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传播思想视阈下的两岸文化交流研究

2016-04-08谢清果姚家君

文化与传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老子中华文化

谢清果 姚家君

老子传播思想视阈下的两岸文化交流研究

谢清果 姚家君

两岸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岸民众民族认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的基本路径。然而,文化交流也遵循其内在的规律。两岸共有的传统文化经典本身就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两岸民众集体无意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深度以《道德经》中蕴藏的传播思想来审思当前的两岸文化交流,以期增强交流效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老子 ; 传播策略; 海峡两岸; 文化交流

引言

老子素有“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老学业已成为一门显学。近年来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老子及其《道德经》逐渐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其中,著作方面,厦门大学谢清果主持出版的《和老子学传播——老子的沟通智慧》《和老子学养生——老子的健康传播智慧》《和老子学管理——老子的组织传播智慧》《〈道德经〉与当代传媒文化》《大道上的老子——〈道德经〉与大众传播学》等著作成为这一领域有代表性的成果。此外,魏超所著的《老庄传播思想散论》以随笔的方式并结合当代传媒事件呈现出老庄在传播符号、传播技巧等方面的传播智慧。论文方面,有笔者的《内向传播的视阈下老子的自我观探析》(《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6期)《老子的组织传播思想纲领初探》(《今传媒》2011年第3期)、温军超的《媒介融合视角下的老子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新闻知识》2013年第3期)、蔡铭泽的《老子传播思想探析》(《湖湘论坛》,2012年第6期),等近30篇。学位论文方面,仅有聂颖杰硕士的《论老子传播思想及其价值》(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以上这些论著都从一些侧面论述了《道德经》具有深刻的传播思想,大体上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尊道贵德”的传播原则;其二,“处下不争”的传播策略;其三,“无为而为”的传播辩证法;其四,“道法自然”的传播价值观。不过,还未发现有论著将老子的传播思想运用于分析两岸文化交流领域,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新意。

众所周知,当前由于台湾当局(执政的民进党)刻意回避“九二共识”,破坏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治基础,在此情景下,如何深化两岸民众交流,增进“两岸一家亲”的同胞之情,成为摆在两岸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而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加强两岸人民的感情与共识,是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也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国策的重大实施举措。自1978年至今,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仍存在一些隔阂和阻碍。2012年马英九竞选获胜,民进党郑重提出就两岸议题进行反思。转眼间,2016年台湾大选蔡英文胜出及其之后的台湾《联合报》民调表明台湾民众“中国人”认同比率仅为11%,令人忧虑。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一方面应肯定这些年来两岸交流的努力与成就,也另一方面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中华文化作为连接两岸人民的重要纽带,有助于夯实共有的精神家园,并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进而促进民族认同,增强凝聚力,而文化的传承大都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来实现的,急功近利,刻板说教的交流方式反而会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如何将“文化统战”的策略良好地运用到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老子的智慧是两岸共有的文化财富,深刻地影响着两岸民众的交流理念与方式。因此,我们选择以老子的传播思想来反思两岸文化交流历史与现实,期望能对改善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指导思想方面贡献我们的智慧。本文根据话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将老子传播思思想有针对性地表述为如下几个层次互动意识:“和光同尘”的平等沟通意识;“道法自然”的受众中心意识;“为无为”的传播原则。下面尝试详细分析。

一 、以老子“和光同尘”的平等沟通思想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文化”的定义虽有许多种,著名学者李宗桂认为“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出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①关于文化的结构,沈祖祥先生指出,“文化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文化由三个不同的要素和层面构成: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和物质层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二是文化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等;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主要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②显然,在文化的这三个层面上,我国大陆与台湾同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因此,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其同源性和相似性是不容置疑的。

在物质和衣食住行方面,几千年间不同区域的内陆人带着故乡的衣物来到台湾,秉承故乡的生活习性和衣着习惯,台湾地区的饮食习惯也与大陆尤其是福建省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以面和米为主食。近代以来,台湾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虽然较早和较深地受到西方文化的熏染,但其基本的衣食住行依然具有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深深烙印,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不是简单的文化异化所能改变的。在精神观念方面,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哲学观念,两岸都具有明显的同根性,深受儒道文化和几千年中国传统美德的熏陶。

