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样的桃花 不一样的情思
——《庆庵寺桃花》与《大林寺桃花》比较赏读

2016-04-09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芳菲尽山寺大林

安徽 张 坤

同样的桃花 不一样的情思
——《庆庵寺桃花》与《大林寺桃花》比较赏读

安徽 张 坤

【原诗点击】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记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

【赏读提示】

春天,正是桃花争艳的季节,但是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面对同样的桃花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谢枋得和白居易两人就是这样。

谢枋得生长于南宋末年,那时常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作者对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统治者花天酒地,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劳动人民却处于动荡之中,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庆金庵的桃花盛开,并没有引起诗人观赏的兴趣,而是从桃源流水,联想到了桃花源这个理想中的地方。诗人由此落笔,驰骋想象,写下了这首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绝句。首句从桃花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并用一“寻”字写出是“避秦”的好地方。他们长期生活在这里,无忧无虑,连后来的汉及魏晋这些朝代都不知道,自然更不会知道神盛唐、二宋这些年代了。作者没有直接描绘庵中桃花盛开的景色,而是借景抒情,把这所幽静的小庙,比作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这里隐居避难,从此不与世人交往。作者身处乱世,眼见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忧心如焚,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这种忧愤心情。但诗人也是天真的,在家种植桃树,营构自己的“桃花源”,这毕竟是一厢情愿的事,所以才有“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样的诗句。

白居易正处于盛唐之时,社会生活相对安定,人们也能安居乐业,他眼中的桃花显然与谢枋得是不同的。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料未及的春景映入眼帘时,使人感到十分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全诗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品读诗词,我们要想正确的理解诗人的感情,体会诗中的意境,不仅要从诗句本身入手,还应知人论世,了解诗词特定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

【请你思考】

1.请你说说第一首诗的“寻”和第二首诗的“觅”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2.请你说说这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

2.用典;对比(拟人)。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靖波中学)

猜你喜欢

芳菲尽山寺大林
我想跟小林一样——读《大林和小林》有感
四月节令百草之萱草 谁言四月芳菲尽 萱草葵花觉昨非
情牵铁山寺 养心新圣地
大林寺桃花
在山顶
在办公室打电话有多危险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书法
读《大林和小林》
音乐迪斯尼
从根本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