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发中型灌区项目建后评价研究
2016-04-09寇广潮
寇广潮
(陕西省水利厅陕西西安710004)
陕西省农发中型灌区项目建后评价研究
寇广潮
(陕西省水利厅陕西西安710004)
为全面总结项目建设管理的经验和教训,科学评价项目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已成工程建设管理、建设目标、建设效益、体制改革、运行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综合等方面进行了项目建后评价研究,为今后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指导思想、立项原则、建设目标、规划布局、投资方向和改革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以增强服务能力,提高灌区管理水平。
中型灌区;项目建设;评价研究
1 概况
1.1 灌区基本情况
陕西省共有中型灌区173个,其中,重点中型灌区(5万亩~30万亩)50个,一般中型灌区(1万亩~5万亩)123个。设施灌溉面积743.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09.07万亩;干、支渠总长12752.61 km,干支渠系建筑物47423座(处)。涉及10个市66个县(区)。
1.2 评价研究范围
1998年~2011年陕西省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立项实施,并通过省级和国家验收的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共涉及17个中型灌区18个项目。
1.3 评价研究内容
评价研究主要内容为项目建设管理评价、建设目标评价、建设效益评价、体制改革评价、工程运行状况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综合评价等方面,并总结经验、存在问题和提出建议。
1.4 评价研究方法
采取灌区自评价和专家组现场调查评价相结合,应用工程设计、竣工验收历史资料数据和现场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与“前后对比、有无对比”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1.5 评价研究依据
政策及文件依据,主要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和与其配套的管理实施办法。技术规程规范依据,主要是《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和《节水灌溉技术规范》以及其他相关水利工程技术规程规范。规划设计及有关文件资料依据,主要是《陕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规划》、相关灌区《项目申报书》及经批复的实施计划、初步设计,项目建设管理、工程监理、施工管理、竣工验收资料。
1.6 综合评价结论
陕西省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决策正确,立项及时,重点突出;前期工作扎实,建设管理工作规范,建设内容合理;项目建设目标、工程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工程质量合格;节水、增产、增效、增收效果明显;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初见成效,灌区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项目实施对社会繁荣、技术进步和环境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受工程投资限制,多数灌区骨干工程仍需进一步改造升级,灌区可持续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2 建设管理评价
2.1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陕西省水利厅为保证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项目顺利实施,专门成立机构,负责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制定了操作性强的工作规程,做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了项目建设管理行为。各灌区在项目实施中组建了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办公室,专职负责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了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严格、实施规范,顺利地完成了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
2.2 注重前期工作,项目有序实施
在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中,始终把前期工作放在首位。编制了《陕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规划》(2001年~2020年),作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依据。在充分考虑全省各类项目实际的基础上,联合有关项目单位编制完成了《陕西省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申报书典型样本》,统一标准、统一格式、统一要求。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项目《申报书》,保证了前期工作质量。其中2011年、2012年度项目《申报书》全部被评为A级(优秀类),列该项目全国之首。
2.3 严格建设程序,规范项目管理
在工程建设管理中,严格实行了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项目公示制。建立并全面推行了“业主负责、监理控制、企业保证”的三级质量保障体系,落实了“三检制”和“三不放过”制度。项目建设管理行为的规范,保证了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2.4 强化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安全
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和《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实施办法》的要求,严格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做到专人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及时足额落实各级财政配套资金。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制度。严格项目竣工审计制度。规范了项目财务管理,确保了项目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和资金效益的最大发挥。
2.5 抓好竣工验收,确保项目质量
按照《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等有关规定,在项目完成后,及时组织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组成验收组。通过听取汇报,专家质疑,现场检查和核查有关资料档案,量化打分,进行省级验收。已验收的18个项目验收程序规范,资料齐全,验收结论明确。