许嘉璐认为语言是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既不属于主观世界也不完全属于客观世界,具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性质。因此,不属于三个层次。但语言又是反映文化的重要载体。③汉字作为两岸共同使用的文字,在两岸文化交流与寻源中有重要的作用,台湾宝岛上以讲“闽南话”和“客家话”为多数,台湾同胞把台湾的“普通话”称为“国语”,是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表现之一。姚同发在其所著的《台湾历史文化渊源》中提及:“台湾各类艺术的缘起与发展,与大陆紧紧相连;台湾诗社由于大陆文人的入台而得以勃兴;台湾书画留下了文人一些痕迹实由大陆分根发脉;台湾金石承续的是大陆遗风;台湾民间艺术更是接续原乡风韵。事关人才培养的台湾教育,其制度统统由大陆移入,科举取士则为大陆原版,甚至书院主祀之朱子神位,与八闽文化一脉相承,在在显示台湾与中原文化深厚的渊源关系。”④虽然近代以来台湾受西方文化的熏染较为深重,但其本质并没改变,我们积极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就是要让两岸人民尤其是台湾年轻一代认识彼此文化的同根同源性。

老子《道德经》五十六章中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⑤,从交流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我们逐步了解认识道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消磨认识的锋锐部分(对立的观点),理清消解认识的意见分歧(多元的观点),吸收融合各种观点的光辉(融合创新),同归于遍在的尘埃(形成共识)。如果我们把“道”视为两岸交流互通的根本文化精神,那么,两岸人民只有同归于这一精神,才能确立起交流的情感基础。换言之,两岸人民要想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汲取文化中的精粹,必须通过文化交流这一途径,才能逐渐相向而行。

两岸文化本就是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尽管台湾地区的文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其主流和核心本质仍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地域呈现。可见,积极进行两岸文化交流,也是促进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继续发扬光大,加强两岸和平发展的必经之路。《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有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也是道家思想关于“和”的理念的表述。由于种种原因,两岸的文化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差异,出现了种种的“不和”,在,中进行文化交流,即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在“不和”的基础上走向“和”。不过,这种“和”,并不是意味着要去“同化”,去泯灭文化的个性,而是去达到更好地沟通与理解。亦即,以文化为纽带和桥梁,唤醒台湾民众的寻宗意识,加强两岸人民感情,促进两岸和平统一。

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曾指出,大众传媒具有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明三大功能。两岸的媒体人自觉地通过交流来共同承担起传媒在反映两岸交流状况,沟通两岸民意,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功能。2012年8月26日第四届海峡媒体峰会在福州举行,本次峰会以“繁荣中华文化与两岸媒体的责任和机遇”为主题,两岸媒体人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两岸媒体竞争在所难免,但在维护民族利益繁荣中华文化的大问题上则应当联手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大会最终通过了《繁荣中华文化共同建议书》,强调两岸媒体就非常好策划组织灵活多样的文化交流推广活动,宣扬和倡导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可见,就作为文化交流重要组成部分的媒体交流也意识到中华文化是彼此联系的纽带,是推动两岸合作交流的内在精神动力。⑥

二、以老子“道法自然”的传播思想夯实两岸民众交流的文化心理基础

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处于统治的需要对中华文化进行“传统的延续”,而到了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期间,却主张“文化台独”,恶意丑化中华文化,致使许多台湾年轻人淡漠了中华文化意识,这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两岸的和平统一都是很不利的。近代以来,台湾较早受到西方文化的熏染,接受了西方文化中有利于社会民主进步的因素,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总之,文化认同感受到政治因素干扰,同时又能反作用于政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生活的台湾民众厌恶刻板说教式的文化灌输和传播者居高临下的态度。1998年夏天,台胞林滴娟在辽宁海城遇害,在台湾民众最需要客观、详尽、真实的报道以了解真相的时候,大陆的一些对台报道文本却极力渲染林遇害时大陆人民表现出的“同胞情”,而忽略了对台胞遇害案客观、及时的报道,使得新闻报道显得苍白而做作,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台湾同胞的反感。由此反省,我们大陆媒体在对台交流时往往忽略了台湾同胞的感情和心理,不由自主地站在大陆一方的立场来从事新闻活动,相当程度上是以灌输和宣传的基调进行交流,没有注重传者和受者的平等,这样其实是交而不流,沟而不通。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从老子《道德经》中得到一些启示。“少则得,多则惑”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运用到两岸文化交流中来,则可理解为我们在进行对台文化交流时,不可急于求成,将基于大陆文化而产生的思想观点不分时机和场合地一股脑儿传播过去,而不顾及台湾民众对文化内容的喜好以及接受程度,如此一来非但不能达到有效交流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台湾民众的厌恶甚至排斥,效果适得其反。文化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本着真诚友善的心态,开诚布公,又有理有利有节地稳步推进彼此交流,才能拉进彼此的心灵距离,否则,可能是越交流,心理距离越远。其中的关注,便是认同的力量。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有言“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进行两岸文化交流时,要先对台湾民众的接受心理进行研究,尤其是对每次交流的效果进行跟踪分析,注意细节的得失,倾听台湾民众的感受,而不是凭自我感觉,凭自己的一颗真心。然后,根据台湾同胞的价值观和接受习惯调整交流策略,从而使台湾受众“乐得其道”,真切地感到彼此是一家人。

