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2016-04-07张广海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山东青岛266100
张广海,宋 杨(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山东青岛266100)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张广海,宋杨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型城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必然趋势,城市休闲空间的设计是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对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有重要影响。文章以青岛市为例,论述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建立青岛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现状指标,构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与生态文明基础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模型,针对现状提出了一系列为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居民休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生态文明;耦合模型;青岛市
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谈上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生态文明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并指出2020年我国将建成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1]。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实现经济、政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型城市必然要以建设生态文明型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为基础。郭先登根据世界发展潮流,总结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关键以及方针和机制,打造了全域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新理念[2]。李建中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内涵出发,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是符合低碳经济的时代要求[3]。休闲作为城市居民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联系,魏小安、李莹等对比了“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两个不同的概念,通过研究影响城市休闲的因素,休闲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城市休闲体系建设,提出建设休闲城市的工作要点[4]。Wendy Y·Chen等通过对城市绿色空间的利用程度估计城市的休闲价值,资金投资水平和公共资金的使用,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提出城市的空间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5]。蔡展基于生态文明的角度,倡导生态文明的休闲观念和产品消费观念,对休闲目的地的建设进行了策略分析[6]。徐雷,刘新等针对杭州的城市空间环境提出了“休闲之都”的理念,并以此理念建设杭州的休闲空间和城市资源优化[7]。何毅,党兴华等将开发城市空间与建设休闲城市联系在一起,并结合了以旅游业为先导的休闲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了城市的休闲空间开发模式[8]。Ljiljana Vasilevska等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环境适宜度、安全性、可达性、适宜居民相互交流的程度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提出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划的背景下,不科学的城市建设会导致城市公共空间质量的整体下降,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反作用[9]。基于生态文明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要以生态休闲的思想为基础,彭立春,吴克明根据生态休闲实践者林语堂的生态休闲哲学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生态休闲的方式、特征等方面提出了生态休闲文明建设[10]。这些研究多侧重于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或是休闲活动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而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对于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早在公元前八世纪城市出现之后,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也随之出现[11]。城市居民在城市休闲空间之内从事休闲活动,从西方古代宗庙广场集会到中国现代城市公园游憩,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已经成为人们从事休闲活动的承载环境。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为居民户外的休息、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集会旅游等提供场所,并且带动了城市组织文化的良性秩序,甚至可以使整个城市良性发展。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既有自然环境又有人造环境,其中的绿地和公园不单是居民与亲戚和朋友集会的场所,更是城市绿化、“城市之肺”的一部分,有效地改善和维护了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城市在一些敏感地带设置的休闲空间,有效阻止了部分不良企业在此进行污染强度大、具有破坏性的开发,保护了城市内部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遵循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12]。生态文明不仅要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更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问题,从“以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两个基础点出发[13],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休闲环境。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将对整个城市的建设起到影响和带动作用。
丰富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能够极大地促进休闲活动的发展。休闲产业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需要特定的消费活动来实现,这就使得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居民的休闲活动交互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能力,同时影响着外来游客在此进行休闲消费的意愿和休闲的档次和方式。消费者在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启用绿色的消费模式,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减少资源的浪费,在满足自身消费需求和利益的同时,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对城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切入点[14]。图1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影响的模型。
图1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影响模型
二、青岛市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现状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的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也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大型的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不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空间,也提升了整个城市环境的质量。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15]。以青岛市为例,青岛市属于我国东部重要的滨海旅游城市,同时也是全国重点风貌保护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6],并于2013年12月被评为中国10大最具特色的休闲城市之一。青岛市生态环境优良,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休闲产业作为重要产业对青岛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青岛市的公共休闲空间建设仍存在问题。
