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水利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探讨

2016-04-09刘志峰王琳琳

水利技术监督 2016年2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利

刘志峰,王琳琳

(1.山东省水利工程管理局,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山东济南250013)



济南水利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探讨

刘志峰1,王琳琳2

(1.山东省水利工程管理局,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文章借鉴目前水利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功经验,结合济南市的具体情况,研究了济南水利在水资源管理、供水保障、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系生态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和防汛抗旱体系建设等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为济南市水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水利;气候变化;水安全

1 概述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洪涝、干旱、台风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会增加,将对我国水资源安全、防洪安全等产生较大的影响,积极而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是水利人面临的重大问题。

济南市位于北纬36°40′,东经117°00′,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济南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极端气温最高40.5℃,最低零下14.9℃,年平均降水量660.7mm。济南以“泉城”闻名于世,自古就有“泉水甲天下”的美誉。近年来,济南市极端恶劣天气频发,2007年7月18日,济南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暴雨袭击,平均降雨量134mm,市区1h最大降雨量达到151mm,济南市绝大多数县(区)因此受灾,死亡26人,失踪6人,受伤173人。因此积极开展济南市水利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工作,充分提高水利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则尤为重要。

2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研究

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挑战,济南水利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和对策是通过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水系生态建设等措施,力争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建成全市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全面提高区域防洪除涝能力和农田抗旱标准。

2.1 强化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编制《济南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和《济南市地下水综合保护规划》,进一步完善《济南市水功能区划》等指导性规划。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并实行地下水位、纳污容量和可用水量预警管理。不断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监督管理;依法实施取水许可,加强用水计划监管,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程序。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城市供水自动监测系统等,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2.2 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

(1)完善水网建设,合理配置水资源。

建设南水北调东线济南段工程、长孝水源地供水工程、卧虎山水库城市供水工程、锦绣川水库输水干渠改造工程、章丘市城市供水工程等工程,进行中心城区、东部新区、西部新城、小清河两岸及县(市)驻地供水水网建设,实现当地地表水、地下水、黄河水、南水北调长江水多水源联合调度,合理配置水资源,进一步提高供水能力。

(2)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新建丰源湖水库等水源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水厂,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水量、水质、方便程度、保证率等四个方面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性。

(3)推进农业供水工程建设。

建设塘坝等一大批小水源工程,提高农业供水能力。井灌区建设与引黄灌溉相结合,完善田间灌排系统,提高农田灌排能力。

(4)推进雨洪资源化工程建设。

开展大中型河道洪水资源拦蓄工程前期论证工作,新建、改扩建一批拦河闸坝。积极利用草地、林地蓄滞雨洪资源,建设一批山地雨洪水拦蓄工程。

(5)实施其它水源工程建设。

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加大矿坑水、苦咸水的利用,缓解用水短缺局面。

2.3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抗灾能力

继续实施邢家渡、田山和胡家岸三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济南市28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强灌区建设。实施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章丘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兴建小型水源工程、灌排泵站改造工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等工程,提高农田抗旱除涝标准,有效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2.4 加强水系生态建设,有效改善水环境

(1)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突出卧虎山水库水源地、北大沙河上游、锦水河、百脉泉和趵突泉泉域补给区5大重点水土保持区建设,继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积极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建设。

(2)开展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推进景观河道治理,建设绿化体系,实施济南市泉域重点补给区及地下水漏斗区修复工程,建立济南市地表及地下水监测、监控预警系统,保护地下水及地表水水质,保护泉群持续喷涌。实施小清河及华山湖景观水利用工程,通过引用黄河水,改善非汛期小清河水质,增加水资源的多种利用功能,发挥生态及景观效益。

2.5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节水水平

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及城市节水,全面促进节水减排。在农业领域,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根本措施,加快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高耗水行业节水,严格实施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全面推广节水器具,大力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2.6 推进防汛抗旱体系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1)推进病险水库、水闸、塘坝除险加固工程。

开展大站、狼猫山、石店等3座中型水库和3年规划外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实施营子闸、柴庄闸、章丘市四干入清闸、白云湖泄水闸等重点水闸和300个重点塘坝的除险加固工程。

(2)推进河道治理工程。

对小清河、徒骇河、德惠新河、玉符河等18条河道进行综合整治,进一步提高河道防洪除涝能力,减轻洪涝灾害,并且结合全市水系生态建设规划,在河道两侧植树绿化,改善周围环境。

(3)推进滞洪区建设。

建设小李家、华山湖滞蓄洪区以及徒骇河故道蓄滞洪区,保障小清河流域和徒骇河流域的防洪安全。

(4)加强防汛抗旱管理工作。

启动编制《“十三五”抗旱规划》,着眼新时期及气候变化条件下抗旱工作面临的形势,对抗旱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系统、抗旱减灾管理体系等进行全面规划。加强完善防汛抗旱队伍建设,按有关规定配足、备齐防汛抗旱料物。根据洪灾、旱灾造成的损失程度,逐步推行水旱灾害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制定防御超标准洪水、解决特殊干旱供水问题及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应急反应能力。

3 总结分析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世界各国人民福祉。本文从济南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了济南水利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为济南市防洪抗旱保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但这些措施主要是工程措施,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非工程措施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贺瑞敏,王国庆,张建云,等.气候变化对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J].中国水利,2008(02):52-54+46.

[2]张建云.气候变化与水利工程安全[J].岩土工程学报,2009 (03):326-330.

[3]刘九夫.我国水利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J].中国水利,2010(01):6.

[4]王强,赵军.近50年气候变化对托什干河径流产生的影响[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7(04):73-75+72.

[5]张志华,林荣军.济南城市内河防洪除涝对策探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0(03):20-21.

[6]杜丙福,绪正瑞.浅述济南市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J].水利技术监督,2006(01):57-59.

[7]杜国志,张世伟.气候变化与水利规划[J].水利技术监督,2009(01):5-6+24.

中图分类号:TV21,P4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305(2016)02-0058-02

DOI:10.3969/j.issn.1008-1305.2016.02.025

收稿日期:2015-07-15

作者简介:刘志峰(1982年—),男,工程师。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水利
北极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保护生物多样性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宣传
水利信息化
水利监督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