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乡土文化景观保护与营建浅析

2016-04-09田文波郑晴文

四川水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吉林吉林省

田文波 郑晴文

(吉林建筑大建筑与规划学院 130118)

吉林省乡土文化景观保护与营建浅析

田文波 郑晴文

(吉林建筑大建筑与规划学院 130118)

随着新型城镇化、美丽中国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发展,中国传统乡村景观将会向着现代乡村景观转型。在此期间,乡村的规模、形态、关系等都会发生改变。文章首先对吉林省乡村景观建设现状以及国内外针对乡土文化景观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现有关于乡土文化景观研究的基础上对吉林乡村景观营建和保护提出参考性建议,促进吉林乡土文化景观健康发展。

乡土文化景观;保护与营建

在新型城镇化、美丽中国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全国各地都积极响应、配合并且给予大力支持,乡村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乡土景观是一种格局,是人类聚居地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自然景观在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发展而成,它反映着现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干扰,也反映着人文环境历史价值的体现。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乡土景观的发展,吉林省一直都注重乡土景观的保护与营建。文章针对目前吉林省乡土景观的现状,提出一些建议,为吉林省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营建提供参考。

1 国内外关于乡土文化景观研究状况

1.1 国外研究状况

Nassruser站在文化角度分析研究了乡土文化景观变化的动力机制。Hopkins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得出,很多乡村地区特有的乡土文化景观正在被城市购买者改变着,并且逐渐将乡村文化遗产商业化、市场化。Gulinck等以西班牙马德里地区为例,以完整性、视觉质量、多样性三层次,从破碎度、自然恢复潜力、物种丰富度、土地利用适宜性和旅游潜力等方面对乡村景观进行评价分析。

1.2 国内研究状况

王竹通过对江南地区乡村的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乡村居住生态地域营建体系[1]。贺勇从村民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乡村建造的方法与观念,并在遵义、韶山、金华、安吉和景观多样性原则,采用创造和谐人工景观、建设生态工程、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敏感区和完善景观结构等相应规划方法[2]。刘沛林等采用GIS技术,把生物学相关概念引入到乡土文化景观的研究中,针对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及其图谱的进行了深入研究[3]。周武忠等在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旅游规划思想和它的发展模式,指出新乡村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无论是乡村旅游还是农业生产、生活,都应该保持原有特色的风貌;乡村旅游的核心产品是风俗、风物、风土、风景[4];

2 吉林乡土文化景观现状

吉林省乡村景观具有特殊的文化特色及区域特征。传统的乡土文化景观以农业景观为主导,乡村景观空间布置是由个别独立的中心地方和绝大部分的农村组成,布局比较杂乱缺乏系统性,自然景观占据主要地位,人为影响因素较少,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传统的乡土文化景观体现了审美性与生产性的统一。 但随着工商业景观的介入,对传统乡土文化景观的造成了干扰,主要体现在他类型景观用地与传统乡土文化景观用地之间的博弈。

3 吉林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

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省的很多乡村面临者更新与改造,使得我们对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就要考虑现在吉林省的乡土文化景观发展情况,立足当前,制定具有方向性、操作性和战略性的策略。同时,还要认识乡土文化景观的主要构成因素,找出保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同题,从而促进吉林省乡土文化景观的发展。

第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强化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乡土文化景观要先行,但规划是科学合理的 。科学的规划必须是以现有科学评价为基础,坚持“自然、生态、人文”为基本原则 。

第二,要用景观设计学的理论指导乡土文化景观规划。村开发建设中乡土文化景观特色价值的提升,使城市功能得到完善和提高,使乡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可以促进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地把由山、水、林、田构成的乡村自然自然景观和乡土文化景观融合在一起,,规划人员要深人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使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与传统文化共同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自然、生态、人文”格局。

第三,要加强全民的乡土文化景观保护意识。除了从事乡土文化保护的专家、专业部门、规划工作者等,要把普及乡土文化保护与延承的教育作为一项全民素质教育内容。特别是广大农民和第一线的基展干部更要进行此项教育,充分认识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意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重要源泉;保护乡土文化,目的是要使整个地区的文化精神、文化气息得到传承、延续。

第四,,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所谓积极的延承,就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

4 吉林乡土文化景观的营建

针对正在日益转型的乡土文化景观,并且为了适应现代潮流下的乡土文化生活,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应从以下方面规划景观建设: 第一,传统的乡土文化景观应走朝着集约化发展,能够使传统的乡土文化景观得到建立康的发展和保护,推动乡土文化景观协调发展。 第二,在方便村民的生活和切实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规划商业景观,使乡村景观层次更加丰富。 第三,在确保不破坏乡村风貌及其不影响乡村居民的正常生活的条件下,适当引入工业景观。 第四,营建点、线、面一体化的地域特色文化景观。“点”作为乡土文化景观的基本结构,出现形式体现在建筑物、植物、小品,也可以是湖泊、草原、农田等大小不一,形态也不尽相同。“线”也是乡村景观的基本结构之一,其主要功能在景观中主要做骨架、指引、运输、便于沟通的作用。“线”在乡土文化景观中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在乡土文化景观的功能上有着优势作用的场所,面”对于乡土文化景观构成的基本结构中,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沟通性和创新性。

5 结语

文章首先对吉林省乡村景观建设现状以及国内外针对乡土文化景观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在现有关于乡土文化景观研究的基础上对吉林乡村景观营建和保护提出参考性建议。可以看出,在吉林乡土文化营建和保护过程中,为使使乡土文化景观得到有效提升,必须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实现多样化的建设方式,只有保护好乡土景观和乡土文化,使其和大自然和谐发展,对当地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进行分析以及思考,提出更适合新农村的建设计划,才能使乡土文化景观得以传承的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1]王竹,范里杨,陈宗炎新乡村“生态人居”模式研究一一中国江南地区乡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1(4)22-26.

[2]贺勇,孙炜讳,马灵燕乡村建造一作为一种观念与方法[J].建筑学报,2011(4)19-22.

[3]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宄[D]北京大学,2011.

[4]周武忠,旅游景区规划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local cultural landscape in Jilin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beautiful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China's traditional rural landscape will be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rural landscape.During this period,the size,shape and relationship of the country will be chang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Jilin province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for the local cultural landscape,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for Jilin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local cultural landscape,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Jilin local cultural landscape.

local cult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G322

B

1007-6344(2016)10-0226-01

田文波(1976--);男,吉林省洮南市,硕士,毕业于吉林建筑大学;副教授;城市夜景观、乡土文化景观;吉林建筑大建筑与规划学院130118;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区

郑晴文(1991-)性别:女,籍贯:辽宁省辽阳市,单位及邮编: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130118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吉林吉林省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卷
吉林卷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