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地技术进展报道 4 则

2016-04-08

商品混凝土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井盖延性混凝土

各地技术进展报道 4 则

上海首个项目实现废弃混凝土 100% 再利用

3 年共产出混凝土废弃物约 8 万吨,总建筑面积约 23.9万平方米的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X-I 地块)项目,通过现场破碎生产线和砌块生产线,至今已 100% 完成了自身 8 万吨混凝土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目标。近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顾金山在该项目现场表示,上海将综合施策,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废弃混凝土处置利用走上新台阶。

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进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收运、强化监管等举措,初步建立了建筑废弃混凝土收、运、处、用一体化运作模式。作为上海混凝土废弃物循环利用首个试点项目,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X-I 地块)项目实现了“拆旧运输、处置生产、即时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有效降低了废弃混凝土暂存和运输的成本。

顾金山表示,今后,上海将通过推进装配式建筑、全装修和大开间住宅发展,促进建筑废弃混凝土源头减量化;通过明确责任主体,采取专车运输、取缔小作坊的措施,增强建筑废弃混凝土处置利用主体的约束力;深化企业能力建设,提升建筑废弃混凝土处置利用水平,促进再生建材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建筑废弃混凝土实地利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再生建材市场,加快形成供需平衡、健康有序的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来源:中工网

高强韧无筋混凝土薄壁检查井盖在株洲问世

日前,由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师欧志华博士带领学生开发的一种高强韧无筋混凝土薄壁检查井盖,经检测,抗压强度超过 160 兆帕,而且具有高强韧性和抗冲击性能。该井盖使用的混凝土,采用特殊混凝土制备工艺,不需要再配钢筋,施工工艺简单,节约了制造成本。该产品具有轻薄(40~50 毫米)、安装简便等特点。据了解,该混凝土材料还可广泛用于排水管等混凝土构件制备,该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目前,城市检查井普遍使用铸铁检查井盖。这类井盖容易被盗,造成了“城市陷阱”,时常危害行人生命安全,造成公共财产损失,影响城市交通,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非常头疼的事情。近年来,配筋普通钢筋混凝土检查井盖和配筋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得到了较广泛推广应用,由于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较低,在路面交通荷载反复作用下,配筋普通混凝土检查井盖很容易破损,配筋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的韧性虽然增强,但也容易发生局部破损。由于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较低,配筋普通钢筋混凝土井盖和配筋钢纤维混凝土井盖的厚度往往比较厚(70 毫米),井盖的质量较大,给施工带来不便。此外,配筋使得井盖制造工艺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井盖的制造成本。高强韧无筋混凝土薄壁检查井盖解决了这一制造技术和制造成本的生产难题,是一种高科技绿色建材产品。

中国建材报

中建西建福建公司完成省首个“混凝土生产施工一体化”工程施工

10 月 7 日,中建西部建设福建公司利嘉厂顺利完成福建省首个混凝土生产施工一体化项目——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的第七区块底板的施工。

所谓“混凝土生产施工一体化”模式,即集混凝土生产、施工(技术支持)、养护(维护)为一体的服务模式。混凝土生产施工一体化是混凝土企业的发展所趋,更是福建省大力推行引导的方向。在福建省住建厅的批准下,福建公司利嘉厂成为福建省首个混凝土生产施工一体化试点单位。

为顺利打造试点,利嘉厂积极配合落实筹备组各部门工作要求,多次召开研讨会,最终制定生产施工一体化方案。而后,与施工方进行洽谈,迅速选定劳务班组同站点生产相结合,实施交叉作业、组建现场实验室、购买相关设备,为混凝土生产施工一体化做好充足准备。

在底板施工前期,厂领导极为重视该项工作,在场地勘测、泵管布置、车辆过程管控、信息跟踪传递、混凝土现场取样、养护监督、应急预案等一系列管理动作上给予指导,同时对该项目组的执行力和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施工前的统筹安排,做到保质保量保服务的全面性提升,消除了施工方的后顾之忧,优异的服务更获得了施工方与甲方的一致好评。

据悉,生产施工一体化的推行是混凝土施工方向的一次超前大胆尝试,在生产服务上将优势资源渗透到客户群体,不但提升了该公司的品牌效益,更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来源:夏伟 欧阳晖 张晓妹

邓明科: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混凝土为危房穿"盔甲"

