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筝乐发展的引路灯
——小议陈安华的教育与艺术成就

2016-04-08陈蔚旻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古筝岭南传统

陈蔚旻

(星海音乐学院 民乐系,广东广州 510006)



·音苑名家·

岭南筝乐发展的引路灯
——小议陈安华的教育与艺术成就

陈蔚旻

(星海音乐学院 民乐系,广东广州 510006)

陈安华是当代著名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以传统音乐为根基确立了“岭南筝派”。“岭南筝派”这一概念并不仅仅是具有前瞻性的学术观点,更为岭南古筝文化推向世界、成为世界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架构了一幅宏伟蓝图。陈安华以发展古筝艺术为己任,继往开来,为传统音乐在现代的发展和继承殚精竭虑,耗费心血。在古筝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探索的同时,陈安华更以培养年轻一代古筝音乐家为重,创新性地把儒家三纲五常中的“仁”、“智”结合在教学当中,将一批批卓尔不凡的古筝演奏家推向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舞台,为民族音乐乐坛注入活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藏器待时 探索一生

陈安华是一位来自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用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古筝艺术道路上探索前进,为古筝这一在民族音乐中占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在继承与发展的里程中,海纳百川,独树一帜。

陈安华生于1940年,生长在书香世家中,自幼受到的严格家教以及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熏陶让他在民间音乐方面优异于他人。1958年陈安华进入潮安庵埠业余汉剧团学习汉剧演唱和扬琴演奏时,偶得良机受到吴思明先生的古筝点拨和启蒙,本就对民间音乐热爱非常的他对于古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0年结束了在汉剧团的学习后,陈安华受教于潮州筝派大师陈诲吾先生。随后机缘巧合,因阅读报纸发现一则招生广告遂考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就读。在此期间,陈安华师从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并向当代古筝宗师曹正先生学习《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脍炙人口的古筝曲目。1963年毕业后,陈安华留校任教,历任广州音专、广东艺专助教,广东人民艺术学院、广州音乐学院讲师,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教授。留校期间,陈安华记录整理岭南筝曲的同时向潮筝大师苏文贤先生、萧韵阁先生以及徐涤生先生学习潮州筝艺,使他在古筝道路上的探索又进一步。1964年陈安华赴沈阳音乐学院进修,向赵玉斋先生学习鲁派筝乐。之后又到河南向任清志、曹东扶二位先生学习豫派筝乐,集南北派筝艺于一身。此时的陈安华以一名青年古筝音乐家的身份活跃在羊城舞台,多次代表国家在重要音乐会上担任独奏,也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74年,陈安华的独奏节目被拍成电影,并多次受邀为电影、电视剧配乐;1986年受邀在香港演艺学院演出、讲学;1988年应邀在香港大会堂与林毛根先生、林流波先生举办历史上首次“中国南派古筝演奏会”;之后又出版了陈安华独奏专辑、国内首张古筝CD唱片《中国筝乐》,受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知名媒体的争相报道,陈安华也因此被誉为“南国筝界第一人”。此后陈安华所著的《中国岭南筝谱》、潮州筝曲选《锦上添花》等相继出版,专业论文也得到了多方发表。1975年至1980年间,陈安华与汕头乐器厂合作,共同研制出了36弦七声音阶变调筝,为古筝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市场。1986年至2013年,陈安华任全国第一至第七届古筝学术交流会筹委、组委、学委委员和副主任。1995年在上海任中央文化部教育司主办的“东方杯”全国古筝专业比赛评委会副主任;此外还在云南省古筝比赛,南京“建邺杯”,江苏沛县“大风杯”等全国古筝比赛任评委;1995年连续三年任广东省高级技术职称音乐学科组评委。2005年任文化部主办的“文华政府院校奖”和2005-2009年“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古筝比赛评委。2010年获星海音乐学院二级教授提名;2011年,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颁发的《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2013年,获中国音协古筝学会颁发的《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

1958年的一个契机让陈安华开始了古筝学习,在此后的时间里陈安华一直潜心于古筝的研究,醉心于古筝艺术道路上的探索。陈安华是当代南派古筝的代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的教授,硕士生导师,曾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音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和学院重点学科“岭南音乐器乐表演艺术与理论研究”学术带头人,同时也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协古筝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长、潮州筝学会名誉会长。这些头衔对于陈安华来说并不重要,他从事古筝演奏、教学、理论研究等已五十余年,为的并非是这些虚名,他所为的是岭南筝派的传承与弘扬,为的是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为的是以“仁”、“智”相结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推动古筝艺术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古筝音乐家,为的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伟大复兴。