(一)城市绿地与城市建设资源
青岛市公共休闲空间的数量多,生态绿化环境较好,但发展缓慢,利用率不足。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占地比例最大的应为公园和绿地,但是大部分城市对于绿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绿化面积少。如南宁市一直以打造“中国绿城”为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型城市,南宁市绿化覆盖率较高。而青岛市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秉承“优美环境,宜人之居”的理念,强调生态旅游,通过对2004年至2012年近十年南宁市与青岛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对比(见图2)发现,青岛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明显高于南宁市。绿地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市的人均城市休闲空间面积高于南宁市,青岛市正朝着生态文明型的城市迈进。
(二)居民对公共休闲空间的需求
青岛市在城市的设计中没有把居民对公共休闲空间的需求放在重要的位置,具体表现在:一部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设计整体尺度失调,并存在追求形式构图、不具有相当实用性的特点。存在于城市绿地公园和小区休闲环境中的设施多以观赏为目的,公民的参与性较小。城市建成区的公园和绿地中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缺少了吸引人们进入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设施支持。有一部分空间被用来做其他的用途,或被私人占有,失去了市民的共有性。城市对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忽视了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经济利益的结合,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在建设之初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把公共的休闲空间作为城市建筑的附属品,没有体现休闲空间应该具有的价值。青岛市中山路曾经是青岛的商业中心之一,对中山路功能定位不准确等原因使得其地位大不如前,作为城市中的商业街并没有为城市居民提供足够的开放空间供人们进行休闲娱乐等活动,并且周边绿化随意,没有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休闲空间环境[17]。
图2 2004—2012年青岛市与南宁市人均城市休闲空间与绿化程度比较
图3 2004—2012年青岛市城市建设用地情况
(三)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生态保护
青岛市在对城市中散布在各类建筑中的绿地和天然廊道空间缺乏保护措施。城市中的绿地是城市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能够反映市民生活质量,对城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大面积的绿地多处于城市广场之中,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类型之一,经常作为聚会社交的场所。青岛市有四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广场,即五四广场、汇泉广场、城阳广场和李村广场,这四个广场均有一定的历史。青岛市广场草地质量水平普遍较高,满足了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需要,同时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但对草场的管理和保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如青岛最大的广场汇泉广场,占地13.43公顷,草场为早熟禾、高羊茅和多年生黑麦草混合播种,播种的不均匀导致草场之间有明显的色差,影响了其观赏效果。其中由于对北广场草地的养护工作不到位,一部分草坪有退化的现象,并且杂草严重,出现大块裸土,草坪的质量日益下降。青岛市的主要街道之间注重对草坪的应用,对重点区域进行了绿化建设,但是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等原因,草坪的生长情况欠佳,没有发挥出建筑物之间绿化带应有的作用[1][18]。
三、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基础建设耦合度模型
(一)模型建立
为了描述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基础建设相互影响的程度,建立耦合度数学模型,耦合关系越协调说明其耦合水平越高[19],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的关系定义为一个数学模型,即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生态文明基础建设耦合协调度,以反映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与生态文明基础建设两个系统变化发展速度和方向的同步性。构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假设与生态文明基础建设两个系统耦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参考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生态文明的概念,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扩充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内涵和特征;从生态经济、生态集聚、生态设施、生态涵养、生态文化五个方面将生态文明基础建设的指标予以分解和细化,建立成共有2个系统、8个1级指标、34个2级指标的体系(见表1)。其中参考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2013年山东省统计年鉴、2004—2013年青岛市统计年鉴、青岛市旅游政务网和其他相关资料。
根据GB/T 18341—200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的要求,平面点位中误差≤±5cm,高程中误差≤±6cm,符合规范要求,由此可说明利用CORS技术在矿区进行控制测量是完全可行的。
(二)模型分析
评价指标因具有不同的量纲,所以数据的差异度较大。设变量Xi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生态文明系统序参量,即为标准化后的值;Xi为指标中的实际值;i为指标的年份数;Xmin为指标中的极小值;Xmax为指标中的极大值。以此对指标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无纲量化处理,以达到指标之间的可对比性。评价指标无纲量化公式为:
(1)式中,Xi是变量xi对系统贡献率的大小。按照(1)式构造的系数显示出Xi表示了各个指标达到目标的满意程度,当Xi趋近于1时为最满意,当Xi趋近于0时为最不满意,所以0≤Xi≤1。由于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城市生态文明处于两个不同却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对于这两个子系统内部的各个参量有序程度的贡献可以通过集成的方法来实现,一般可采用线性加权法和几何平均法:
(2)式中ui为子系统对总系统的有序度共享,λij为利用熵值法所确定的权重,熵值法利用了指标信息的效用价值确定权重,从而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评价结果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信度[20]。
为便于分析,根据容量耦合的概念推广得出的多个要素(或系统)相互作用耦合度模型:
直接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生态文明耦合度函数表示为: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协调的指数,它反映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生态文明的整体协同效应。a、b分别为S与E两个子系统的权重,经计算a=0.317;b=0.683。
由公式可得知,耦合度值C∊ [0,1]。当C=1是,耦合度最大,系统内部要素之间或系统之间达到良性的共振耦合,系统将趋向新的有序结构;当C=0时,耦合度最小,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处于不相关的状态,系统将向无序发展[21]。当0<C≤0.3时,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处于较低水平的耦合阶段,此时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水平较低,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水平高,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对城市的生态文明的建设影响程度不大;当0.3<C≤0.5时,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水平与生态文明程度处于颉颃期,这个阶段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水平有显著提升,快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对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日益明显;当0.5<C≤0.8时,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水平与生态文明的建设质量进入磨合阶段,此阶段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程度由于受到城市生态文明质量下降的制约,将一部分的发展资金用于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始良性耦合;当0.8<C<1.0时,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水平不仅在量的方面有很大发展,其质的方面也有显著的提高,休闲城市和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特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步入高水平的耦合阶段。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突变和政策等因素影响,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可能退化到以前的耦合阶段[22]。