《道德经》第十二章告诉我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攻猎令人心发狂”。此句基本含义是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盛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几千年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形式缤纷,不过,要达到交流的实效,我们得选择合适的交流途径,例如民俗信仰。闽台间有妈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开漳圣王信仰等,开展两岸宫庙往来,加强神缘关系的共同认知。还有两岸竞技体育、两岸社区营造等方面。总之,是要将这种文化中最天然和淳朴的精华部分与台湾地区进行交流,同时也注意汲取台湾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一方面让台湾民众接触到最原汁原味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而不是变了味的或者经过精雕细琢的“手工艺品”文化;另一方面通过两岸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创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夯实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现实基础。

三、以老子“为无为”的传播策略来构建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

我们早在《和老子学传播——老子的沟通智慧》一书中,提出老子传播智慧中传播内容即“道”,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从传播者的视角出发,从传播者自身的“无为”理念,传播过程的“自然”方法,以及受众的“自化”效果,三个方面深入探析老子“无为”思想蕴藏着的传播智慧⑦。如此我们以此传播思想来观照两岸文化交流这一课题,从老子《道德经》中的传播思想中探寻启发,以求构建起有利于两岸交流的桥梁。

(一)“常无欲,以观其妙”的静思方法: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论质的飞跃。从“虚无”的思维视角观察、认识事物是老子的一项伟大创举,他首先开启了“形而上”的认知思维方法,而在此之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偏重于视觉思维,不论是观察还是分析都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难以超越有形的思维空间。“求真务实”是我们工作的原则,在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时“务虚静思”也是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悠久性、兼容性、独创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它已经像血液一样侵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内心,海峡两岸的民众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都有深刻的认同感,海峡两岸应当在双方都认同的共同因素中去深化进一步的沟通,比如两岸都认为双方都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民族认同的心理、恋土归根的意识、内聚凝合的情感、企求和平发展的愿望等。这些精华的部分在海峡两岸的人民心中特别容易引起共鸣,无形中起到了促进两岸交流的桥梁作用。在两岸有心人的推动下,从2009年开始,两岸故宫开始互访。据报道,当两岸故宫互赠礼品时,双方突然发现,彼此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不同的是,北京故宫采用的是张择端的版本,台北故宫选用的是清乾隆时期院体画的版本。时任台北故宫副院长冯明珠当时就笑道:“《清明上河图》里桥多,我们需要桥来沟通嘛。”在这样的沟通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要求见到立竿见影的传播效果,但求引起两岸同胞的心理共鸣,这个效果可能是更长期的且隐形的,但对于加强两岸人民团结统一却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二)“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的情感交流: 老子强调无为之治,让人的自觉性能够被发挥到极致,其实质是倡导一切都按照自然的法则自然地行事,不要强迫什么,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让人干自己不愿干的事情,那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统治”或“管控”。在老子看来,那是一种压迫下人的不正常作为,必然会产生畸形的后果。尽管其结果可能在一时一事上让人失去方向,而表现出盲目的乐观姿态,但最后的结局却非常地让人心生逆反,进而相背而行。因此,在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避免出于一定的目的而进行强硬的说教,相反,当多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方式进行自然的文化交流。

台湾“和统会”副会长郭俊次说:“众人皆知,‘文化’最大功效,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内化’到心中;只要一代,其威力不亚于陆海空三军。”传统文化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财富和骄傲,文化的认同和共识也是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石。在目前台湾青少年一代中,中华传统文化意识却较为淡薄,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各样以美日为主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对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生活形式却不加认同甚至是排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陆地区打着宣传、统战的噱头对台湾地区进行狂轰滥炸式的或者居高临下说教式的文化输出,难免会引起台湾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抵触情绪,这样不仅是对和平统一大业起反作用力,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扭曲和摧残。举例来说,2005年10月,我国“神六”发射成功。大陆的中央电视台和台湾的东森电视台合作主办的《东方时空》特别节目——“两岸看神舟”在东森电视台播出后,台湾2300万电视观众与大陆人民一起目睹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后欢心鼓舞,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整个节目过程中没有出现宣教式的文化输出,但是效果却使台湾同胞们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两岸共同的文化自豪。可见,老子提倡的“行不言之教”传播策略,能够启发我们将文宣的目的隐藏起来,将大陆中华文化最传统和美丽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台湾同胞,唤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向往之情,继而产生认同和追求。例如近年来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期间举行的两岸郑成功文化节,两岸“同名村 心连心”交流活动等,以及“闽台宗亲族谱对接”等活动,极大地激起两岸民众的交流热情。

