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一点思考

2016-04-07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民族音乐 2016年5期
关键词:古典舞舞蹈艺术

■曾 俊(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关于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一点思考

■曾 俊(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中国古典舞的称谓始创于1950年,仅仅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从时间角度来讲,中国古典舞的确是一门新兴的艺术种类。但是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极具特色的表演形式、风格特征,广泛的审美群体,为中国舞蹈艺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典舞主要是在吸取周代、汉朝、唐朝3个时期的祭祀音乐及具有民族特色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元代、明朝、清朝的历史文人加工和形成的流行于那个时代的京剧中的戏曲舞蹈。之后,通过近代舞蹈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创新而形成的富有时代特色的舞蹈种类。如今,中国古典舞已经成长为包括中国民族民间舞和芭蕾舞在内的中国舞蹈的三大舞蹈艺术之一。

随着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古典舞也开始接纳西方艺术文化的观念和思潮,并将西方芭蕾舞优雅与活泼的元素,现代舞不拘一格的创作意识与手法植入其中,进一步丰富其表现形式,拓展其创作空间,完善其教育体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将传承文化与发展创新相链接,从而创作出如:《扇舞丹青》 《水色天香》 《春江花月夜》 《精武》等一大批具有时代风貌和民族精神的中国古典舞作品,刘敏、沈培艺、黄豆豆、王亚彬等舞蹈表演艺术家脱颖而出。在世界多元文化共融的今天,让我们又一次去溯源、去思考、去感悟中国古典舞所蕴含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蕴含。凸显其较高的艺术性、审美性,使中国古典舞朝着健康、宽广的目标和方向发展。

中国古典舞表现形式的困境分析

一、中国古典舞的“领军者”方向不明确,谈到发展,首先要确定方向,如果方向不明确或是错误的,就等于是南辕北辙。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研究、教育、表演机构——北京舞蹈学院责无旁贷地承担着领军者的使命。由他们创建的《身韵》把中国传统舞蹈带入了另一个先河,这是一大创举,当时也涌现了一大批那个时代的经典剧目,如《金山战鼓》 《木兰归》 《黄河》 《梁祝》等,在教育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培育了一代代古典舞的后备力量。随着求新、求变的发展大潮向前推进,我们看到许多创作者尝试着在剧目中融入了一些现代舞元素及大量的现代舞编创手法,使正品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气息,动作流畅,极富张力,预示着古典舞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古典舞的不断发展必定会造成戏曲舞蹈元素的大量流失,古典舞还将是古典舞吗?这种用现代观念、现代手法来诠释古典舞的做法,使古典舞原貌尽失,近几届的舞蹈大赛的作品尤为突出。笔者认为这是值得所有从事古典舞专业人士所担忧的。作为“领军者”,无论是在文化典籍的保护方面,还是在具体措施的执行上,都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免将来我们要去向外国人学习中国的古典舞,由于古典舞的保护、挖掘、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和方向不明确,造成了古典舞发展中的困境。

二、强烈的外来文化对中国古典舞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与国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对外来事物的新鲜感及对外来事物的盲目认同,因而直接形成了本土文化的弱势地位。伴随西方文化的迅速入侵,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体现在舞蹈冲击方面就是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及审美意识。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各种外国舞蹈表演团体的商业演出充斥着国民的文化生活,对尚在发展中的中国古典舞艺术稳固自身的受众群体带来了新的困难,由于国外的一些成熟的、高水平的舞蹈团的到来,吸引了大批的舞蹈观众,让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很多孩子在接受艺术教育和熏陶时也会受此导向而偏颇。而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多元化,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者和表演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第二,舞蹈艺术是一种感官艺术,是能够在不经意间对人们的审美观念进行培养的,即对观众的审美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同时还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及精神风貌。由于部分中国观众对外来文化的高度认同,这就间接导致古典舞逐渐向西方舞蹈趋同,这种趋同性在本质上影响了中国古典舞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讲,在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下,中国古典舞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这种地位的丧失使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举步维艰,很难形成真正的具有艺术价值的舞蹈剧目。同时外来文化的逐渐趋同使古典舞渐渐失去了原貌,核心思想的不断丧失不仅没有吸引更多的眼光,相反因此而更加脱离人们的审美取向,而很难形成多元的中国古典舞。