表1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耦合系统指标体系
(三)结果与评价
由表2可知,2003—2012年耦合度处于0.8~1.0之间,处于良好耦合的阶段。为了更清楚地反映青岛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动态的耦合演变过程,绘制出耦合度曲线(图4)。由此可以看出,2003—2012年青岛市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的基础建设耦合系统演化经历了一个“M”型的周期,在2006年与2010年出现了较大波动,整体处于有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青岛市城市生态文明的发展受到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的瓶颈约束,公共空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以及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升的缓慢特征都不利于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从图5可以看出2003—2012年青岛市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的基础建设呈明显的阶段性演化特征,可以分为2003—2004年,2004—2007年,2007—2012年三个阶段,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状态并趋向于良好的耦合发展轨迹。2003年耦合协调度最低,处于0.00~0.39之间属于严重失调衰退类,这一阶段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的基础建设都相对滞后,影响城市整体的发展;到2004年至2007年耦合协调度显著提升,处于0.50~0.59之间属勉强协调发展类,这一阶段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的基础建设稳步发展,2004—2005年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优于城市生态文明的基础建设,2005—2007年城市生态文明的基础建设优于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到2007年至2012年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处于0.60~0.69之间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这一阶段由于2012年建设生态文明型城市的提出,大力发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使得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落后于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
表2 2003—2012年青岛市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发展类型
四、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
(一)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规划的设计与模式的多样性
图4 耦合度曲线
图5 耦合协调度曲线
城市居民对休闲生活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以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为物质依托,城市设计者在对城市设计的初始,就应该认识到公共休闲空间对居民的吸引力等作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为城市居民互相之间的思想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场所,同时为城市居民丰富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和娱乐空间。因此,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以市民休闲的娱乐的方式为基础,建设多元化的公共休闲空间。据资料显示,城镇居民的休闲活动多种多样,主要有文化娱乐、逛街购物、一般健身、参观访问、近郊旅游、公共节庆和时尚型运动等[23]。在公共休闲空间的设计上应把市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重视建筑物和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尽量保证空间的连续性,营造环境舒适的公共活动场所,为居民的社会交往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城市建设应具有合理的休闲空间布局。在市内建设休息空间,如特色街区、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等配套设施完善,空间内设施与服务人性化,服务具有便利性、舒适性等。例如在一些公共休闲环境里面,设计一部分雕塑和装饰相结合的人体工程学设计,为孩子提供玩耍的设施和人们休憩的椅子等。
(二)遵循绿色家园主题,建设大面积的绿色开放的空间系统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设计应该以环境保护为宗旨,将公共休闲空间与城市整个大环境融合在一起,不单要建设大面积的绿色的开放的公共空间,还应在城市节点、道路中多设置休闲的座椅和绿化装饰的小品等,努力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空间环境,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空气清新,富有自然美感的休闲场所。青岛市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城市中绿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青岛市的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缺乏整体开发力度,因此,要做好旅游规划工作,挖掘青岛市的旅游潜力,大力开发生态公园。
与此同时,青岛市需要完善相关保护城市绿地系统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护绿,通过法律手段,做到绿化和保护相结合。青岛市在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青岛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进行完善和修订,落实《青岛市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并为提高绿地植物保护标准而出台了《青岛市绿化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为指导和保护城市建设出台了《青岛市城市绿线管理实施细则》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与监督力度,经过不断努力使青岛市的城市绿色环境保护体系逐步完善。
(三)以环境优美为目标,增加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吸引力
据资料显示,城市居民在休闲时间的活动主要有阅读报刊、看电视、浏览网络、打牌等,这些活动是在家或私人的空间进行的,因此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设计对于居民来说要更有吸引力,这样才能将人们从室内活动圈扩大到室外。由于人都是有亲水性的,人们在有水的环境中更容易放松身心,所以青岛应将公共休闲空间中的水景区作为吸引居民活动的重点,建设水域周围的散步走廊等。青岛市作为东部沿海重要的滨海城市,海岸线长达730.64公里。青岛应利用好水域休闲资源,让人们在与水体紧密接触的同时,感受到在私人的密闭空间里所没有的惬意。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对于居民的吸引力还在于具有特色的建筑小品。我国很多城市的建设是非常具有休闲性的,有着丰富的休闲文化,但是对仍然缺少对城市本身的地域特色的挖掘。城市建筑小品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休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小品有着丰富多样的类型,不单使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类型多样化,更使得整个城市更具魅力。对城市环境中建筑小品的设计,应突出地方特色,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使置身于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的人们感受到处于一个有归属感,适合自己的场所之内。随着在空间中的不断交流,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逐渐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最终达到居民、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和整个大环境的融合。