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山区小河道洪水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2016-04-07万丽飞
万丽飞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水利勘测设计院,辽宁宽甸 118200)
宽甸山区小河道洪水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万丽飞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水利勘测设计院,辽宁宽甸 118200)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宽甸县小河道洪水灾害的分布情况、形成原因及成灾特点,阐述了河道治理的重要性。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总结河道洪水灾害几种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强调了河道管理执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宽甸小河道;洪水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1 基本情况
宽甸县位于辽宁省的东南部,鸭绿江中下游右岸,隶属于丹东市。全县总面积6193.7km2,辖22个乡镇,总人口43.5万人。该地区属山地丘陵区,境内地貌多变,地形复杂,山势险峻,丘陵和谷地相间,地势自北向南、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西北高、东南低。全境平均海拔400m,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1200mm,是辽宁省的暴雨中心。全县共有大小河流549条,其中10km以上河流46条,小河流503条,水系总长2798km,统属鸭绿江水系。
宽甸县特有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山洪灾害分布广泛、数量大、灾害发生频率高,属山洪灾害易发区。山洪灾害主要表现为由暴雨径流形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溪河洪水泛滥。据资料统计,自1960年至今,共发生15次洪涝灾害,平均频率为每4年一次,每次均造成不同程度破坏。其中2010年8月21日,宽甸县经历自1960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全县22个乡镇平均降雨量全部超过200mm,其中古楼子乡降雨量达665mm。“8.21”特大暴雨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37.9khm2,倒塌房屋1625间,受灾人口10.36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51亿元。山洪灾害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居民的安定生活。近年来随着防汛除险等措施的建设,宽甸县诸多小河道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但目前仍受不同程度泥石流、滑坡垮塌、低洼积水等山洪灾害威胁的险村险户涉及26个村(组)万余人。
2 小河道洪水灾害的成因
宽甸县境内河流属山溪性河流,多流经土石松散、坡岭陡峻的山区,每当发生区域性暴雨,则水源动力增大,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水量集中、破坏力大、危害严重等特点。灾害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降雨、地形地势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因此宽甸小河道洪水灾害的成因具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属性。
2.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宽甸小河道洪水灾害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包括降雨影响、地形条件、地质和土壤条件等。
a.降雨是形成小河道洪水灾害的直接影响条件。宽甸县受海洋和高山的影响,雨量充沛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雨量大而集中,降雨强度高,土壤极易饱和,当出现强降雨时,加速面蚀和沟蚀,极易造成重力侵蚀,引发沟沿崩坍、滑坡和泥石流等[1]。
b.地形条件是形成水土流失造成洪水灾害的重要因素。宽甸县属中山低山区,境内山势险峻,地形变化大,山高坡陡,全区70%以上面积山坡坡度大于25°,沟深谷窄,降雨汇流时间短,迅速产生地表径流冲刷表土,下切沟底,沟坡坍塌,短时间内汇入河流形成洪峰,洪水通常暴涨暴落,冲刷力强,危害极大。
c.地质和土壤条件与小河道洪水灾害关系密切。宽甸县山区成土母质均为风化严重、破碎的风化花岗岩、片麻岩,岗脊岩石裸露,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有利条件,汛期土壤饱和,极易产生重力侵蚀,发生坠石、山崩、滑坡、泥石流等,使坡面上大量的松散物质冲入河道,淤积河床,堵塞河道,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导致漫溢成灾。
2.2 人为因素
人类不正当的生产活动,不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和植被资源,是造成和加速宽甸县小河道洪水灾害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