在位于南二环的西安创新中心楼里,有着这样一个团队,其研发的混凝土不但能加强房屋抗震级别,还实现了国内首例唐墓壁画整体搬迁,为年轻创客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学研一体化树立了典范。

创业初衷:提高房屋抗震级别 避免灾害再发生

邓明科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30 多岁,戴着一副眼睛文质彬彬,就是这么一个清瘦的人,研发了抗震级别达 10 度的高延性混凝土,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 项。

谈到研发高延性混凝土的初衷,邓明科说,当时汶川地震时自己作为第一批深入震区的专家之一,来到灾区后,被满目疮痍的场景震惊了。回到西安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一直思考如何提高房屋抗震级别,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之后,邓明科和团队就开始研发产品,突破难关,甚至有一名朋友特意从北京辞职,和他一起创业。在研发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由于白天忙着教学科研,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研发,但是没有做实验的地方,只能在楼道里拉上搅拌机做试验。“这样倒腾了大概有两三年,每次做完实验都会收拾干净,但是这混凝土搅拌量一大,邻居也受不了。” 邓明科说,过了两三年,实验小有成果,院领导在实验室里给他特批了一块试验场地,他和团队才可以进行系统化的试验,“可以说,这个地下实验室给我们立下了汗马功劳。”邓明科说。日复一日,大概经过了 1000 多场的试验,到了第四年、第五年的时候,才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产品。

加固技术:实现国内首例唐墓壁画整体搬迁

历经 8 年的不懈努力,邓明科和其团队成功配制出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抗裂性能和高耐损伤能力的高延性混凝土,并系统开展了高延性混凝土抗压韧性、弯曲韧性、抗压强度和尺寸效应的试验研究。

听起来复杂,其实使用起来非常简单。邓明科介绍说,传统房屋砌完墙后,在表面抹灰时不要抹砂浆,只要抹上一公分半的高延性混凝土就够了,就好比让传统的砌体结构穿上了坚强的外衣一样。

“一般房屋只要求达到 8 度地震设防,大震房屋不倒就可以。”邓明科说,通过试验证明,涂抹高延性混凝土后,即使地震级别达到 10 度,墙体也不会出现裂缝。用在量大面广的农村房屋中,包括危房改造的加固中,只要抹上一公分多的高延性混凝土,刷一个面就够了。

2014 年,位于西安郭新庄的考古重大发现——唐代名相韩休夫妇合葬墓,内有朱雀图、山水图和乐舞图三幅壁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幅唐代大幅独屏山水壁画。为对壁画更好地进行保护研究,陕西历史博物馆决定对壁画进行整体搬迁。而长期从事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邓明科,正是韩休墓壁画加固工作的总负责人。

利用研发的“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技术”,邓明科率领团队对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把关,确保文物搬迁项目顺利进行,真正做到了“万无一失”,成功实现了国内首例唐墓壁画整体搬迁。

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邓明科课题组在几年前系统地开展了高延性混凝土材料、构件、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项,实用新型专利 20 项,发表相关论文 30多篇。

如何将创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将产品推向市场?目前,邓明科课题组在西安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的支持下,正致力于将高延性混凝土方面取得的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由试验研究到工程应用的产学研一体化,使高校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以促进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

据了解,2015 年起,邓明科教授团队研发的新材料,已通过校企联合方式与陕西、安徽、北京等 10 余个省市的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合作,其中,他研发的新材料和“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西安市长安区、蓝田、周至、高陵、咸阳和宝鸡、延安等 200 余栋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加固,以及办公楼、住宅楼、商住楼的加固,“以后,这项技术还将应用在交通、水利等多个领域。”邓明科自信满满。“未来我们将尝试搭建平台,鼓励建筑领域更多有想法有项目的创客们将项目推向市场化。”邓明科说,一个领域里有很多新技术新东西是需要推广,所以要把自己的产学研做好,将这种模式形成集成示范,做成平台,让它产生造血功能,让更多的人创新创业。

来源:西安新闻网

猜你喜欢

井盖延性混凝土
远场地震作用下累积延性比谱的建立
井盖上面智慧多
混凝土试验之家
关于不同聚合物对混凝土修复的研究
混凝土预制块模板在堆石混凝土坝中的应用
混凝土,了不起
小井盖学问大
井盖上的艺术
矩形钢管截面延性等级和板件宽厚比相关关系
B和Ti对TWIP钢热延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