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地,也吸引了外来的游客。外来游客对一个城市内部的公共休闲空间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此要加强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宣传,例如以城市标志物为核心的广场,知名度较高的景区景点,以休闲购物为核心的商业街区等,同时注意面对游客开展休闲娱乐活动。城市居民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则主要是为了缓解工作疲劳、巩固家庭关系、联系亲友之间的感情等,具有时间短、频度大的特点。因此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项目设计要具有舒适性,最好带有一定的主题和独特性。城市居民在周末和假期会到城市周边进行乡村休闲等活动,从而放松身心。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也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大城市城郊旅游度假带的形成,使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有个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
(四)以人际和谐为基础,合理建设建筑物内的公共休闲空间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大,人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工作,工作之余的休闲时间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已经不是非常充裕的了,出现了“工作中的休闲,休闲中的工作”,人们对建筑物内的休闲空间需求量不断增加,商务公共休闲空间给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休闲的机会[24]。在建筑物的顶层区域建造空中花园、户外娱乐设施,在建筑物内建造公共休息室、影视放映厅、桌球室等公共休闲空间,在空余的地方放置休闲设施,如绿色摇椅、茶座等,供市民在工作之余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使人们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中享受休闲,充分缓解工作压力。这种由内到外的宽松环境,可以放松人们处于工作状态中的紧张的身心,使大脑得以休息,这也为中国商业提供了一个生态的、绿色的、活跃的、有生命力的无限延展的全新休闲空间。
参考文献:
[1]荣开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J].汉江论坛,2011(2):29-35.
[2]郭先登.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问题[J].山东经济,2008 (5):32-45.
[3]李建中.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系统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11(1):39-45.
[4]魏小安,李莹.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J].旅游学刊,2007 (10):71-76.
[5] Wendy Y.Chen,Jim C Y. Cost -benefit analysis of the leisure value of urban greening in the new Chinese city of Zhuhai[J].Cities,2008(29):298-309.
[6]蔡展.基于生态文明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10):9-11.
[7]徐雷,刘新,李包相.“休闲之都”理念引领下的杭州城市空间环境研究[J].华中建筑,2006(24):64-67.
[8]何毅:党兴华.休闲城市空间开发模式构建研究[J].城市问题,2007(5):23-27.
[9] Vasilevska L,Vranic P,Marinkovic A.The effects of changes to the post-socialist urban planning framework in public open spaces in multi-story housing areas:A view from Nis:Serbia[J]. Cities,2014(36):83-92.
[10]彭立春,吴克明.论林语堂的生态休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43-146.
[11]牛凤瑞.城市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2]陈旖.基于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9(11):60-63.
[13]童庆炳.生态文明与思想解放[J].江西社会科学,2008 (4):7-11.
[14]张巍,郭中强.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J].商业时代,2010(25):144-145.
[15]张庭伟,于洋.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管理[J].城市规划学刊,2010(5):1-14.
[16]桑国栋.高层建筑用地中公共空间调查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1.
[17]刘婕.对青岛市中山路地区保护与改造的几点思考[J].华中建筑,2004(22):98-102.
[18]孙学武,周春玲,朱向涛,黄瑞强.青岛市广场草坪和道路草坪应用状况调查[J].草原与草坪,2007(3):69-71. [19]刘新平,孟梅.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耦合关系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0(5):1002-1008.
[20]张书红,魏峰群.基于耦合度模型下旅游经济与交通优化互动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2 (4):163-166.
[21]张广海,王新越,刘真真.中国沿海区域旅游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及预测[J].生态环境学报,2013(5):792-800.
[22]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05-112.
[23]周慧玲,王爱娥.城镇居民休闲行为特征研究:以湖南永州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121-126.
[24]肖剑.城市休闲空间小议[J].山西建筑,2004(13):18-19.
(编辑:林钢)
A Study of Urban Public Recreative Space in Term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s Exemplified by Qingdao City
ZHANGGuang-hai,SONGYang
(Management Colleg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As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es wit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not only the main form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design of leisure space constitutes the main content of both tourism and urban planning that greatly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is an inquiry into the major problems in the urban recreative space in Qingdao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defining an index for the basi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stablishing an evaluation index and a coupling model for urban public recreative space desig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ccordingly,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be taken to realize the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idents’leisure time recreation.
Key words:urban public leisure space;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upling model;Qingdao City.
作者简介:张广海(1963—),男,山东临沂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区域经济;宋杨(1990—),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GL05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重大培育项目(2012JDPY02)
收稿日期:2015-10-15
中图分类号:F 5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4806(2016)01-0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