆转;不同处在字字独立,保留了隶书的“雁尾”即捺笔。作为隶书的草体,它不如今草那样连绵不断一泻千里,但比起隶书来却快速简便得多了,故曰:“简而便”。在孙过庭看来,一个学书者,能使篆之“婉能”、隶之“精密”、草之“流畅”、章之“简便”,汇诸长于腕下,自然能成大家。

最后,孙过庭在《书谱》中谈了书法创作中的核心问题——运笔(所以有人也称《书谱》为《运笔论》)。他告诫学书者要在“执、使、转、用”的技巧上下功夫。针对当时书坛上出现的不良书风,即把一些装饰性的“美术字”作为创新的书法,孙过庭指斥他们为“巧涉丹青,工亏翰墨”,没有在运笔上下真功夫。

《书谱》是孙过庭自己书法实践的总结和升华,这些言之有物、透辟精到的书论给后学者的教益,比起那些缺乏书法实践或书艺不高的理论家的泛泛空论,不知要强多少。尤其他在草书发展方面的贡献无人可比。

第一,孙过庭《书谱》总结了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认为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即平正——险绝——平正。他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研习草书者更应如此。

第二,孙过庭《书谱》不仅结字规范,且全文多达3500字,字数远超王羲之《十七帖》(一般收录29帧尺牍,篇幅最长的102字,最短的仅10个字,共计约1200字)。中国汉字常用的也就3000至 5000字,因此,临习孙过庭《书谱》对写好草书十分有益。

二、孙过庭草书区别于王羲之草书的关键点

(一)用笔

1、方与圆

孙过庭草书的用笔方圆结合,而以方笔居多,且方笔又多出现在起笔和转折处,起笔处的方笔主要是通过笔锋接触纸面时切的动作来表现,如书谱中的“云”“少”等字最后一笔的起笔,以及“人”“作”等字第一笔的起笔;转折处的方笔,则由转折时提笔调锋后的切笔来完成,如书谱中的“使”“ 谓”“观”字。

2、折与压

孙过庭草书转折处的写法,除了上述的转与折两种方法外,还经常用到压的方法,即转折时下一笔的起笔掩盖了上一笔的收笔,形成关节。如书谱中“者”“岸”“庭”和“老”字,关节在草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3、提与按

孙过庭草书的提按有两个特点,一是提按转换频繁,按中有提,如“云”“回”“太”等字,一笔之中陡然生出几种变化;二是提按变化幅度大,如书谱中“惧”“仙”“解”和“风”等字,而且,孙过庭草书的反捺是在收笔时先顿笔重按,然后在绞转同时提笔出锋,形成斩钉截铁的效果,如“搜”“渝”等字。

(二)结字

1、奇正

书谱中的字大都以平正为主,这里所说的平正只是相对于欹侧而言,并非如楷书那样四平八稳,有的字通过改变重心使平正中不乏灵动。重心的改变,一是改变字势,这种改变主要是靠字的上下部件之间的斜正,如书谱中“实”“尝”“要”等字;二是字的部件与中轴线的偏离,这种偏离主要是左右两个方向,如“粪”“变”“落”等字。

2、开合

书谱中的“当”“道”“叹”等字,大都通过上半部分在横向上的充分展开和下半部分的收紧形成开合之势。这一收一放使整个字形具有节奏起伏。

3、错落

孙过庭《书谱》中左右结构的字很多都处理成左高右低状,有错落参差之感。这种处理方法很大程度上受王羲之的影响,如“挥”“规”“观”“轩”“据”等字。

其实,孙过庭《书谱》的章法结构等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总体来说,这些研究的成果在学术界是被认同的。据此,人们多认为孙过庭“师法二王”,只是侧锋运笔较多。

(三)孙过庭《书谱》明显区别于王羲之草书的关键点

其一,握笔方式:孙过庭握笔方式应该使用的是抓笔法,即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的着力点几乎在同一位置的不同方向,且均为指尖着力(也可能近似于现代人握钢笔的方式,总之,很灵活。但无法考证),悬腕。在运笔过程中,其笔杆的角度和方向又不断变化,有的倾斜度较大,如书谱中的“云”等字。

其二,运笔方式:因为握笔方式的不同,孙过庭在运笔时则采用“挑”和“扫”的收笔方式,如书谱中的“使”和“谓”,在书写第一笔时便快速收笔上“挑”,再调锋接着往下“切”;而孙过庭在书写“云”字时也是“挑”起收笔,再调锋往下“切”,然后用劲一“扫”,在“扫”时,笔的倾斜度较大。正因为握笔的不同就必然导致运笔的不同,其风格就不可能与王羲之的圆润相同。这也恰恰就是孙过庭《书谱》侧锋过多的原因。宋米芾曾说:“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由此可以证明,孙过庭草书是明显区别于王羲之草书的。

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孙过庭《书谱》虽“师承二王”,但他特有的用笔方式,他总结出来的书法理论对书家的影响,他给临习小草的书家留下的字例,还不足以比肩“二王”吗?

孙过庭《书谱》堪称“天下第一小草”!

参考文献

[1]启功. 启功书法丛论·孙过庭《书谱》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朱建新.孙过庭书谱笺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马国权.书谱译注[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1

[4]胡健.孙过庭《书谱》的美学思想[J].书法艺术,1996.6

[5]陈海良.草中君子——孙过庭《书谱》解析[J].青少年书法,2007.10

[6]李贵明.孙过庭《书谱》创作思想及相关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

猜你喜欢

孙过庭书谱二王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二十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临帖孙过庭《书谱》
王献之完善了“二王”书法体系
孙过庭今译三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书谱》(十五)
《书谱》(十七)
父子如“二王”——以《奉橘》《送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