三、本土舞蹈文化的缺失

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困境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本土舞蹈文化的缺失。这种本土舞蹈文化缺失主要表现在文化管理、文化设施建设、舞蹈教师及舞蹈爱好者结构等4个方面。

在舞蹈文化管理方面,社区舞蹈是一种全民参与的舞蹈活动形式,这种舞蹈的普及程度相对较广,在大、中、小城市都有社区舞蹈爱好者进行舞蹈剧目的表演,但是社区舞蹈文化的发展需要宣传部门及相关文体组织充分引导,如在节庆日向社区居民传递舞蹈文化活动的指导思想。但是大多数舞蹈文化宣传活动都过于原则化、形式化,因而社区舞蹈文化呈现出固定的形式,舞蹈的自主性不足,在舞蹈思想上、形式上都循规蹈矩,缺乏对舞蹈文化的创新。

在舞蹈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虽然在各大城市都非常重视社区文化的建设,但是由于文化建设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因而很难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相对落后的县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更加落后,在这些地区专门的休闲场所匮乏,能够吸纳参与舞蹈文化活动的人的规模有限,这直接限制了参与舞蹈活动的广泛开展。从社区舞蹈文化的发展来看,大部分社区更加重视景观文化的建设,对于文化设施的建设意识较弱,因而社区舞蹈文化发展极为滞后。

在舞蹈教师供给方面,国内各个社区的舞蹈指导者都是喜爱舞蹈文化的普通群众,相应的文化机构并没有委派专业的指导教师给予指导。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社区舞蹈的舞姿是极不规范的,表演艺术价值相对较低,即使花费大量的时间所编排的舞蹈都是属于传统模式,内容也缺乏新意,因而很难实现普及。

在舞蹈爱好者结构方面,在文化生活相对普及的今天,舞蹈作为一种优美的形式很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各大中城市社区都能看到舞蹈表演,但是这种表演以健身娱乐为主。缺乏真正的历史韵味与现实价值,因此大多数参与人员都是中老年人,尤其以女性为主,舞蹈在青少年之间受欢迎的程度较低,他们更倾向于将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及网页浏览上。

四、优秀舞蹈作品的缺乏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古典舞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其创作理念、创作实践的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中国古典舞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同样也遭受来自于时代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们立足于对传统古典舞的突破性研究,将传统古典舞模式颠覆,然而新的古典舞体系并没有按照既定的路线发展,这样就使中国古典舞发展进入选择迷茫期,这一阶段虽然也涌现出了如《扇舞丹青》《十面埋伏》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蹈反映出当代人对古典舞艺术的品位的追求。但是处于迷茫期的中国古典舞剧目逐渐匮乏,在过去的10年间我们能够看到的优秀的中国古典舞有2000年许瑾主演的《秋瑾》、李倩主演的《窦娥》等,2001年武巍峰主演的《风吟》,2003年孙颖主编的《谢公屐》,2004年孙颖编导的《寻根述祖谱华风》,2005年刘岩首演《水中月》等等,这些舞蹈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古典舞的普及程度极低,由于传统舞蹈与受众体(普通观众)之间的文化脱节,这些舞蹈作品往往游走于圈内人,而能够被广大观众记住的却屈指可数。这意味着中国古典舞在观众中的影响力较弱,很难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了古典舞表演者及研究者的从业热情,直接影响到作品创作的生产力,最终形成古典舞文化发展困境。

第一,各种外国舞蹈表演团体的商业演出充斥着国民的文化生活,对尚在发展中的中国古典舞艺术稳固自身的受众群体带来了新的困难,由于国外的一些成熟的、高水平的舞蹈团的到来,吸引了大批的舞蹈观众,让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很多孩子在接受艺术教育和熏陶时也会受此导向而偏颇。而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多元化,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者和表演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第二,舞蹈艺术是一种感官艺术,是能够在不经意间对人们的审美观念进行培养的,即对观众的审美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同时还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及精神风貌。由于部分中国观众对外来文化的高度认同,这就间接导致古典舞逐渐向西方舞蹈趋同,这种趋同性在本质上影响了中国古典舞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讲,在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下,中国古典舞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这种地位的丧失使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举步维艰,很难形成真正的具有艺术价值的舞蹈剧目。同时外来文化的逐渐趋同使古典舞渐渐失去了原貌,核心思想的不断丧失不仅没有吸引更多的眼光,相反因此而更加脱离人们的审美取向,而很难形成多元的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发展定位困境分析

