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餐的魔力

2016-04-08张慧

东西南北 2016年5期
关键词:晚饭呼唤用餐

张慧

人类是唯一将进食发展为仪式的物种,烹饪是维系人类关系的纽带。

20世纪中早期,家庭晚餐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标配”:父亲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母亲用热腾腾的晚饭欢迎他;孩子们可能有课后活动,但也必须严守晚餐时间。进入21世纪,家庭聚餐却越来越罕见。

“晚饭准备好了!”妈妈通常这样呼唤在室外玩耍的孩子,或者低头看报的丈夫。这句呼唤告诉全家人放下手中的事,为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做好准备。一个呵护家人的母亲,一个权威的父亲,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围坐在热腾腾的饭菜周围,这种家庭生活的缩影在很多国家持续了很多年,如今却悄然改变。家庭成员越来越多地独自用餐,全家人在特定时间坐下来吃饭通常是为了特殊事件。随着离婚率提高,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甚至没有全家坐在一起吃饭的习惯。

过去,“晚饭好了”的呼唤象征着一天中的重要时刻到来了,这个时间随着季节调整,根据文化变换——有的地方将午餐看得比晚餐重要。不过,这句呼唤的共同性在于,它意味着家人应该放下手里的一切,共同完成一件事——吃饭。

专栏作家科比在《大西洋月刊》上分享过家人共享晚餐的“魔力”:“母亲去世后,我弟弟去新西兰留学,我最先感受到的不同是晚餐。父亲和我开始分开吃饭。我们各自和朋友在外用餐,或者对着各自的电脑啃三明治,即使共享晚餐也是叫份外卖披萨,对着电视大嚼。有些日子,我们彼此都见不着面。在我返校的几天前,父亲对我说,‘我觉得就算只剩下我们两个,我们也应该一起吃饭。你妈妈会希望这样的。虽然我们做的饭味不惊人,而且也没有妈妈和弟弟在场,但和父亲坐在一起吃饭就是有特殊的感觉。”

人类是唯一将进食发展为仪式的物种,烹饪是维系人类关系的纽带。

从用牙齿撕扯生肉、茹毛饮血的祖先,到学会种麦子和烤制面包的美索不达米亚人,人类的食物在社会发展的图谱中越来越丰富和可靠。食物不再事关生存或是分配权,却能够确定我们的身份和地位,那些与我们同桌吃饭的人和我们有着同样的身份和联系。在18世纪的荷兰,好朋友的说法就是“食伴”。

餐桌搭台,食物唱戏,而食客都是戏中的角色。相邻而坐的人不可避免地在传递餐盘过程中目光交汇,进而彼此攀谈。共同用餐提供了对话的理由,可以回顾一天并且展望未来。事实上,交谈这件事本身比交谈的内容更加重要。比如科比与父亲之间平庸琐碎的对话,多数是关于棒球、电视节目,有时也涉及严肃的话题,比如政治和死亡、记忆和惋惜。“一起吃饭只是小事,也不需要额外的努力,却是我一天里最快乐的时刻。”

“吃饭是为了生存,而吃得聪明是一门艺术。”在17世纪,法国古典作家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曾说。也许,最聪明的吃饭方式就是共同用餐。如果能和家人、朋友、同事共同用餐,就算吃的是外卖食品,也是有意义的。

(陈晖荐自腾讯网)

猜你喜欢

晚饭呼唤用餐
呼唤生命
无声呼唤
与你相伴
文明用餐,拒绝浪费
推理:谁最粗,谁最细
用餐时间
晚饭以后
喜欢玩水
Taking Meals(就餐)
呼唤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