二、承上启下 吐故纳新

古筝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岁月的冲刷形成了今天以地域划分的诸多流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音乐学院的曹正教授引用毛主席《黄鹤楼》中的“茫茫九派流中国”,将流传在中国大陆的古筝归纳为九个流派,分别是陕西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蒙古筝(Yatoke),还有延边的朝鲜筝(Gayakog)。

而地处五岭以南的潮州筝派、客家筝派和粤乐筝是流传在广东地区的三支流派,统称为“岭南筝派”。其中数潮州筝和客家筝影响最大,是岭南筝派的主体。潮州筝和客家筝,历史上称为“南派”筝。它与岭南筝派实际上是同一概念。若将岭南筝派与南派筝相比较,前者的地域观念会更为明确。

“岭南筝派”这一概念正是陈安华在他自己整理出版的包括潮乐、汉乐、粤乐三个部分的民间筝曲组成的《中国岭南筝谱》中向广大音乐爱好者与音乐界的专业人士首次以文字的形式正式提出的。1996年,在全国音乐研究所工作会议上以《关于建设中国岭南古筝学派的思考》为题的发言稿中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建立岭南古筝学派的思路。

谈及此处,需要一提的便是三家筝派中最鲜为人知的“粤乐筝”。其实粤乐筝早已存在,史料可追溯到明末清初,但由于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香港等诸多土地沦为侵略者们的殖民地,毗邻的广府地区同样受到了外来文化不小的冲击,除此以外还有诸多因素也成为了古谱流失情况严重的原因。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筝为粤剧伴奏之风渐盛,如今已逐渐复兴,所以将粤乐筝列为岭南三大筝派是顺理成章的。

说完粤乐筝我们再将视线转向陈安华提出建立“岭南筝派”之初,同大部分的学说一样,刚提出想法时总是有非议的声音,陈安华直面压力,以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理念为“流派”与“学派”分清楚河汉界。陈安华在采访中提到,他认为流派是一个总体概念,学派属于流派的范畴。流派的形成需要以下四个条件:1.大量的民间乐曲;2.广泛的群众基础;3.鲜明的地方风格;4.突出的代表人物。学派作为在流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支,也需要有四个条件:1.有较高的理论建树和成体系的研究成果;2.有一批新创作的作品,既要保留原有的风格,又要融会贯通,反映当下的时代精神;3.无论创作还是演奏都要能体现传统的审美理念,风格与技术完美融合;4.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团队及其领军人物。

陈安华的这一分析将流派与学派之间的关系说清,让反对者逐渐转变态度纷纷支持他创立“岭南筝派”。陈安华并不是想将这些早已约定俗成的岭南地域的筝派合而为一,而是通过挖掘、整理岭南筝乐的共通特点——清新、细腻、古朴、典雅、优美、流畅等,从整个岭南文化片区的视角将其概括,发掘出三个流派在理论与作品等形式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发展。

如果单凭陈安华对于岭南地区筝派的了解,建立“岭南筝派”是不大可行的。笔者认为,建立这一筝派是扎根传统,立足于以前的潮州筝、客家筝和粤乐筝,以此来推动传统筝曲的复兴与发展,为传统的岭南地区筝派注入新的活力。但单单掌握这三个流派,而不学习其他筝派又如何谈发展呢?所幸,如前文谈到陈安华的经历时他不止向潮筝大师、客家筝大师们学习,还曾师从豫筝大师和鲁筝大师,是一位南北筝派的集大成者。不但如此,他在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时,还曾学习二胡、钢琴、手风琴、小提琴等,在作曲方面也颇有建树,在古筝曲中学会了复调写作与古筝曲改编。毫无疑问,有这样的一位大师建立“岭南古筝学派”,可以预想在不久的将来,岭南地区传统音乐的发展将会阪上走丸,从而影响音乐外的其他岭南传统文化,甚至影响到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发展,开创一个流行与传统借鉴发展、各个地区传统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好未来。

三、“仁智”育人 德艺双馨

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肯定了音乐对于人的教化作用。汉朝儒生董仲舒所提出的三纲五常中“仁、义、礼、智、信”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人阶层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来使用。陈安华将“仁智”融入古筝教学之中是一大创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建国前古筝并没有进入高等学府,而在辛亥革命前,精通音乐的伶人们社会地位普遍低下,没有太多的机会受到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擅长演奏乐器的人碍于自己的审美与文化水平无法站在一个高度上,而具有相当文笔的人又不屑于研究音乐教学工作,认为其只是娱乐统治者的一项工具,是三教九流。在陈安华以前,可以说没有人意识到要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好的部分融入古筝教学。