一、适应广大的公众偏好

中国古典舞发展根本在于能够满足广大公众的偏好,使广大公众能够真正融入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对中国古典舞的继承与创新。但是中国古典舞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在时代审美观念转变与国外文化的剧烈冲击下,公众对中国古典舞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模糊,使公众难以接受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出现适应性不足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现代公众对舞蹈喜爱的程度逐渐增强,学习的兴趣相当浓厚。但是人们对于古典舞的认识存在误解,大多数人认为古典舞是单调乏味、缺乏创意的,因而很难引起人们的学习热情。仅从兴趣培养来看,人们对某类事物的兴趣来源于不断接触,并逐渐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逐渐转化为理解力的提升,即产生对该类事物的强烈探索欲。那么对中国古典舞来讲,在普及中应该不断进行身韵教学的创新,以全新的培养模式、灵动的表演艺术及深邃的艺术内涵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第二,“身韵”作为一种新的舞蹈形式,实现了中国古典舞内涵的丰富,促进中国古典舞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涵养的协调发展。这样使中国古典舞能够培养表演爱好者的形态之美与内在之美,实现舞蹈身心并重的培养目标,从而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提供动力。即使中国古典舞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其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然而在实践中的内涵魅力的发挥却难尽如人意,由于表演人才素质的缺陷,不能够发挥古典舞的内涵之美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第三,从古典舞的发展来看,身韵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为其形成的外在魅力与内在意蕴都能够深深打动观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由于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理论对于大多数非专业人员来讲,深入理解还是存在困难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典舞的全面普及。

二、以高雅的艺术形态存在

中国古典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教学与创作上都焕然一新。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古典舞逐渐迷失了自我。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古典舞应该在表演中体现古代的经典文化,但是古典舞不仅仅是历史的再现,舞蹈更重要的意义是情感的抒发,对于故事描述的完整性与生动性都存在不足,那么在短短十分钟的时间内如何充分利用舞姿来展现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呢?首先必须寻求舞蹈词汇的突破,这种突破以社会价值取向及历史文化经典的传承为基础,而不能够盲目的进行舞蹈词汇的篡改或变革,这样不仅不能够实现中国古典舞的完善,还可能将中国古典舞引入发展误区。从已经出现的中国古典舞舞剧来看,大多是传承了历史的经典,以表现历史优秀文化元素为目的,但是由于其深刻的内涵都是通过舞蹈来展现的,其所展现的文化是深邃的,而对于掌握历史文化知识不足的观众来讲,大多是很难理解其真正内涵的,也是很难理解其内在魅力的,中国古典舞一直以一种高雅的艺术形态存在,这是很难激发广大普通观众的学习热情的。如在《窦娥》舞剧中,如果观众不了解舞剧的来源、舞剧的背景以及舞剧剧情的发展,那么在实际的观看中也许就只是感觉到表演者的悲情,而很难理解其悲情的缘由,这样观众或许会认为这种舞剧影响了其心情。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古典舞的高雅决定了其发展的困境。

强化政府在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一、加大对中国古典舞精髓修复的资金投入力度

中国古典舞发展困境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资金匮乏,资金作为支撑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缺乏资金支持,那么就很难形成研究动力。据文化部赵雯同志的介绍,文化部将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旨在引入社会化、专业化的资助与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发布、申报受理、评审决策和签约实施的规范机制,将资金运作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从而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财政投入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优质文化产品。赵雯透露,经过与财政部协商,确定在“十二五”期间从中央彩票公益金中安排32.5亿元预算资金,主要用于国家艺术基金相关项目20亿元(2011年安排2亿元) 及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 设备购置专项资金12.5亿元(2011年安排2.5亿元)。从这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2011年用于整个艺术研究的资金仅仅2亿元,而文化传播投入也仅仅2.5亿元,这些微不足道的基金用于范围较广的艺术发展,如果进行分项计算,那么运用于古典舞研究的基金就极少了,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不能得到满足,那么还谈什么投入大量的智力劳动进行研究呢?对于古典舞的研究必须设立相应的基金,以专项基金支持古典舞的研究,至少应该对研究者的生活给予保障,以此吸引更多的舞蹈爱好者参与到古典舞的研究中来,并推动古典舞向前发展。

