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山羊初春季节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2016-04-07陈晓红李迎潘英华
陈晓红 李迎 潘英华
初春季节气候寒冷多变,羊的免疫力相对低下,致病微生物容易趁机入侵羊体,是羊传染病的高发期。若饲养管理条件不好,更容易引起传染病的发生。本文就绒山羊初春季节常见传染病的防治进行阐述。
1 羊支原体肺炎
1.1 病性
羊支原体肺炎又称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多种支原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胸和胸膜发生炎症,病死率很高。
本病多见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早春季节。病羊和带菌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3岁以下的山羊最易感染。本病主要通过空气和飞沫经呼吸道传染。天气寒冷多变、羊群密集拥挤、营养缺乏、机体抵抗力降低等内外因素,容易引起本病的发生。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流行期平均为1个月左右。
1.2 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短长不一,平均为15天左右。根据病程和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表现类型。
最急性病例表现为:体温突然增高,萎靡不振,食欲废绝,咳嗽,鼻液带血,呼吸急促,呜叫不安,卧地不起。严重的病例很快四肢僵直,全身颤抖,粘膜发绀,呻吟哀鸣,呼吸极度困难而窒息死亡。
急性病例表现为:高热稽留不退,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咳嗽,鼻腔流出浆液性液体。几天后体温升高至41~42℃,流泪,干咳,呼吸困难,眼险肿胀,鼻液呈粘脓性或脓性。病羊肺部叩诊呈实音,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或呈摩擦音。触压胸壁,病羊表现敏感、疼痛。怀孕母羊大都发生流产。
慢性病例表现为:全身症状表现不明显,间有咳嗽和腹泻,鼻涕时有时无,身体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若病羊饲养管理不良或感染其他疾病,容易引起本病的复发,预后多不良。
本病病理变化多集中在胸肺部。胸腔常有淡黄色液体。胸膜变厚粗糙,有的还会出现胸膜与肋膜或心包发生粘连。支气管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切面有出血点。肺部有炎性病变,切面呈大理石样。
1.3 防制措施
羊群发病后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污染的羊舍、场地、用具、粪便等要彻底消毒,并进行无害处理。治疗可用替米考星注射液或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量,每公斤体重0.05~0.1毫升,每天1次,连用2~3天。还可以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量,每公斤体重0.1~0.2毫升,每天1次,连用3~5天。
平日要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加强通风,及时清除粪便,定期消毒,防止羊群过度拥挤,避免饲料突然更换,定期用羊支原体肺炎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2 羊痘
2.1 病性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羊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具有典型病理过程,以在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痘疹为特征。本病不仅有较高的病死率,常导致孕羊流产,而且会使多数病羊丧失或降低生产能力。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羊和带毒羊。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经过消化道或受伤的皮肤、粘膜而传染。被污染的饲料、垫草、用具和体外寄生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饲养管理不良等外界因素可以促进发病和加重病情。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羊均可感染。羔羊较成年羊易感, 且死亡率更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在冬末春初流行。
2.2 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的潜伏期为1周左右,最长可达3周以上。本病的发病过程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典型的发病过程分为前驱期、发痘期、化脓期和结痂期4个阶段。前期病羊体温高达40℃以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呼吸促迫,结膜充血,鼻腔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2~5天后在无毛或少毛皮肤上出现明显的充血斑点,随后形成丘疹。丘疹逐渐增大变成隆起的结节并很快变成水疱,水疱如果没有感染,则在几天内干燥形成痂皮。非典型病例仅仅表现轻微症状,不出现或少量出现痘疹,多呈良性经过。
病理变化可见咽、喉、气管、肺、胃等部位出现特征性痘疹,严重病例可形成溃疡和出血性炎症。肺切面有大理石样硬块结节。有的病例瘤胃、肠管也会出现硬结节。
2.3 防制措施
羊痘可以传染给人,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养羊户发现或疑似本病后,要对羊群进行隔离和限制移动,同时尽快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到现场进行诊断。当确诊本病后,养羊户要执行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做出的疫情上报、疫点划定、疫区封锁、隔离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病死羊无害化处理等防疫措施。
羊场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实施人工授精,定期进行检疫。每年注射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加强对本病的免疫。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应注意环境卫生,做好羊群的常规驱虫、环境消毒等工作,以增强羊机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