a.侵占破坏河道,影响行洪。宽甸县22个乡镇有150多个村屯堡在河道附近,还有个别乡镇屯堡居民房屋和生活设施建在河滩处、沟口及陡坡下等危险地区。人们乱倒生产生活垃圾现象时有发生,河道采沙、采石、沙金经营者不按规划地点堆放弃料,随意堆放河道内,人为致使河道断面束窄,严重影响河道行洪能力,洪水宣泄不畅,客观上增加了抗击洪水的难度[2]。
b.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是造成山洪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宽甸县矿产资源丰富,硼海、红石、大西岔、振江、八河川、牛毛坞等几个乡镇有近百年的采矿历史。多年采矿活动严重破坏山体、植被,恶化自然环境,造成采空塌陷区达102.87km2,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等灾害;此外,近几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人们只注重抓林业经济,忽视了生态保护,原生态林改变成桃园、板栗园、蚕场等经济林区,并且在林区内喷洒农药等除草药物,园区内杂树、杂草不生,降低了水源涵养能力,逢降大雨,土壤饱和,陡坡山体便产生滑坡而形成泥石流。2010年“8.21”特大暴雨使长甸、古楼子、虎山3个乡镇遭受严重山洪灾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c.河道管理不善,堤防隐患多。全县河道治理缺乏统一规划,没有统一的治理标准,受资金影响,基本上是哪里有危险就治理哪;部分河道由于管理跟不上,河道内的河心林长成参天大树,挤占河道,缩小行洪断面,遇到洪水造成水位壅高,流速加大,冲毁堤防,甚至使河流改道;此外,堤防隐患多,大多数堤防只能经得起一般洪水的冲刷,部分乡镇屯堡堤防工程护坡石被不法分子拆得千疮百孔,加之河道采沙、采石管理不规范,筑路、开矿造成大量的弃土、石屑、尾矿随意冲入河道,淤塞河床,毁堤决口,从而加剧了洪水破坏的频率和规模。
3 防治措施
自2010年大洪水之后,宽甸县小河道洪水灾害的防治工作已经引起河道主管部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针对该地区河道遭受洪水的危害程度和当地实际情况,加强领导,坚持“治一条成一条”,克服“各自为战,你东我西,各争地利”的局面,齐抓共管,按小河道所在流域的自然特点和建设需要,全面评价,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统筹规划,把治山、治地、治水及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根除水患。
3.1 加强小流域治理,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依据“因害设防”建设思路,做到治理、监督、保护并重。实施“矿区禁煤复垦”“修山补山”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对城镇周边、公路两侧、景区沿线范围内的废弃矿山、裸露山体等实施生态治理和修复。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按规划的小流域由上而下,从坡到沟,由沟到河,因害设防,层层拦截,有效地遏制水害,保住源头林地,减缓坡面径流,沟壑布设坝系拦蓄水土,确保河道畅排。
a.封山育林,把水患堵在源头是防洪救灾的关键。山地岗脊坡陡,土层薄,应实行封山育林。天然林根系发达,生命力强,具有乔、灌、草三层结构,可有效截持雨水,涵养水源,保护好这部分天然林是根治水害的根本。对岗脊坡地立地条件差的疏林、裸地营造耐旱、抗瘠薄的水土保持林,恢复植被。山腹地、近山、低山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实行封造结合,对材质较差的林地、荒坡,实行择伐改造,营造用材林和薪炭林。
b.搞好荒坡治理是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患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对25°以上的坡地,实行造林种草封育治理。对于柞蚕放养,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彻底改变“掠夺式”的经营方式,注重养场,延长更新年限;对桃园、板栗园要采取修建截水壕、鱼鳞坑、梯台田等工程措施,同时采取生物措施(植物穿带造林、植物护埂),减少坡面径流,山脚坡地修梯田,变三跑田为高产田。
c.固沟造林,拦蓄水土。山区沟壑侵蚀是造成小河道淤积、河床不稳、洪水泛滥的根源,应采取工程措施修筑谷坊,谷坊间营造根系发达的速生固沟林,以防止沟头延伸,控制沟底下切,减少沟壑侵蚀[3],条件允许可建塘坝,发展养殖、种植业。
3.2 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针对宽甸县河道洪水灾害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宽甸县河道洪水灾害防治措施除了加强小流域治理外,还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全县有大小河流500多条,要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根据河段比降、两岸河滩材料及土质,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确定采用何种治理措施。
a.工程措施。首先对需要治理的河段确定设计防洪标准,根据实际情况,一般乡镇按10年一遇洪水设计,重要的集镇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其次确定采用何种工程措施,该地区常用的防洪工程措施有干砌石护坡、铁丝笼护脚、铁丝笼丁坝、浆砌石挡墙、混凝土挡墙、混凝土护坡及模袋混凝土护坡等型式。近年来生态防洪工程的兴起还包括格宾网石笼堤防型式,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宽甸县自2010年大洪水之后修建的堤防,大部分都采用了格宾网石笼护岸型式,应用效果很好。具体采用何种工程措施,与工程所在地现有材料有关,体现就地取材的特点。
