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微创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治疗膝关节骨创伤的疗效分析
2016-04-07李响
李 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关节镜微创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治疗膝关节骨创伤的疗效分析
李 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目的分析膝关节骨创伤关节镜微创技术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创伤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在分析所有患者临床指征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予以关节镜微创技术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治疗,并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治疗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骨创伤关节镜微创技术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十分显著,不仅可以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同时还能最大限度提升患者整体生活品质,值得推广。
膝关节骨创伤;关节镜微创技术;辅助;复位内固定;疗效
笔者把膝关节骨创伤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调查对象,而后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进行均分两组,最后将常规手术治疗方法和视关节镜微创技术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治疗疗效进行比对,现将研究结果和过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创伤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所有患者男38例,女28例,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38±1.56)岁。其中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6例,股骨髁骨折患者22例,髌骨骨折患者17例。同时骨折位置在左侧患者40例,骨折位置在右侧患者2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的治疗方法为常规手术,实验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为膝关节骨创伤关节镜微创技术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治疗,首先固定患者的患患肢,利用支架和石膏进行,固定时间为8天。而后予以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开始实施手术操作,也可选择在水柱压力作用之下进行操作,水柱刻度控制在100 cm左右。待上述操作完成后选取患者提前外侧做一手术切口,同时置入显微镜鞘,切口利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到流出的液体为清亮状。随后在患者体前内侧做一手术切口,并置入显微镜,在此期间,需确保无菌操作,待视野的清晰度较高时,即可有效清除患肢中的小游离体,并予以半月板常规复位处理。对于Ⅰ型骨折、Ⅱ型骨折以及Ⅲ型骨折病例,处理环节应结合其实际情况与耐受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若患者为股骨髁骨折,需将克氏针插入骨折块上处,这样一来可以起到撬拔复位的目的,待复位操作满意后,予以固定操作,利用拉力螺钉进行。
1.3 疗效判定标准[2]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膝关节功能全部恢复,且未见明显疼痛感,对正常生活和工作无任何影响,评价治疗疗效为显效;患者膝关节功能有明显好转,出现轻微疼痛感,对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不大,评价治疗疗效为有效,患者经治疗后为达到显效和有效的治疗标准,评价治疗疗效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予以关节镜微创技术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方法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82.9%,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n(%)]
3 讨 论
关节镜微创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且该手术属于微创性手术,不会对患者自身造成较大的损伤,与此同时,该手术方法具有清晰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彻底检查患者的关节损伤情况和结构,从而防止出现漏诊。加之关节镜微创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速度,对于减轻其术后疼痛感起着积极意义,因此受到了骨科临床的重点关注与青睐[2]。
在手术实践过程当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术野、选取理想切口和提升复位疗效,可以考虑给予患者c臂x线机辅助治疗,以此方式提升患者牵引方法、体位的灵活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增添关节镜的手术切口。基于Ⅰ型骨折、Ⅱ型骨折以及Ⅲ型骨折病例而言,手术环节需取其侧卧位90°,将其患肢放置于上侧,将其摆放为4字形,有助于提升手术实施空间的质量[3]。
由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可知,镜微创技术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治疗膝关节骨创伤关节表现出较高临床意义及实践性、有效性,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帮助其迅速恢复正常生活状态,因此还具有较高可行性,值得普及与推广。
[1] 潘 恒.关节镜辅助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8):185-188.
[2] 白永哲.关节镜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13(13):158.
本文编辑:王 琦
R687
B
ISSN.2095-6681.2016.27.1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