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字理析词,实现阅读教学增值高效
2016-04-09特级教师侯春艳
◇特级教师 侯春艳
巧用字理析词,实现阅读教学增值高效
◇特级教师 侯春艳
字理教学就是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和析词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阅读教学中的词语品味往往只对某个词,而不具体到某个字。因此,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对词语中的关键字进行字理析解,也就是字理析词。
字理析词和我们平常所进行的词语解释、查字典找义项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一定区别。字理析词一般是先从字源上理解词的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义。这样的析解能抓住根本,诠释到位,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文中义,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此,字理析词应是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那么,阅读教学中的哪些环节可以借助字理析词,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增值高效呢?笔者在多年的思考和实践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 用字理析解关键词,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有些词在段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把握文段中关键词的含义,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充分涵泳、体味,对于理解文段不仅能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还能让学生在豁然开朗中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如《翠鸟》一课,学完课文第1自然段后,让学生找出文段中写翠鸟外形之美的一个词——小巧玲珑。通过字理析解,深入理解这个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小巧玲珑:小巧,即小而精巧;玲珑——斜玉旁,与玉器有关,本义指玉器打磨后很精致;小巧玲珑在文中形容翠鸟的外形小而且像打磨过的玉器一样精致,给人以美感。
“巧”为“工”形“ㄎ”(kǎo)声,“工”古文字像斧类的工具,表示与工具和技能有关,本义指技巧、技能的娴熟。那么,身形小巧,颜色搭配精巧的翠鸟的捕鱼方法巧不巧呢?通过此问,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翠鸟捕鱼的段落,通过品味“疾飞”“蹬开”“像箭一样”“射出去”等词和短语,使学生明白:翠鸟的捕鱼技能确实很巧,这真是一只“小巧玲珑”的翠鸟。
通过析解关键词,不仅使翠鸟“小巧玲珑”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了“巧”的内涵,体会了“小巧玲珑”中所包含的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再如《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作者从白帝城出发,有多早呢?“朝辞白帝彩云间”一句,“朝”字在整首诗中很重要,是整首诗的首句首字。“朝”表示的是一天中的哪段时间呢?通过字理析解,出示古文字——,你看,一轮红日从草间升起,一弯残月还挂在天边,这么早就从白帝城出发,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的那份轻松愉快的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穷人》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教学时,可以抓住这段话中的“熬”字进行字理析解:“熬”字下面的“灬”,表示用文火慢慢煮,这个过程很漫长,所以“熬”又引申为“忍受”的意思。一个“熬”字说明渔夫决定忍受生活上更多的困苦艰辛,也更能体现出渔夫和妻子桑娜善良的心。
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进行字理析解,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本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义。随着这些形象化、有根源、有温度、有情感的词语析解,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将愈加敏锐,语感的培养也会落到实处。
二 用字理揣摩比较,体会文本用词的精准
好的文章,它的用词有着不可替换的妙处。运用字理揣摩比较,体会文本用词的精准,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的精准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翠鸟》一课中的句子——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师:此句中的“鸣声”换成“叫声”行吗?
生:好像不行。
生:因为“鸣”字由“口”和“鸟”组成,指鸟的叫声。
生:“鸣声”比“叫声”更动听。
师:是啊,由“鸣”的字形可看出,“鸣声”特指鸟的叫声,你听(播放清脆的鸟鸣),鸟鸣声多动听,多悦耳!而“叫声”就不一定有这份美感了。那咱们把“疾飞”的“疾”字省掉,怎样?
生:也不行。因为……
师:我们还是从字形上来分析一下。你看,“疾”分为病字头()和“矢”(),横倒的病字头是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的象形,“矢”是箭的象形,“疾”的本义为人被快速射出的箭射中受伤,引申为“快速”。“疾飞”说明飞行的速度像箭一样快。
生:所以省一个“疾”字就不能更好地体现飞行速度的快了。
师:是啊,换一个字不美,少一个字不准,作者的用词是多么精准啊!
高年段《威尼斯的小艇》中有这样一句——“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句子中的“穿过”能换成“通过”吗?通过字理析解“穿”,上面“穴”表示洞穴、孔隙,“穿过”表示从孔隙等极小的地方通过,一个“穿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小艇的快和稳,而且从侧面反映出艇身的细小。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字理析解词语,揣摩比较,体会文本用词的准确,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体验,培养学生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语言的精准感,从而提高学生品味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 借字理引发想象,丰富情感体验
用字理析解文段中的词串,准确理解它们,能丰富文本内容,更好地领悟文本意蕴,为文段的教学找到良好的突破口。
如《女娲补天》第1自然段: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从文段中找出这些词语——窟窿、深沟、燃烧、围困、挣扎。仔细看看这些词语的偏旁部首,你发现了什么?(每个词都有相同的部首)
窟窿:两个字都是穴字头。“穴”的古文字是远古时人们居住的洞穴的样子,表示洞穴或者是洞的意思。文段中说到哪里出现了洞穴呢?(天空)天都出现窟窿了,多可怕!
深沟:两个字都是三点水,与水有关。“地也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大地上到处是深沟,沟里都是水,人畜掉入水中就会被淹死。这是多么惨不忍睹的画面啊!
燃烧:两个字都是火字旁,就像燃烧的火苗。“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熊”字下部的四点底是火的变形,“燃烧”“熊熊大火”,又是火字旁,又是“灬”(与火有关),火势是多么猛烈,多么危险!
围困:两个字都是“囗”。两个“囗”,严严实实地把“韦”“木”包在里面。此时的人们被什么包围了?(生读:“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此时,“大口框”就好比是山冈上那熊熊大火,“韦”“木”就好比被大火围困在当中的人们。人们想向左边逃跑,可左边——全是大火,逃不了;人们拼命地向右边逃跑,可右边——也是大火,逃不了;人们着急地向前面逃跑,可前面——照样是大火,逃不了;人们发疯似的向后面逃跑,可后面——还是大火,逃不了。你看,无论人们往哪边逃跑,都被包围了,没办法啊,这就叫——围困。
挣扎:两个字都是提手旁,表示什么?(用手尽力地摆脱)透过“挣扎”一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人们吓得抱成一团,洪水中的人们用手扑打着,岸上的人用手紧紧拉着亲人不让他们被水冲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大人在哭喊、孩子在哭喊;人们在水中挣扎着,想逃离可怕的洪水……)每时每刻都有亲人葬身火海,或是被洪水吞没,每时每刻都有妻离子散的悲痛。透过这一串词,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这场灾难的可怕,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一自然段。
此段教学,通过字理析解词语,让一个个词语意象鲜活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而带领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所描述的情境,让词语教学和对文段的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字理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的强大生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巧借字理析词,在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感悟文本形象、理解文章情感等方面都能更好地实现阅读教学的增值高效。更重要的是,通过字理析词带来的文化内涵将被深深根植于学生心田,不会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终结,反而会成为一颗准备萌发的种子,突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广西兴安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