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县八家子河湿地工程建设环境影响与保护对策探析
2016-04-08于博
于 博
(康平县辽河保护区管理局, 辽宁 康平 110500)
康平县八家子河湿地工程建设环境影响与保护对策探析
于博
(康平县辽河保护区管理局, 辽宁 康平110500)
目前,康平县八家子河水质污染严重,水体遭受严重破坏。为此,康平县八家子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成后对八家子河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工程建设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本文分析了该湿地工程建设施工期和运行期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从环保角度分析得出了项目可行,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对策。
河道; 湿地保护; 工程建设; 环境影响; 保护措施
1 工程概况
八家子河是辽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康平县小城子镇李孤店屯,在康平县郝官镇老山头与公河、李家河汇流于三河下拉段入辽河,河道总长57.47km,流域面积1071km2,河道平均比降1.03‰。目前,八家子河区间内有开发区糠醛厂、康平电厂、拟建的孔家污水处理厂等污水排放企业,水体水质为Ⅴ类。为根治辽河,消除污染,从源头上改善水质,沈阳市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康平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八家子河老山头桥至何屯桥段进行湿地建设,修复生态环境[1]。工程为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主要任务是对八家子河老山头桥至何屯桥段3.03km河道建设湿地,利用植物的吸附、吸收等作用,净化水体,改善水质,减少水中污染物;对两岸滩地及左岸辽河堤外沼泽地进行生态恢复建设。工程设计沿河道方向建设湿地59727m2,建沿河碎石滨水路6.12km;左岸辽河堤外110219m2,沼泽地建设湿地56812m2,林地53407m2。
2 湿地工程布设
康平县八家子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范围为八家子河老山头桥至何屯桥段,河道总长3.03km。工程沿河道方向建设湿地面积59727m2,种植芦苇154543株、水葱77272株、千屈菜77272株、香蒲96310株、菖蒲96310株;滩地栽植垂柳140株、枫杨140株、油松70株、桑树70株,建沿河碎石滨水路6.12km;左岸辽河堤外沼泽地(110219m2)建设湿地56812m2,林地53407m2,湿地种植芦苇231793株、水葱115897株、千屈菜115897株,林地栽植垂柳712株、枫杨1424株;维修辽河左岸堤顶路16949.90m2,更换何屯桥护栏126m。
2.1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2.1.1湿地水位控制
根据2015年2月实测带状图,老山头桥至何屯桥段冬季冰面高程在74.40~74.60m左右,河道两侧突出处高程在74.40~74.70m左右;工程设计根据水生植物不同的生长特征及河道多年水位,芦苇、水葱、千屈菜高程控制在74.50m左右,香蒲、菖蒲高程控制在74.20m左右。为保证湿地内水生植物在枯水期和丰水期能够正常生长及安全过冬,工程设计在0+800断面处修建挡水坝1座,坝体采用镀高尔凡覆塑格宾石笼,坝长36.0m,坝顶高程74.70m,坝高2.4m,格宾石笼规格为4.0m×2.0m×0.5m、3.0m×2.0m×0.6m、3.0m×1.5m×0.6m及4.0m×1.0m×0.6m,坝体防水材料选用复合土工膜,500g/m2,二布一膜;上游铺盖及岸坡均采用镀高尔凡覆塑石笼进行防护,铺盖顶高程72.30m,长6.0m,厚0.3m,岸坡坡度1∶2;下游护底及岸坡均采用镀高尔凡覆塑石笼进行防护,护底顶高程72.30m,长10.0m,厚0.3m,岸坡坡度1∶2;护底及岸坡石笼下方铺砂砾料垫层0.1m及复合土工膜,土工膜采用500g/m2规格,二布一膜。
2.1.2河道湿地工程
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净化水体,恢复河流生态,工程设计在不改变河道形态、保证河道安全泄洪、减少水生植物阻水的前提下,对老山头桥至何屯桥段河道建设湿地[1]。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遵循物种多样化、再现自然的原则,并充分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尽量采用乡土植物,以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慎用外来物种,维持本地原生植物,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根据康平地区气候特征及八家子河水质特点,宜选择耐霜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具有吸附作用以及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水生植物。故湿地浅水区选择芦苇、水葱、千屈菜等水生植物相搭配置,中水至深水区选择香蒲、睡莲、菖蒲三种水生植物相搭配置,岸边辅以天然圆石进行点缀,实现高低错落、层次丰富多变的植物群落。根据河道现状,此次设计沿河道方向建设湿地面积59727m2,其中芦苇+水葱+千屈菜配置栽植区面积36796m2、香蒲+菖蒲配置栽植区面积22931m2。湿地共种植芦苇154543株、水葱77272株、千屈菜77272株、香蒲96310株、菖蒲96310株。芦苇、水葱、千屈菜的栽植株距控制在0.5m×0.5m,香蒲、菖蒲的栽植株距控制在0.5m×0.5m。
2.1.3滩地生态修复工程
康平县八家子河老山头桥至何屯桥段两岸大部分滩地百草丰茂,碧草如茵,极少部分被当地居民作为耕地耕种,但整个区段绿树稀少。为恢复滩地原始生态,工程设计在两岸滩地内种植树木,被耕种滩地停止耕种,以自然恢复为主。栽种树木宜零星布置,选用当地树种,故河边选用喜水的垂柳、枫杨,两岸滩地则选用当地桑树、槐树等,株距大于30m。工程设计滩地栽植垂柳140株、枫杨140株、油松70株、桑树70株。为便于居民休闲游览,两岸滩地修建宽1.5m、厚5cm碎石滨河小路6.12km,其中左岸3.11km、右岸3.01km。滨河小路在刘屯穿堤闸下游处修建长4.5m、宽2.0m的C25现浇钢筋混凝土跨闸交通桥,桥梁两侧护栏采用钢管焊接。
