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途径

2016-04-07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6年4期
关键词: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途径

陈 亮

(辽宁省东水西调工程建设局,辽宁 沈阳 110001)

浅谈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途径

陈亮

(辽宁省东水西调工程建设局,辽宁 沈阳 110001)

摘要:本文对目前水利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质量管理在整个水利信息化工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提出应对水利信息化项目的设计阶段应严格把关,为整个工程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完善有关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标准和制度,把工程质量管理落到实处,着重加强信息化工程的验收工作是促进工程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途径

20世纪70年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开始应用信息化方式,当时所涉及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围绕信息的汇总及处理展开;到90年代,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使水利信息化向网络平台转型;2003年召开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推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自此水利信息化得到了全面发展及应用[1]。

水利信息化以高科技领域为依托,具有探索性、超前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将使工程质量管理不可避免的具有滞后性、随意性,检测结果难以预测。当然水利信息化建设也以其自身的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被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所接纳,与此同时,相关的管理标准在不断提升,为了使水利信息化更好的适应现代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这就要通过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方法来实现。

1水利信息化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发展方向不够明确

为了适应国家大力提倡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要求,水利系统在发展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始终采用“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水利信息化建设在发展之初就被赋予了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因此,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演变成了“形象工程”,只有领导来检查和参观时,才开机演示,长此以往就变成了失去现实应用意义的演示工程。信息化建设一直把“高大全”作为发展目标,即配置性能高、项目体系大、可实现功能全。纵观近十年闸站监控系统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建设投入明显增加,而系统所实现的监控功能与高昂的造价并不匹配。更有的水库希望被贴上现代化的标签,在溢洪道上针对溢洪闸建设远程控制系统和视频系统,而实际上这些水库在建库以后就没有溢洪记录。有些水库盲目追求水利信息化,致使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偏颇,影响了信息化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质量,失去了实际的应用意义。

1.2标准的约束作用并不完善

水利信息化建设大规模开展之时,有专家学者就曾预言标准在信息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从2003年颁布第一个有关水利信息化的标准到2012年底,共计颁布水利信息化执行标准52个,这些标准为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技术的一致性提供了保障,对信息化建设稳定合理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复杂多变,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并不是标准化的建设模式所能满足的,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机制多样,现有的标准不能完全覆盖,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往往没有结合水利信息化系统自身的特点以及建设要求,致使标准与标准之间衔接不佳,不能作为真正的参照依据[3]。除了技术标准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有关建设质量方面的管理标准更加匮乏。标准的制定尚不完善,规范作用更无从体现。

1.3功能开发和投资力度不够

现阶段,信息化工程在开发建设方面所用的硬件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是比较而言,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数据的运算处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技术和机制上都不足以满足需求。由于受到资金来源、项目要求、成果所属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加大了资源整合的难度,从而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信息化管理的质量不能更好地体现。

1.4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

水利信息化建设施工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设备质量方面。从技术层面来分析售后服务、数据处理、资源有效利用,在购买设备时,最好选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同规格产品。而设备的实际采购时,有严格的招标规定,通常是报价低者中标,这样一来设备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障,品种大多良莠不齐。其次,设备安装方面。水利信息化项目中参加竞标的单位,基本上都是设备供应商,这些企业不具备专业的设备安装人员,中标后,通常是将设备的安装工作外包,“二东家”对设备的安装工作往往是将就对付,在他们所承包的项目中,真正能做到工艺良好、安装合理、满足要求的项目不多。再次,土建施工方面。水利项目离不开土建施工,但是这里面所涉及的土建工程内容又不多,且分散偏僻,规模较大的正规施工队伍,不愿意承接这类施工任务,因此土建不合格现象时有发生。

1.5质量管理能力不足

分析当前水利信息化项目的进程不难发现,项目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招标、从施工到最后的验收,所用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一直沿用的是传统水利工程项目的,没有多大改进。该制度和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没有为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而制定合理可行的制度,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2提升水利信息化质量管理的途径2.1准确界定信息化的功能与发展方向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所采用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水体在水网中的流动特征与其他物质在媒介中的流动过程有明显不同。因此,水利工程所涉及的信息化内容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系统迥然不同[4]。水利工程之所以要采用信息化,是在水资源合理应用的基础上,将水利工程的功能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在能够保障水利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使用最少的人力资源,节约成本。水利信息化从最初的目标设计、规划到后期的施工、管理,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水利工程需要信息化建设,但不应把追求高度信息化作为发展目标,否则将导致投资回报率低,造成资源应用不合理,还将使管理费用增加,没有现实意义。在水利信息化系统创建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秉持高效、简约、实用的设计准则。