(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交流心态 :强词夺理的结果是理屈词穷,滔滔不绝的结果是威信扫地,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那面碰上一些自己无能为力之事,这个时候或许我们根本就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对待,亦或许根本就没有正确的方式,此时我们应该做的也许根本不应该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去对待,这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法也许是保持适当的度,保持沉默,顺应自然。有学者分析说,人们都喜欢说自己的长处和优点,都愿意在别人面前过多过少的炫耀,这是虚荣心在作怪。所以与人交往时,如果对别人有所求,只要使对方多诉说他最得意的事就行。法国大哲学家洛士佛科说:“与人谈话,如果自己说的比对方好,便会化友为敌,反之,如果让对方比自己说的好,那就可以化敌为友了!”这句话真是说得一针见血!如果对方总是夸自己的长处,并陶醉其中,觉得自己像个伟人,那么你就不妨多谦逊一下,表示卑小无能,这便自然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⑧

在进行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接受老子“不如守中”的教诲。反思近年来的两岸文化交流,我们大陆地区通常有一种文化母地的优越感,且有意无意地表露出一种居高临下和施与的交流态度,而这种态度恰是交流对方所反感和厌恶的。因此,无论是两地民间组织还是两地政府间的文化交流,都应秉承一种平等对话的态度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施教。老子“多言数穷”警示也是对两岸交流实践一针见血的建议。中华文化的表现形态丰富多采,我们在进行两岸文化交流时应该针对不同的文化形式,尽量向台湾民众展现出这种文化的原生态,抑即此种文化的本来面目,而不要掺杂进一些急功近利的过多修饰成分。否则,台湾民众就不会看到基于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而自然而然生发的文化认同感,而是感到隐藏于这种文化形式中的统战意图,而心生厌烦,这样的传播效果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因此老子提醒人们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对我们深化交流是有深刻启示的,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我们如果用过分华丽的语言来传播自己的文化,反而会引起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质疑,以至于影响传播内容的接收。举个例子来说,《爷爷,您回来了》是2005年前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期间,由西安后宰门小学演出的一组诗歌朗诵与舞蹈节目,因第一句话为“爷爷,您回来啦!您终于回来啦!”而闻名。此节目经现场直播后引起华人地区的轩然大波,因为表演形式、用词和语调与文化大革命的样板戏类似,许多人认为这反映了策划者的政治思维僵化、行为呆板的思维,整个表演充满成人意志的表演风格,更是对出演的孩子的侮辱。此外,由于“爷爷,您回来了”知名度很高,在节目播出后不久,台湾电信业者即推出改版的手机铃声。2005年12月20日,中国《新周刊》也评选此为2005年度最经典语录榜首。该事件是两岸交流的典型负面教材,用过于感性化的言语和行为导致了台湾民众的抵触甚至是两岸民众共同的耻笑。这样的做法无论是在文化交流还是其他各项事务交流中都是极不可取的而应着力避免的。因此我们在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当避免赤裸裸的统战情怀尽量将中华文化中最质朴和美妙的部分展现给传播对象,这样的传播效果自会取得最佳的效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学说的精华部分在于“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运作规律。同理,两岸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也是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不会以个别个人、组织和政党的意志和小动作而改变的,我们大陆地区在进行两岸文化交流时也无须急于求成,而是要寻求一种台湾地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促进两岸共同承担起向世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以“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结果,这是两岸文化交流最有效的途径,不过,如何细化和优化这一途径,还需各界文化工作人员在如上总原则基础上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改进。有了这方面的努力,两岸文化交流乃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1]李宗佳:《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 8 页。

[2]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年 版,第 7 页。

[3]许嘉璐:《许嘉璐论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7 页。

[4]姚同发:《台湾历史文化渊源》,九州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20 页。

[5](魏)王弼著,《王弼集校释》(上),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8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章数。

[6]参阅 燕子、林芹:《两岸嘉宾共商如何弘扬中华文化——第四届海峡媒体峰会昨天在福州举行》,《海峡导报》,2012年8月27日(第18版)。

[7]谢清果:《和老子学传播——老子的沟通智慧》,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1~30页。

[8]关涛编著:《20岁以后要懂得的100个人生智慧》,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0年.第187页。

A

2016-07-10

谢清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哲学博士;姚家君,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海峡两岸数字公共领域与文化认同研究”(15BXW06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海峡传媒交流与政治互信研究”、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闽台传媒特区与两岸政治互信研究”(编号:2013A025)。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老子中华文化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智者老子
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