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米脂古城的规划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6-04-09杨蕙榕长安大学建筑学院710018
杨蕙榕(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710018)
浅谈米脂古城的规划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杨蕙榕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710018)
现在社会旧城规划保护改造项目不断增加,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其运作过程中,问题和偏颇之处也不少,笔者通过分析米脂古城的历史环境保护现状和居民生活空间营造现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
米脂古城;空间营造;古城建筑;居住院落
1.米脂古城简介
米脂古城老街,距今已有近千年辉煌历史。三水环抱,两山俯瞰,枕山面水,负阴向阳,楼台亭榭,古刹高墙,涧水绕合,固若金汤,陕北民众称其为宝城。古城北有大顺皇帝李自成 的盘龙山行宫,西有美女貂蝉 的出生地貂蝉洞,南有民国总统徐世昌 亲笔所书的“古银州”摩崖石刻。米脂老街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灵人杰,名人辈出。
2.历史环境保护现状
2.1 历史遗迹保护现状
米脂窑洞古城“枕山面水、负阴向阳”的历史环境特征保存较好,但近年来水量减少、河道淤积、水体污染严重;窑洞古城依山而建,随地形错落有致,古城传统空间形态保存较好。虽然古城部分古建筑因为年久失修等原因倒塌或者被拆除,但组成古城格局的重要建筑物大多保存了下来,且方位和位置从未发生改变,使得米脂窑洞古城建筑群的建筑总体格局保存较好。
但是,近几十年城墙外围建造许多风貌不好的建筑,以及对城墙不存在部分进行侵占建设等方面,都对城墙及古城整体风貌有着很大影响,城墙整体保存较差。民国城墙整体保存较好,城墙窑依然作为居住功能在使用。
2.2 古城建筑主要存在的问题
(1)米脂窑洞古城目前街巷格局保存基本完整,主要街道的线形、街廊、高宽比例关系等要素基本上延续历史上的特征,街巷铺装大部分保留原有状态,以石板铺砌,保存较好。出现部分水泥路面(城隍庙湾区域),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机动车交通对东大街、西大街等部分主要道路铺装损坏较严重。
(2)历史建筑保存现状总体一般。部分历史建筑原有平面格局已不完整,历史建筑的立面材料的改建较多,部分院落内部乱搭乱建,内部环境杂乱。
(3)新建建筑风格、形式、色彩、高度等方面与传统建筑风貌不符,缺乏传统元素与特色,对古城整体风貌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4)部分新建大体量建筑,在明清古建筑群中异常突兀,影响古城整体景观风貌,严重破坏古城肌理。
(5)历史环境要素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但目前缺乏系统认知,部分要素价值没有被认识充分,因此现状被弃置。
(6)缺乏保护,使用性破坏。现代生活需要对历史环境要素带来了破坏,如过往大型车辆导致古桥铺装和构件的破损。
3.居民宜居生活空间营造现状
3.1 生活环境现状
米脂县现已形成新城包围古城的整体格局,古建筑群被现代建筑群所包围。居民生活环境总体来说一般,大量建设的现代建筑破坏和影响了古城的整体肌理,天际线,景观风貌,视线通廊等。电线架空铺设,燃气管线等裸露在外破坏民居外立面风貌且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垃圾收集设施数量少且简陋,影响古城及周围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缺少停车空间,车辆随意停放,想到空间狭窄,对于车辆的进出与停放影响极大,乱停乱放的额车辆极为影响古城景观风貌。北门内露天排污口,位置不当,且异味严重影响古城环境风貌和居民生活体验。魁星楼上的信号接收设施破坏遗产本体,影响古城景观风貌。
古城自然环境中的三条河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其中,无定河风貌较好,是城市景观的点睛之笔。银河河道淤积,水质污染严重。饮马河河道干涸,垃圾遍布,影响古城环境质量。
3.2 物质条件现状
米脂县地下矿藏资源富集,主要有岩盐、天然气、煤等,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居民以农民为主,依靠农业生产,米脂县是黄土高原和中国大陆小杂粮主产区之一。部分居民在矿藏类行业工作,其余行业相对来说不够发达,就业机会较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
3.3 居民空间营造主要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米脂窑洞古城整体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局部历史建筑破坏严重,建筑内部杂乱无章、管理无序,大量新建建筑对古城风貌破坏较为严重,由此可见,居民的生活需求使得古城内原住民对于古城缺少保护意识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古城地处黄土高坡,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内原有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和污染,居民生活环境较为局促,缺少休闲绿化空间,居住建筑内部亟待现代化改进,基础设施老化、数量不足且不够完善。大量青年劳动力外出,古城内缺少应有的活力与生机。
4 解决对策与措施
4.1 对于古城墙的保护
(1)城墙外围设立环城公园绿化带,为居民和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生活空间。
(2)环城公园内设置一定数量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观小品,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3)城墙内部与民居结合,设置专门的步行民俗生活体验街巷区,使城墙内外达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效果。
4.2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
(1)对已经没有使用价值且对古城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进行拆除。
(2)对损毁严重甚至消失的重要历史遗迹进行恢复与重建。
(3)对保存较好且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现代建筑及古建筑进行修复与改造,如对外立面进行二次设计与改造、对内部空间进行整修,增加现代化设施等。
4.3 对于居民居住院落的营造
(1)可吸取“前店后宅”模式的特色,对古城民居进行改造,使得居民在就近经商时日常生活私密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2)在对外观破坏不大的前提下对古城民居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其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模式。
4.4 对于居民公共活动空间的保护
(1)可利用环城公园绿化带作为游客和居民的公共休闲生活空间。
(2)在不破坏古城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对民居院落之间进行改善修整,创造半公共的邻里交往空间。
(3)在住区内设立小型空地作为集体活动的广场。
4.5 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1)公共基础设施分布应均匀,内部设施应干净整洁卫生。
(2)可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新中式风貌的现代化公共基础设施,如公共厕所、路牌、垃圾箱等,使其在清一色的古建筑中,成为易于寻找的标志性建筑小品。
(3)设置明显的指示标牌,提高方向及设施的辨识性。
[1]郭美春,城市发展史(社会科学版),2012
[2]吕红兵,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 [J]. 法律出版社,2011,(05)
[3]刘凌冰. 古城城市布局及地理基础[J]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06)
[4]中国文化报:古城老街神州奇葩 文化名城俊甲天下,2012-06-06
U45
B
1007-6344(2016)06-0073-01
杨蕙榕;女;1994年10月10日;陕西省清涧县;本科;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