2.2充分认识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系统正常运作、发挥其功能和效益的前提是信息化建设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这也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基础条件。水利信息化必须在实现水利工程安全运作的前提下展开,这就对项目法人和参建人员有较强的技术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水利信息化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与此相关的技术标准及相关准则规范的制定较为落后,不利于实现有效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工程通常要实现平台共享,针对工程建设管理所采用的信息化模式有特殊规定[5]。为了使信息化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这就需要水利主管部门及项目的承建单位能够了解信息化工程的真实含义,在质量、监管、技术、人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2.3加强项目规划和标准化设计

在项目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当遵照相应的准则,尽量采用标准化设计[6]。项目设计单位应该对设计文件的质量严格把关,将设计标准化作为开展设计工作的前提,使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做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根据水利工程建设所需实现的功能,来决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选择相应的硬件设备,满足系统运行的要求。已建系统之间需要实现信息共享,共同协作完成工作要求。在保障网络运行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系统的功能,促进公共资源充分利用。在项目开工的前期,相关的审批部门需组建专家组对项目的承建单位进行资格审查,进而判断其是否有开展项目信息化的资质,是否符合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要求,确保承建单位满足项目规划和设计标准的要求。

2.4建立健全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

“十二五”期间,对水利信息化中的不合理标准修订了25项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利信息平台搭建、信息共享、系统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水利信息化的实用性,使我国信息化标准制定滞后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7]。由于标准的缺乏与制定的不完善是十多年来普遍存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的标准修订只是使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水利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职能,加大力度推进标准的建设,发动各地有条件的水利部门积极的参与到SL系列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中去,不满足条件的部门也要积极的参加到DB 系列信息化标准的编制,当满足条件后可向SL系列标准转换。切实有效的水利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可以为水利信息化工程的开发创建、设计施工、检验评定提供参照。特别是在验收环节,必须严格遵照验收程序,检测各项指标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在竣工验收时,必须对信息化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是否能实现预期的功能,才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2.5质量管理责任要落到实处

在项目法人确定时,要根据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及所需达到的信息化程度,在硬件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选聘技术过硬的信息化方面的从业人员,使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质量得到保障。参与质量检测的第三方机构,应充分掌握工程质量检测的相关标准。在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项目法人应当实时掌握工程的进展情况,对系统搭建和工程质量严格把关,做好项目的管理和最后的验收工作。对监理单位进行招聘时,在招标文件中应该明确给出竞标单位所需满足的从事信息化相关工作的资质要求。监理的工作内容在规划时,应将信息化质量管理充分考虑其中,工作具体实施时要有针对性。在整个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监理要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做好跟踪监测工作。

2.6加强信息化工程验收管理

水利信息化工程从设计之初到最后的验收,对其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应做好工程建设的监测与验收工作。对于那些国家投入了专项信息化资金组建的项目,应由政府相关部门成立专家组对项目中所涉及的信息化工作进行验收,并严格遵照有关规定,对验收合格的专项工程需由水利部门发文同意投入使用。对于那些规模较大、工期较长的工程,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应进行平行技术验收。在最终的验收或投入使用之前,保证项目不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8]。

3结论

水利信息化从建设之初到现在的壮大发展,应该始终秉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质量管理水平是决定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若想对其实现发展和突破,既要做到技术提升又要做到观念创新。水利信息化建设除了要满足对传统质量的相关要求,更需要使其具有符合信息化质量的特性,促进水利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更好的为水利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褚选选,王强.水利信息化的现状及研究[J].河南科技,2013 (12):258.

[2]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R].南京:江苏省水利厅,2011:4-5.

[3]倪光南.从“信息化”到“工业化”的思辨[J].新华文摘,2009 (3):141-142.

[4]蒋斌,黄海田,王朝俊,等.江苏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水利水文自动化,2010 (1):19-23.

[5]丁振华.浅谈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J].中国水利,2005 (5):46-48.

[6]艾萍,唐燕,黄藏青,等.水利信息化标准建设的探讨[J].水利信息化,2013 (2):5-8,22.

[7]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2.

[8]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陈亮(1981-),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TP315;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506(2016)04-0057-03

猜你喜欢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加大执法力度分析研究
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浅谈我企业如何推动QC小组活动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