2.6 项目建设管理评价
项目实施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完善,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相关规定和灌区实际;前期工作扎实,项目实施有序;建设程序严格,四项制度落实,建设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合规,使用安全;竣工验收认真,资料完整。良好的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保证了工程质量和目标效益的全面实现。
3 项目建设目标评价
3.1 建设任务目标
1998年~2011年我省共实施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18个,主要建设内容为:衬砌改造干支渠604.92km,建筑物改造1800座。
3.2 建设目标完成
截止2013年底,1998年~2011年实施的18个项目全部建设完成。累计完成:衬砌改造干支渠605.16km,为计划任务的100.03%,建筑物改造1808座,为计划任务的100.44%;水源及渠首改造5处;泵站改造17座;输变电线路改造39.24km;管护设施改造12882.51m2;量水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工程建设42处。累计完成:土方工程387.90万m3,石方工程35.77万m3,砼工程22.95万m3。
3.3 建设投资目标任务
1998年~2011年累计下达投资任务:总投资36822.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6770.00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1017.00万元,地方水利及灌区管理单位自筹资金9035.35万元。
3.4 建设投资目标完成
依据竣工验收和审计资料统计,灌区累计完成工程投资为:总投资36874.09万元,为计划任务的100.14%。其中:中央财政16770万元,为计划任务的100.00%,地方财政11017万元,为计划任务的100.00%,地方水利及灌区管理单位自筹资金9087.09万元,为计划任务的100.57%。3.5建设目标评价
1998年~2011年实施的18个项目,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其中,中央财政投资全额到位,地方财政投资足额配套,地方水利及灌区管理单位自筹资金略有超出。资金管理严格、使用安全。竣工审计中未出现重大违规违纪问题。
4 效益目标评价和效益分析
4.1 效益目标任务
1998年~2011年我省实施的18个项目,累计下达效益目标为:新增(恢复)灌溉面积40.1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9.76万亩,年新增供水(节水)量29459万m3,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3927万kg。
4.2 效益目标完成
根据竣工验收资料,18个项目累计完成效益为:新增(恢复)灌溉面积56.6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71.56万亩,年新增供水(节水)量26608万m3,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409万kg,年新增棉花生产能力85万kg,年新增其他生产能力10849万kg。
4.3 效益分析
4.3.1 工程效益
项目实施后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绝对值提高0.1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绝对值提高0.08以上。灌区累计年可新增供水量16558万m3,年可新增节水量10050万m3。累计新增(恢复)灌溉面积56.6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71.56万亩。
4.3.2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灌区农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3.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900元提高到2012年的6680元。亩均浇地水费降低了40%。
4.3.3 经济效益
灌区累计年可新增粮食生产量10409万kg,棉花生产量85万kg,其他农产品生产量10849万kg,新增农业产值41615万元。
4.3.4 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有效地缓解了因过度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矛盾,渠道绿化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灌区工程面貌。
4.3.5 减灾效益
项目实施后,消除了渠道险工险段,保障了输水安全,渠道决口、漫溢事故和次生灾害明显降低,减灾效益明显。
4.3.6 国民经济评价
在分析计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经分析计算,项目相关灌区经济内部收益率均>8%,经济效益费用比均>1,经济净现值均>0。国民经济评价符合要求。4.4建设效益评价
1998年~2011年实施的18个项目,效益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渠系水利用系数不断提高,节水效益显著,灌溉效益明显提高,灌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工程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5 管理体制改革评价
结合灌区实际,全面推行了建管结合、养护分离,支斗渠承包、拍卖、改制,用水户参与管理等管理体制改革方式,共落实建后管护人员1636人,累计新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169个,管理灌溉面积累计266.80万亩,亩均浇地费用从以前的50元~60元下降至目前的30元~40元,灌溉成本明显下降,用水秩序明显好转。
6 工程运行状况与可持续发展评价
1998年~2011年实施的18个项目已经投入运行,70%以上工程设施处于完好状况;30%的工程设施处于基本完好状况,后期管护责任落实,工程运行正常,效益显著,可持续性强。
7 综合评价
1998年~2011年立项实施的18个项目,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前期工作扎实,建设程序严格;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工程质量合格;渠系水利用系数不断提高,节水效益显著,灌溉效益明显提高;工程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8 结语
已经实施的17个灌区,受投资总量的限制,衬砌改造干支渠数量少,尾留任务大。另外,还有33个中型灌区尚未实施改造,节水配套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建议加快灌区项目建设步伐,对面积较大的灌区,连续2期~3期安排治理,彻底解决灌区存在的突出问题。陕西水利
(责任编辑:畅妮)
S274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