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16-04-08高国成威海市威龙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技术经理
高国成(威海市威龙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技术经理)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高国成(威海市威龙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技术经理)
作为混凝土技术人员,常常挂在嘴边最频繁的词语就是“强度”两字了,强度是混凝土材料技术人员日常工作最主要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首先要充分了解混凝土组成材料性能的优劣,比如说水泥的富余值大小以及正态稳定区间,水泥中的基本外掺料的品种以及掺量;骨料的级配、含泥量;掺合料的活性,吸附性;外加剂减水率等,以及各种原材料混合后的相容性,这是混凝土设计人员配合比设计的基础。配合比设计是影响强度不足原因之一,配合比设计完成后投入实际生产中,根据配合比所需的技术条件过程中监控保障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往往在实际生产中,配合比的设计所需要的条件无法达到要求时也会带来强度的不足。同时混凝土是半成品交货,交货后的环境也是造成强度不足的原因之一。针对以上三方面造成的强度不足进行分析并浅析预防措施。
1 配合比设计造成的混凝土强度不足与预防措施
配合比设计是建立在一定的原材料基础上的,随着骨料地材有限资源逐渐枯竭,粉料的竞争加剧,外加剂技术不断革新。可以说,外加剂性能是当前配合比设计重中之重。外加剂的减水率大小、和易性调整、引气剂多少直接决定了混凝土的 W/B 值,比如说设计 C30 的水胶比 W/B 为 0.46,而外加剂的减水率不足造成用水量增加,或者引气剂过掺都是引起强度不足的原因。而对于 P·O42.5 水泥的富余强度和掺合料的影响系数取值对强度的影响更加显著,比如说按照规范要求设计水泥富余系数为 1.13,而实际使用的水泥强度只有 46MPa,试拌强度无法满足配制强度。同样掺合料的掺量和系数也要根据材料的稳定度合理取值。
对于配合比设计方面,一定要多收集各种原材料的各种性能指标,只有知己知彼才能设计出更加合理的配合比,同时配合比设计也要根据原材料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技术调整来满足强度要求。
2 生产过程中质量失控造成的强度不足与预防措施
生产过程中的混凝土质量控制最大目标是“水”。拌制过程中突然因为粉料需水量变大,或者骨料的含泥量过多、含水变大,或者外加剂的减水率下降,都会引起混凝土单方用水量增加,用水量增加直接导致 W/B 变大,进而影响强度下降。
在生产过程中,设置专职技术人员测量砂的含水率,实测砂含水率与主机使用的含水率是否吻合,出现偏差,马上通知主机室出厂质检技术进行调整,做到用水量与实际测量尽量一致。只有测量准确砂含水率,在含水率基础上,调整外加剂掺量保证水胶比不发生改变,这也是保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基础。如果有其他材料变化导致含水率变化,含水率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增加外加剂掺量,同样达到水胶比稳定。
3 交货后的环境造成的强度不足分析与预防措施
混凝土是个半成品,这就决定了交货后的混凝土要有一个“温室”的环境,比如说现场加水,直接导致强度下降;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施工单位对结构混凝土不理不睬,无视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振捣不到位,表面碳化严重;现场混凝土构建所处的温湿度等,都是造成强度下降的原因。
对于交货时,搅拌站要派专职质检员旁站监督,同时也要给施工方做混凝土技术交底,交底混凝土施工、养护等,提醒使用方对混凝土质量的重视,而不是一出事就认为是搅拌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