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鸡腿引发的脑洞:如果民警没发朋友圈
2016-04-09向羚翔周南中学思源文学社指导老师
文/ 向羚翔(周南中学思源文学社指导老师)
一只鸡腿引发的脑洞:如果民警没发朋友圈
文/ 向羚翔(周南中学思源文学社指导老师)
“母亲偷鸡腿给患病女儿”几乎成了今年六一最催泪却饱受争议的话题。为给患肾病的女儿一份六一礼物,家境贫困的刘燕(化名)去超市偷了些杂粮、一只鸡腿和一本儿童读物,民警处理案件后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引发媒体关注,然后大量捐款开始涌入这个家庭。
“母亲偷鸡腿给患病女儿”一时占据各门户头条,刘燕(化名)的经历无疑是一个悲剧,但她也是这场舆论中最大的赢家。在此,笔者只想拓展脑洞,和大家讨论一下那些如果的事。
如果民警没有朋友圈
事件能成为热点,一开始是因为处理案件的民警将事件发在了朋友圈。如果没有这条朋友圈,这个故事大概会以“刘某,女,三十岁,于2016年5月31日偷窃鸡腿一条”的形式被记录,最后被尘封于冰冷的档案库中。又或者,民警只是在朋友圈简单地记录了自己一天的工作,并没有过多形容,他的记者朋友偶然得知,绞尽脑汁大概也想不出一个能抓住读者眼球的标题。幸运的是,民警发了这条令人心酸的朋友圈,记者嗅到了热点新闻的气息,“贫穷的母亲为患病女儿偷鸡腿”的新闻上了各大门户的头条,善良的人们发动募捐,贫穷的母亲和患病的女儿暂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然而,那些朋友圈以外的故事呢?那些值得同情却无法成为新闻头条的故事呢?故事的主角也许是孤独的老人,也许是流浪的孩子,也许是艰难的父亲,他们也正在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挣扎,却因为没上新闻头条,只能默默地继续承受。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故事可以迅速广为人知,一个故事也可以久久无人问津。
如果母亲没有偷鸡腿
新闻引发争议的一大原因是偷窃行为本身,如果母亲没有偷窃,她和她的女儿们在用光所有借来的钱后,也许会成为看多生老病死医生眼中,又一个为无钱治病而嚎啕大哭的可怜家庭。鬼使神差之下,她偷了鸡腿,责罚仅限于批判教育,但却出乎意料地成为头条新闻的主角。媒体接连而至,善意纷纷涌来。病房中的其他人带着艳羡的目光审视着违法的母亲,他们的病情也不轻,甚至更重,他们也并不富裕,医院里每天的费用让他们的父母也愁得白了头。然而面对话筒、收到善款的只有那位母亲,她和他们最大的区别是偷了那只鸡腿。
违法的行为赢得了关注和同情,对母亲而言,片面地说,意外的奖赏远远大于责罚。然而,病房中的其他人呢?大大小小医院门口徘徊着的病人家属呢?他们是否也该尝试着偷一条鸡腿来赢得帮助?当民众只能通过违法行为获得关注和帮助时,我们更该思考的是什么?
如果再给母亲一次机会
如果再给母亲一次机会,她会不会选择偷窃?也许不会。她可以求助社会部门,但成功率不可知;她可以在医院门口求助,但来往的人群会为之驻足吗?如果她知道偷窃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福利”,她真的不会再次偷窃吗?也许她会。可这毕竟违法,她还想成为孩子心中伟大的母亲,她还想让孩子感受家庭的完满,现在看来离婚的消息再也无法隐瞒。人们是咀嚼着她的苦难,消化出了善意。
似乎,苦难需经过包装才能成为人们认可的苦难,偷窃母亲因报道收获善意,这是人间的暖闻,却也是社会的悲剧。善良的人们从来不少,但这不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的“挡箭牌”,只有社会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让苦难有处可卸,才能让不幸的母亲做出坚定的选择。
百家争鸣
哪怕只是搭建一砖一瓦,只要每个人都能去做到,就定能为不幸的人们建造一片抵挡风雨的城堡。“生命很短,磨难很长。”只希望善良的点点滴滴为不幸的母亲和女儿填补些许磨难的坑洼,莫让辛酸的故事继续上演,莫再让爱屈服于现实的无奈。
——柳添琪(周南中学K1504班)
法律是公正的,在我们对这位母亲表示尊
敬的同时,也不该避开她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依法行事还是注重人情?我更希望看到法律与人情的互相融合。
——黄烨(周南中学K1506班)
这是一起悲剧,这样的悲剧不止一起,而这样的人,不止一个。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悲剧无可避免,即使是一群人的力量也无法挽救所有人的悲剧。一起悲剧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它可以给人以警醒,在给社会带来心灵震撼的同时,督促我们的国家发动力量来减少悲剧的发生。
——刘彦行(周南中学K1506班)
这世上,总有一些黑色的背后隐藏着辛酸的无奈,举动是错误的,目的却无比单纯善良。在黑白不明之前,我们该如何判定呢?当母亲出于对子女之爱伸出违法的“黑手”时,我们该如何评价?情与法的冲突,从古至今,从未缓解过。我想,立法的目的是保障人的权利,情和法都与人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该拘泥于一方而作茧自缚。法可为情通融,情也需为法让步。
——谈国权(周南中学K1518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