b.生物措施。主要是在河道两岸推行栽种枫杨、水曲柳树、紫穗槐等植物固滩护堤的做法,形成绿堤屏障,束水固沙,增加河道行洪能力,可有效保护两岸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与工程措施相比较,生物措施不但经济,而且耐久,还能为当地群众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c.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多以疏导为主,搞好清淤清障,疏浚河道,扩大行洪断面,对冲刷严重的弯道根据条件裁弯取直,防止人为增大比降,加大冲刷能力,对于比降较陡的河道,采取工程措施,人为降低比降,减缓冲刷堤岸。同时应积极采取生物措施,针对不同树种的生长条件,确定防洪堤不同位置的栽种品种。杨树、柳树、枫杨喜水耐涝,且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固土抗冲刷特点,一般用于堤脚栽植;刺槐、紫穗槐、沙棘具有耐瘠薄的特点,适应于生长在含水量少的沙堤上,多种植在堤防迎水坡和背水坡上,有效防御人为及牲畜破坏,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失,达到防护和固堤双重功效。对于大部分小河道,尽量保持其原有的自然形态和走势,对于一些险要的河段按防洪标准,坚持工程防护和生物防护相结合,如石笼坝与生物防护相结合,做到防洪安全与生态兼顾,在建设中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建设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防洪工程[4]。
d.实施工程鉴定修复。定期对已建成的塘坝、堤防等水利工程进行全面细致普查工作。此外,进行工程安全鉴定,对存在安全隐患工程实施除险加固,充分完善工程的防洪及经济效益。
3.3 强化管理,防治结合
加强河道工程管理与执法是根治宽甸县小河道水害的必要手段。工程要建一段、成一段、管好一段,落实好承包责任制,包管、包护、包养、包建、防止边建设边破坏;要加大宣传《防洪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依法执法、严格执法,敢抓敢管;各级水利部门要组织工作人员经常性地对河滩进行巡查,对在河滩放牧、割柴、点火、随意挖沙、乱倒垃圾污物、破坏树木者进行严肃处理,减少人为破坏,有效遏制水害。
4 结 语
宽甸县小河道洪水灾害的防治,涉及到整个山区的建设与发展,工程量大、投资多、见效慢,但利益长远。应本着“防治并重,治管结合,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防害兴利”的方针,以林为基础,以治山为本,以小流域为单元,从上到下,由坡到沟,由沟到河,分期分批治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防止到处开花不结果的重复工程,积极鼓励个人投资投劳,增强全民参与意识,达到调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目的,为山区致富、根除水害开辟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礼先,于志民.山洪及泥石流灾害预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 孙丹丹.北京市门头沟区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4(1):81-83.
[3] 唐邦兴,李宪文,吴积善,等.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及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4] 陈增民.宽甸县的河道治理[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2 (5):14-16.
Causes of small river flood disaster in Kuandian mountain area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WAN Lifei
(Liaoning Kuandian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Kuandian 18200,China)
Abstract:In the paper,the importance of river governance is described through analyzing distribution condition,formation causes and disaster features of small river flood disasters in Kuandian County.The feasi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sever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measures in river channel flood disasters a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evention first and prevention-control combination.The importance of river channelmanagement law enforcement is emphasized.
Key words:Kuandian small river channel;flood disaster;formation causes;prevention and controlmeasures
DOI:10.16616/j.cnki.11-4446/TV.2016.04.013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4774(2016)04-0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