“仁智”从字面上解读是“仁”与“智”。“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仁,由己及人为仁。“智”者,知也。从古筝演奏的角度来说,只有由己及人才能以乐感人。仅仅会演奏音符的是乐匠而非音乐家,只有明白、知道了乐曲所含情感与背后的意味,演奏这首乐曲时可由己及人以音乐引起他人共鸣,使听众沉浸于乐曲之中才能是真正的音乐家,能做到这点的恰巧是“仁”与“智”。

2006年陈安华在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以《星海宿斗》系列为题举办的一场集访谈、演奏为一体的讲座中引用了西晋傅玄在《筝赋》中对“筝”的解释:“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若说仁智之器是容天地、四象、万物为一体之物,我们则可以推论,“仁智”之人便是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为一体的人,这样的人恰巧符合了中国传统道德所要求的,也正是儒家所说的“圣人”与“君子”了吧。

说到弹筝对于人的影响,陈安华认为:“弹筝使人宽厚温和,从容宁静,睿智聪敏”,弹筝能使人的心性从根本上发生质变,产生这一影响的力量来自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中的精华——仁智,它与筝曲表里相依,仁智需要从筝曲中去感悟,筝曲要从仁智中得到升华。陈安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古筝教学里。

提到“仁智”便不能不提“仁义礼智信”;提到“仁义礼智信”便不得不提同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天”和“人”与“理”和“气”是哲学上相对应的两个对子,董仲舒的后世为这两个对子一直从宋朝争论到明末,朱熹认为“理在气先”,认为我们需要“穷天理,灭人欲”,并不符合“天人合一”的观点。王阳明认为“理气合一”,“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他曾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便讲的是“气”即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是一种抽象的、不可描述的概念。

不光是儒家的学说里有“气”,音乐中也有“气”的存在,每个人气的不同所演奏乐曲、音乐气质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古筝大家可以成为古筝大家,除了必要的练习外他们还有与乐曲、乐器相融合的“气”的存在,使自身的“气”与之相融合的桥梁便是陈安华运用在古筝教学中的“仁智”。

陈安华将传统道德的精华提炼出来运用在教学之中,从呆板的教学中跳脱出来,将注重学生的演奏技巧提升到关注学生的个人音乐气质及音乐素养上,将古筝教学与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在当下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社会中无疑能唤醒一些中华儿女骨子里带来的传统美德。儒家提倡音乐可以教化人,将“仁智”理念与古筝教学相结合,教化人的结果事半功倍。现在陈安华的教学理念无疑等同于在荒芜的精神沙漠中种下了一颗颗抗旱的种子,假以时日,现在的这片沙漠一定能成为原来的绿洲。

“仁智”理念强调的是人与琴最终达到合一的境界,同时也以“天下大同”为最终的目标。“仁智”理念是陈安华的创新,它将带领“岭南古筝学派”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复兴民族文化,并将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影响未来。2009年,陈安华的学生李炜用他创作和演奏的古筝独奏曲《赤壁怀古》获得第51届有音乐奥斯卡美誉的“格莱美”最佳器乐独奏奖,开了古筝在世界顶尖舞台上获奖的先河,就是一个突出的范例。这不仅仅是民族音乐上的一大复兴,更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而陈安华的理念毫无疑问会在世界的文化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结 语

陈安华对古筝艺术可谓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他创立的“岭南筝派”将三个岭南地区的古筝流派融汇在一起,让三个筝派理论的研究、曲目的发展往更深层次延伸与更高水平发展。如果将岭南筝派比喻成一棵树,陈安华和他以“仁智”观念所带出的学生们就像树根,而三个岭南地区的古筝流派就像三根最茁壮的枝干,吸收了树根在地底下吸取的养分迎着太阳向上生长着,不久的将来,其他的树,或不同品种的树也会像这棵树一样茁壮生长,枝繁叶茂,长满现在它们所处的文化荒漠里。

陈安华的“仁智”所带出来的学生将会因为他独特的理念优异于他人;岭南筝派中的三大流派也会因为他的确立与研究被注入新的活力。陈安华对于古筝艺术的贡献是无法用文字表述完整的,毫无疑问,他如同一颗明星,照亮了古筝艺术的道路,照亮了传统音乐的道路,也照亮了传统文化复兴的道路。

让我们拭目以待,在陈安华领头下传承与发展的岭南筝乐,将会迎来一个璀璨耀眼的明天!

【责任编辑:胡娉】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89(2016)01-0078-04

DOI:10.3969/j.issn.1008-7389.2016.01.009

作者简介:陈蔚旻(1973-),男,广东潮安人,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筝的教学研究与演奏。

收稿日期:2015-10-03

猜你喜欢

古筝岭南传统
忆岭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雨岭南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不辞长作岭南人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