2.2堤外湿地工程
左岸辽河堤外沼泽地(约110219m2)常年积水,水面高程在75.20m左右,农作物无法生长。根据2015年2月实测地形图,此次设计在沼泽地中建设湿地56812m2,栽植树木53407m2。湿地高程控制在75.00m左右,种植芦苇、水葱、千屈菜等水生植物,栽植株距控制在0.5m×0.5m;树木栽植以垂柳、枫杨为主,株距控制在5m×5m,并辅以天然圆石进行点缀,湿地种植芦苇231793株、水葱115897株、千屈菜115897株,林地栽植垂柳712株、枫树1424株。
2.3其他工程
左岸辽河堤防老山头桥至何屯桥段堤顶路年久失修,路面凸凹不平,严重影响防汛抢险及工程的管理。为满足防汛抢险和工程日常管理维护的需要,本次设计对老山头桥至何屯桥段左岸辽河堤顶进行平整,修建宽5m、厚5cm的碎石路。堤顶路宽仅5.0m,车量会车时很难交错通过,故在桩号0+845~0+900段堤顶路修建会车带,会车带在原堤背水侧加宽5.0m,边坡1∶3.5,以草坡防护自然恢复为主,路面厚0.05m,采用碎石路面,长度55m。何屯桥现有护栏高度较低,不能发挥防护作用,本次设计更换何屯桥护栏126m,采用仿木混凝土护栏。
3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3.1废气与扬尘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施工场地布置分散,工程项目错时进行,因此不会出现大量一氧化碳、氮氢化物、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密集排放,对区域空气质量影响较小;工程施工时土方开挖会产生一定的扬尘,但开挖时间短,并且开挖后马上进行基础处理,因而产生的污染影响非常有限;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粉尘,会形成小范围的固定污染源,易对从事该项工作的现场人员产生一定影响[2]。
3.2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施工现场往来的运输车辆密度加大,建筑施工机械连续作业,施工期间噪声将大大高于环境背景值,特别是夜间施工噪声将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3]。
3.3工程施工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施工期间人员较多,流动性大,粪便和垃圾若不妥善处理,易对场地生产及生活用水造成污染。因此,在施工场区,要加强卫生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对介水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加强监测和申报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止传染病流行,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3]。
3.4对水质的影响预测
该工程属新建工程,施工废水主要是施工设备的清洗水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工程运行后本身将不产生污水、废水。
3.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过程中,场地平整开挖会破坏局部植被,使生态环境遭受一定影响,因此施工时应尽量减少植被的破坏。该工程投入使用后,将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憩娱乐场所。
4 环境影响保护对策
4.1减少废气、扬尘影响对策措施
工程所涉及地区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扬尘和TSP,为减少废气和扬尘带来的危害,在工程施工期对参加施工的人员应采取相应有效的劳动保护措施,提高防护能力。在扬尘较大的作业点,对易受扬尘影响的工作人员,要配备劳动保护用品,减少扬尘影响,尽量采取湿式作业,对可能产生扬尘的土料应予覆盖或洒水。车辆行进路面应保持清洁,减少扬尘。运输车辆在运送土料时应用篷布覆盖车厢[4]。
4.2减少噪声影响对策措施
工程噪声源主要分布在施工现场。噪声污染影响人群包括部分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对于施工人员,由于紧邻噪声源,易受噪声污染影响,因此在施工期间,应对相关人员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装置,同时增加班次,以缩短操作人员的连续劳动时间。施工单位应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易受车辆运输噪声影响的居民点多分布在公路两侧,为减少对这部分居民的影响,车辆运输时间应安排在白天,即在7∶00—22∶00的时间内进行施工材料的运输,并禁止夜间作业;车辆通过居民点时要减速行驶,禁止鸣笛[5]。
4.3人群健康保护对策措施
加强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应定期对施工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体检,注意肝炎、痢疾等介水传染病的监测,对已发病的应及早并隔离治疗。施工区的厕所应及时清扫按时消毒,并定期喷洒菊酯类等杀虫剂,进行灭蚊灭蝇,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和流行。厕所粪便应定期清运到处理场所[6]。
4.4河道水质影响防治措施
施工人员驻地生产期间会产生一定的生活污水,若直接排入水体则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因施工人员较少,生活污水产生量很小,若采取分散排放,除去蒸发、入渗以及水体的自身净化,该污水对附近水域影响很小,且持续时间短,在工程竣工后即消失。施工期间在各种车辆运行、冲洗、维修及停放过程中,要防止车辆的油料泄入河道污染水质[7]。