二、营造中国古典舞民族性文化的传播氛围

从文化的实质概念来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基本可以划分为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部分学者认为文明是科学技术及物质文明,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而文化包括伦理、礼俗、制度,是一种民族性的文化。文明是逐渐发展起来的,而文化则是经过各个时期文化人的共同努力而创造出来的,这种发明的知识是可以传递下去的,能够在保证其基本用途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传承。对于古典舞来讲也是这样,不管是身韵派还是汉唐派,或者是昆舞派,我们都能够看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特性,是我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能够将优秀的古典舞文化传递下去,营造良好的古典舞文化传播氛围是相当重要的。第一,建立良好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的波及性较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因而社区文化的建设对于古典舞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第二,重视中国古典舞民族性文化的建设,虽然在新时期古典舞遭遇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是我们必须不断地对本国古典舞文化进行传承,在古典舞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相关规定的方式实现对民族性文化的固有性传承,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己任,对于舞蹈工作者而言,必须将民族性文化作为古典舞发展的核心。第三,将中国古典舞进行申遗,以申遗的方式保留我国民族性文化在古典舞中的重要地位,以这种具有国际公信力的方式使古典舞从业者自觉将民族文化传承下来。

三、完善对中国古典舞研究成果的奖励机制

2004年,文化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及奖励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规定申请评奖的研究成果应符合学术规范、观点鲜明、论据翔实,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对文化建设具有推进作用。2007年山东省发布了《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办法(试行)》,该办法对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申请条件、讲评程序、等级标准及评奖原则进行了规定。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还缺乏具有实际意义的规定,即使现有的规定的原则性较强,不容易对相关作品进行准确的定位,那么就很难选出有些的文化艺术作品。首先,必须树立古典舞研究成果的奖励观念。由于研究是一个研究者应该做的思想的广泛存在,中国古典舞研究者们的艰辛付出大多是处于爱好,希望能够为古典舞舞蹈文化传承做出贡献而存在的,但是大多数文化工作者是缺乏相应的为文化传承做出贡献的思想的,因而在工作中会忽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相关文化保护政策制定时就忽略了传承的重要意义。其次,建立古典舞研究成果的奖励办法。从上一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还没有专门针对古典舞制定的奖励办法,不管是中央文化部还是地方文化厅的文化艺术奖励办法都是统一制定的,还没有针对某项文化艺术的奖励措施,那么各级政府应该针对单项文化制定相适应的奖励措施。最后,构建古典舞艺术联盟,由各个组织筹措奖励基金,对于中国古典舞研究做出贡献的研究者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

结 语

从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是一种艺术性很强,需要以高超的舞蹈技艺为保障,以对舞蹈文化的深入理解为引擎,进而才能够实现古典舞的完美演绎。然而中国古典舞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逐渐迷失了发展方向,如何在这样迷茫的经济春天实现突破性发展成为每一个古典舞研究者的企盼。那么如何突破现有的中国古典舞发展中受制约的因素呢?笔者主要从几个部分展开了讨论,笔者对中国古典舞在当代发展中的受制约的因素及形成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利用新兴传媒传播中国古典舞,发挥全民的舞蹈创新思想,加大对中国古典舞精髓修复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对中国古典舞研究成果的奖励机制,营造中国古典舞民族性文化的传播氛围,构建突破中国古典舞发展困境的可行性对策,为中国古典舞的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探索新路,旨在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尽一份力。但是本文的研究时间较短,同时由于古典舞的内涵极其丰富,因而在研究中难免存在疏漏,希望广大古典舞舞蹈工作者能够提出斧正意见。

课题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一般项目“中国古典舞在云南综合艺术院校的运用与实践”(2011y097)的阶段性成果。

[1]苏娅.中国古典舞学术研究的历史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4).

[2]流水.中国古典舞有无“真身”[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1).

[3]江东.舞蹈诗的困惑与前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4).

[4]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6(2).

[5]李正一.论中国古典舞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古典舞高峰论坛上的发言[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1).

[6]郑璐.中国古典舞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7(3).

[7]宁治.浅论中国古典舞的现代教学意识——身韵与剧目课程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3).

猜你喜欢

古典舞舞蹈艺术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纸的艺术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