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短信
2016-04-08黄芳
◇黄芳
教师节的短信
◇黄芳
“黄老师您好!我是小凯,祝您节日快乐,谢谢您以前辛苦地教导我! ”
“谢谢你!曾经想尽我所能帮助你,可还是……中学后的学习一定更让你感到辛苦,但我还是想说:不要自己放弃。”
“是呀,现在我觉得实在太难了,始终跟不上。我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可是老师教的我就是记不住。”
原以为,我和小凯的缘分随着毕业就结束了。那年教师节晚上,小凯发送给我的短信又打破了平静。“我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可是老师教的我就是记不住。”这是一位学困生最坦率的心声,无奈甚至有些痛苦的心情让我心疼,我找不到合适的话来安慰他。
一幕幕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进入六年级后,不少学生感觉学习越来越吃力,但总体上都愿意努力向上。班上有个小凯,他任性、古怪,时好时坏,捉摸不透。
周一早上,又见不到小凯的作业,这天的我比往日更生气,周六电话、周日短信,我都曾提醒过他的母亲。上课了,小凯还是拿不出作业,他的头扭得更厉害了。我克制住心中的怒气,提醒自己不要因为一个孩子而影响了课堂情绪。
电话中,小凯母亲承认“没有尽到家长的督促责任”,常年在外跑运输的小凯父亲又打来了电话,大意也是“感谢”“是我们不好”之类的话。以前电话联系的次数已记不清了,效果甚微,于是就决定去家访。
放学后,我跟着小凯一起回家。这里是打工者的集中营,走上二楼,长长走廊的尽头,就是小凯的家。50平方米左右的两间屋子,虽然有些破旧,却让女主人收拾得相当整洁。外间是小凯的卧室和厨房,中间用一块绿色的窗帘相隔。小凯的书桌上摆放着一盏台灯和两盆塑料花,床头正中间则张贴着三张醒目的奖状,细细读来:运动会的、查字典能手的、进步奖的。我的心口有些堵了,原来这个孩子心底里有那么一片绿色的土地,我们为什么不能多给他这样一些绿色的希望呢?
交流了一些,辅导了一会儿,这时的我再也没有了任何责备。起身告辞,一声“黄老师再见”再一次温暖了我的心。回来的途中,出租车司机说:“现在家访的老师真的越来越少了。”然后不愿意收我的钱,而我心里却在自责这个家访来得晚了!
毕业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小凯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说想见我。我与他约了三年的见面,都因他在跑运输给错过了。今天,终于要见我了。灰蒙蒙的路灯下,小凯父亲站在卡车旁歉意地笑,然后突然取出一箱牛奶,箱口压着一个通红的压岁包。我连说“不要”,拉着女儿头也不回地跑。小凯父亲抱着牛奶在后面追,毕竟还是我们跑得快。
第二天毕业考试,小凯母亲来电:“昨天晚上,小凯哭了,他问我黄老师为什么不肯拿。”考试即将开始了,我飞速跑到考场寻找小凯,告诉他:“牛奶和红包是老师奖给你的,待会儿好好考。”小凯窘窘地笑了。
毕业后的小凯经常在 QQ里找我聊天,而我一边鼓励他积极上进,一边却是深深的担忧,而自己似乎已经无能为力了。
家访,走进的不仅仅是一扇“门”。 推开这扇“门”,我感受到了——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向善。教师是否潜意识中会以“负责”为由,带着一种所谓的“教育”姿态面对家长呢?教师和家长应该是共同体关系,不是互相责难的关系。
每一位孩子都有向善的愿望。身为教师的我们是遏制、缩小,还是顺从、放大这样一种良好愿望?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伙伴关系,不是输入和接受的关系。在我们眼中,孩子的身份往往只是“学生”,而忘记了他们都是完整的人和鲜活的生命个体,由此带来的学习印象往往会遮蔽孩子的一切……
还原教育的人性,更全面地关注他们的品行涵养、心灵世界,而不仅仅是学习。这时候的教育一定会更加通情达理,这时候的我们一定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骄傲!
还是希望小凯: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不要自己放弃”。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