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邮湖底陈州府

2016-04-08王晓兰黄毅

志苑 2016年1期
关键词:陈州包拯

·王晓兰黄毅/文



高邮湖底陈州府

·王晓兰黄毅/文

高邮湖又称珠湖、璧瓦湖,古名樊良湖,又名新开湖。位于江苏省高邮市,跨江苏、安徽两省四地(高邮、宝应、金湖和天长),为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江苏第三大淡水湖。南北长约42千米,东西宽约25千米,总面积约780平方千米。

关于高邮湖,自古至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应该是湖底有座城(安徽天长、江苏高邮均流传较多)。传说中,这座湖底的城叫做陈州;当地人的传说中,为包拯陈州放粮事件的发生地。

《陈州放粮》的故事出自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第九回至第十四回,主要讲述包公下陈州查赈,龙头铡刀铡死荼毒百姓的安乐侯国舅庞昱为民伸冤的故事,被后世广为流传。《三侠五义》中提到的陈州,指的应该是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陈州,淮阳。上。开元户五万二千六百九十二。”《元和郡县图志》写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是中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历史上,陈州也多为淮阳旧称。故淮阳为古陈州,此说是没有争议的。另一方面,北宋的都城在开封,淮阳离都城较近。小说中抢男霸女、荼毒百姓、克扣赈粮、强征壮丁建造花园的国舅安乐侯庞昱居住于此地比较合理。由于小说只是小说,且小说中并没有对陈州做过多交待,加之真实史料并无包拯陈州放粮记载,故事的成因完全因《三侠五义》小说而起,而小说、演义等文学类作品,不能作为史料证明,故陈州放粮故事的本身是没有历史探究意义的。

因此,即便高邮湖底真的有一座城,它与《三侠五义》中放粮的陈州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既然没有什么关系,可很多传说往往并非空穴来风,为何高邮湖边的老百姓还在言之确凿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呢?而对于高邮湖底是否真的有一座城,考古界一直也有着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高邮湖底确有一座古城,名叫樊良镇,位置约在今天高邮清水潭以西的高邮湖中。

1971年,江苏省水利厅勘测队曾发现高邮湖内有一古河床,西北自安徽滁州界山涧中,东经清水潭入射阳湖,这个古河床名叫石梁溪。樊良镇的位置就在石梁溪和运河交会处。这里南通扬州,北达楚州(今江苏淮安),西到安徽天长,东至射阳湖,确为一交通枢纽。隋大业中至唐永徽二年,曾经移置高邮县治于此,后为高邮重镇。

关于高邮湖的形成原因。史载,高邮湖是黄河引泻形成的。高邮湖地区古为古潟湖浅洼平原,局部浅洼地段有小湖泊。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由于治河者多采用在黄河北岸筑堤南岸分流以保漕为主的政策,把大量黄河水引泻到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到了明代后期,才基本上汇为一湖,在这期间,这座叫做樊良的镇沉到湖底是有可能的。

而据江苏高邮及安徽天长的年长老人回忆,在高邮湖边,随处可发现砖块瓦砾、古城、古街遗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人在湖滩和浅水处挖出过大青砖和石板铺成的道路、庭院,还有砖石围成的古井,有一个村子还发生过一头大水牛不慎失足落入挖出的一座古井里的事件。当地居民说,湖边发现最多的是古墓,小孩子们还玩过从棺材里弄出来的用于防腐的水银的游戏,小孩子们将水银放在纸上滑来滑去,一掉到泥地上就找不到,全钻到地缝里去了。

关于陈州或者承州,笔者查阅到高邮人韦柏森所作的《菱川竹枝词》,诗曰:“甓社湖中现湖市,繁华下望人间似。有声有色真个奇,传说承州地陷此。”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此处出现了“承州”,巧合的是,现今中国国境内有两个传说中的承州,一个在山东,另一个就在江苏省高邮县。

古代高邮,史称“江左名区、广陵首邑”。宋代先后筑有二城,名旧城、新城。宋、元时期,因置高邮军、承州、高邮路、高邮府,领辖高邮、兴化、宝应三县,为淮扬间繁华之地。因“陈州”和“承州”字异音同,经老百姓口口相传,水下的“陈州”为“承州”之误,是有规律可循的。

现在,我们一起再重新梳理一下这个传说的关键词:包拯、陈州、放粮。为什么是包拯,而非其他人呢?

包拯(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今合肥市)人,天圣进士。景祐四年(1037),任大理寺丞、知天长县。根据史料记载,包拯和高邮湖边的天长县(今县级天长市)是有交集的。而天长本地,也有着很多关于包拯的传说。正是由于包拯做过天长县令,就不难理解为何高邮湖两边老百姓相传的“承州府”在历史变迁中会逐渐演化为包拯放粮的“陈州府”了。下面,我们再梳理关于“陈州放粮”的传说。实际上,如上文所说,“陈州”若为“承州”之误。那么“放粮”呢?是否为“樊良”之误?《陈州放粮》的故事通过《三侠五义》,而得已广泛流传,更以戏剧、民间艺人说书等形式被广泛传播。而小说作者为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的石玉昆,作者写这个故事时,距故事发生时期的宋朝,已经700多年,而《菱川竹枝词》的作者高邮人韦柏森,大约生活于距今120多年前,从年代上属于晚清,从《三侠五义》的作者石玉昆到《菱川竹枝词》的作者韦柏森,中间存有比较合理的时间差(约50年到80年之间)。加之,其中有着太多的谐音巧合(比如“承州”和“陈州”、“放粮”和“樊良”),是以当《三侠五义》小说广为流传后,江苏高邮、安徽天长的老百姓将本地“包拯、承州、樊良”等诸多传说,与包拯陈州放粮的故事相结合,进行了穿凿附会的再加工,经口口相传、以讹传讹,将原本只是“包拯、承州、樊良”等零碎传说集中成为一个“包拯陈州放粮”的故事。

高邮镇国寺和镇国寺塔

据此,这个故事在演变为包拯陈州放粮的情节后,使传说离事实越来越远。而正是史实查无依据,使传说也变成了传说。今天,我们回归到小说《三侠五义》中包拯陈州放粮故事被广泛传播之前,拨云见日重新捡拾起那些口口相传的资料,结合现有已经发现的证据,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比较符合逻辑的:高邮湖下曾经确实有过一个城,这座城叫做樊良(即古时候的承州)。

(摄影/君之)

猜你喜欢

陈州包拯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康应乾清正务实治陈州
一弯新月挂半天
包拯智擒偷锅贼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铁面无私
——包拯
暗恋是一场无声的哑剧
陈州:“无腿硬汉”的灿烂人生
包拯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