4.5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措施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协调各有关部门之间的环保工作。施工单位设立专人负责,具体执行设计文件中规定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接受环境监理和有关部门对环保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直至工程竣工并验收合格。从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看,经采取措施后,工程施工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相应减免,但是为了随时掌握施工期间环境的质量状况,应定期进行监测。该工程监测时段短,不设立专门的监测机构。建设单位负责监测数据的整理、归档和情况报告。监测项目主要有水质监测、噪声监测、大气监测及人群健康监测[7]。
a.水质监测。在老山桥处设一个水质监测断面,施工期监测两次,监测1年,每次连续2天。监测项目为悬浮物、COD、BOD5、溶解性Fe、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粪便大肠菌群等7项指标[8]。
b.大气和噪声监测。在老山头桥处设一个监测点,监测6个月。大气监测项目为可吸入悬浮颗粒、TSP两项指标。大气和噪声施工期监测1次,连续2天,每天选择不同时间进行监测[8]。
5 结 语
康平县八家子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主要影响因素为施工扬尘、噪声等,营运期有利影响大于不利影响。项目在施工、营运过程中要采取各项污染防治措施,严格实行“三同时”制度,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可接受范围,并且工程施工影响是暂时性的,可以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施工临时占地、占道可由建设单位予以相应的经济补偿加以解决。工程实施后,将提高示范区的环境档次和功能,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投资环境,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从环保角度分析项目可行。
[1]李德仁.浅谈河道工程管理[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9(12):76-77,82.
[2]林炎烽.对河道治理工程的分析研究与采取的措施[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9(6):67-68,66.
[3]钟子琳,付杨,于海洋.大伙房水库社河入库口湿地保护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1):48-49.
[4]王利伟.东方红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5(1):6-10.
[5]朴彩顺.试论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平衡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7):195.
[6]李艳君,许翼.第二牤牛河旁侧湿地工程技术与实践[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3(1):15-16.
[7]田冰.河北省自然湿地生态需水量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2):34-36.
[8]单长勇.谢寨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探讨[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4(4):68-70,70.
Analysis o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impact and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in Kangping Bajiazi River wetland
YU Bo
(KangpingLiaoheReserveAdministration,Kangping110500,China)
Water pollution is serious in Kangping Bajiazi River, and water bodies are damaged seriously. Therefore, after Kangping County Bajiazi River wet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is constructed,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in Bajiazi River. However, project construction must produce certain influenc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aper, damage and influence of the wetland project on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during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operation period. The project is feasible according to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 series of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accordingly.
river channel; wetland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protection measures
10.16616/j.cnki.10-1326/TV.2016.03.013
TV512
A
2096- 0131(2016)03- 0046-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