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视域中的教师角色
2016-04-08孙敏洋
孙敏洋
翻转课堂视域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当紧扣引导者、服务者、激励者、合作者等四个维度做出深入调整,以契合翻转课堂模式关于教学双边对应关系的要求。
一、以生为主,为学服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面对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生活经验和初步判定,这成为我们可以推行翻转课堂的基础。同时,他们对于数学新概念的学习往往会陷入似是而非似深实浅的尴尬境地。有学生会因为理解力的原因,造成先学的一知半解,这一类学生十分期待,也十分需要教师的引导;也有的学生思维能力很强,似乎已经可以通过先学全面掌握新概念,进而对即将开始的课堂学习,失去挑战的兴趣。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必须凭借自己高屋建瓴的学识优势,指点迷津,突击盲点,做学生新知识学习的引导者。
比如说,教学《分数除以分数》时,这一节教学内容相对简单,课堂展开得非常顺利。
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3。
思维过程展示。
继续了解下去,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已经知道分数除以分数的算法了。但这样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吗?少数同学的想法,往往具备了优质教学资源的特质。
学生乙说: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10,把分数除以分分数转化为整数除以整数。
两个持不同意见者给课堂带来了活力。
学生乙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可取性,既然可以转化成整数除以整数,那就可以再进一步思考化成小数除以小数,但不足的是什么呢?讨论后发现,有些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就会带来麻烦。
学生丙的算法缺少算理支撑,是错误的。答案的正确仅仅是计算错误后的一种巧合。
所以,作为学生新知识学习的引导者,面向大多数固然是必须,但少数意见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宝库,它能够让我们从稍显异类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深化并真正掌握新概念。课堂教学的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不仅是理念,更应当是我们的自觉行为。
二、关注学情,精彩生成,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翻转课堂中,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教师接收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都需要一个适宜的通道。导学单就有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作用。学生先学,他的基本构架就是跟着教师设计的导学单过来,导学单回到教师手中以后,教师要及时整理,辨别错误,关注学情,二次备课,把错误转化成资源,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更深处,收获课堂精彩。
比如说《乘法分配律》教学。课前学生按照教师制作的“乘法分配律”微视频自主学习,并完成了导学单上相关计算作业。上课时教师组织大家汇报。由于课前已经对学生交回的导学单做了细致整理,所以,教师上课时就有意识地让汇报按照自己的设计顺序一一展开。
生:(90×25)×4=90×4+25×4=360+100=460。
一路顺风顺水,而且自己也是这么想这么做的,所以当教师“别有用心”出示这道错题的时候,大家都不警觉,一致亮起了绿灯。
师:你为什么这么计算呢?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来运算的。
师:请大家看这两道算式,它们的区别在哪里?(90×25)×4;(90+25)×4。
生:括号里面的不一样,一个是乘法,另一个是加法。
师:很好。大家再想:哪一道算式用乘法结合律,哪一道算式用乘法分配律?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视域,导学单的作用不可小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细致梳理导学单获得第一手情报是前提,理清出错原因,设计针对性强的变式练习是关键。错误是学生犯下的,改错也应当是学生自己的事,而教师只是提供了某种激发,提出了某种方向,提示了某种可能,这就是教师的服务意识、服务角色。
三、及时跟进,点拨深化,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自主学习,突显学习的个性化,是翻转课堂最为核心的理念之一。但限于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准,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在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上较为有限,计算没问题,但到了生活运用环节却往往把问题暴露无遗。所以,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己的微视频,还要在课堂上设计各种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激励学生联系生活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把握所学,提升翻转课堂学习中的自主学习成效。
比如学习《面积单位》时,导学单上所规定的面积单位,各单位之间的进率等,学生轻松过关,但学生真的就掌握好面积单位了吗?其实不然。
师:伸出你的手,说说看,你的一片手指甲大概多大?
(学生茫然)
师:(激励)不要怕,勇敢猜猜。
3厘米——注意,长度单位出来了。
3平方厘米,1平方米……
师:其实,一般来说,同学们的大拇指指甲盖大小基本就是1平方厘米。用平方米作单位那是太看得起指甲了。
再说说看,你的课桌有多大?
……
教师发给同学们一人一张白纸:大家撕撕看,先撕1平方厘米。
学生撕好后跟标准的大小比较。
接着再撕2平方厘米、3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
说来说去,摸来摸去,撕来撕去,大家玩得不亦乐乎,数学上的面积概念也血肉丰满地刻进了大家的心里。微视频呈现的文字随着大家的说、摸、撕一步步形象鲜活起来。空间概念必当经历一个空间化的学习认知过程,文字表达的局限须要通过实际的动手动嘴来不断扩充它的内涵,丰富它的外延。
四、优化设计,适时出击,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核心问题,这样的思维能力不是抽象独立的,而是伴随着学生一个个数学知识的获得渐次形成和发展的。翻转课堂提供了学习个性化实现的通道,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发展,学习的动力系统得到提升。但事无完美,翻转课堂接踵而来的是互相学习、学习情境、合作探究的缺失。鉴于此,我们的课堂学习就应当做好相应的弥补,教师学习合作者的角色定位也就理所应当。
比如说贲友林老师教学《找规律》。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请大家先听写——我报你写。
(学生面露惊讶之色)
师:其实,是听写图形符号。
(教师报:圆、三角、圆、三角、圆、三角)
师:圆和三角哪个多?(同样多)你能继续写下去吗?(能)接下去是什么呢?然后呢?为什么你能接着往下写呢?
生:因为有规律。
(教师板书“规律”)
教师:哪位来说说,具体是一个怎样的规律?
教师总结:一个圆,一个三角,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就是规律。黑板有限,我们的纸张也有限,所以,我们就不再一一写下去,而是用省略号来代替。这个省略号所表明的意思,也是有规律的意思。
“找规律”,首先得明白什么是“规律”,明白了什么是“规律”才好找,是吧?
什么叫“规律”呢?贲老师移花接木,把语文课上的听写嫁接到数学课上,师生合作,在具体生动的“听写”过程中慢慢提炼出什么叫“规律”,难点得到突破,并且,这样的突破是在学生的听写过程中自发性地成长出来的。贴近学生,贴近数学,举重若轻,化繁为简,这样的合作探究,令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