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价值评价

2016-04-07

关键词:稳定型氯吡格雷

李 迎

(滨州市滨城区区直机关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0)

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价值评价

李 迎

(滨州市滨城区区直机关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内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与40例与试验组43例,即常规组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安慰剂,试验组加用氯吡格雷片,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常规组,且该组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3.1%、88.3%,显著高于常规组60.0%、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经氯吡格雷治疗,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氯吡格雷;心绞痛;不稳定型

心绞痛患者主要因心脏冠脉供血缺损而导致心肌短暂性缺血以及血氧而造成的临床综合征疾病。而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处于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间的病状,其涉及到全部的心绞痛类型疾病(除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其主要因冠状动脉变窄,出现痉挛而致使心血流量降低而致。据临床统计[1],约有10%的心绞痛患者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本院搜集相关资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收获颇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与40例与试验组43例,其中常规组男女占比34:19,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1.3±8.3)岁;病程3周~13年;试验组男女比例29:11,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3.6±8.1)岁;病程4周~13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2]:①与经中华医学会心血管颁布的《不稳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的诊断标准相吻合;②经临床危险分级可归入低、中危类型;③胸痛连续时间低于30 min,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均超过2次;④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超过常值的2倍;⑤患者均享有知情权,且配合度较高。

剔除标准:①收缩压水平超过180 mmHg或者舒张压水平超过110 mmHg;②心功能指标处于3~4级,或患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者;③急性心肌梗死病程未满3个月者;④确诊患有出血倾向者;⑤药物过敏史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组

取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治疗(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401117),给药量4100 IU,经皮下注射给药,于给药2次/d,共计治疗1周;同时给药阿司匹林(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研制,国药准字H20050059)医治,给药100 mg/d,口服1次/d,服用8周;另取安慰剂(即淀粉片),1次/d,1片/次,持续治疗8周。

1.2.2 观察组

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片(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制造,国药准字为H20056410),1次/d,给药75 mg/次,疗程共计8周。

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取硝酸脂类药、钙离子拮抗剂药、降压药以及调脂类药。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以及持续发作时间、心绞痛症状疗效评估、心电图疗效评定等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根据《心血管系统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关于心绞痛症状的评断标准:①相同的劳动强度不会造成心绞痛或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且硝酸用量缩减超过80%评定显效;②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量缩减范围在50%~80%评定有效;③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量缩减少于50%评定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心电图疗效评定:①心电图恢复到正常值或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征心电图由阳性变为阴性评定显效;②ST段降低,经用药后恢复超过到0.05 mv,接近正常水平则评定有效;③经由心电图或活动平板试验心电图与用药前无差异评定无效;其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发作频率和发作时间对比

经治疗后,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水平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对比结果()

表1 两组患者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对比结果()

注:与常规组对比,*P<0.05

分组(n) 治疗时间 发作频率(次/周) 持续时间(min/次)试验组(n=43) 治疗前 5.8±1.5 6.7±2.4治疗后 1.4±1.3* 2.3±1.5*常规组(n=40) 治疗前 5.7±1.3 2.4±3.2治疗后 2.8±1.4 3.7±2.3

2.2 心绞痛症状疗效对比

43例试验组显效者、有效者、无效者分别为21例19例、3例,总有效率93.1%;40例常规组上述标准分别为13例、11例、16例,总有效率为60.0%;前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心电图疗效对比

经分析,试验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8例、20例、5例,总有效率为88.3%;常规组分别为8例、14例、18例,总有效率为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指发生进展性恶化心绞痛表现的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表现。多数患者在低活动量发生心绞痛。心绞痛性质的不稳定性在不断发展,长久以往可能会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者转变为稳定型心绞痛。究其病理基础在于在于以下几点[4]:其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者常伴有严重的阻塞性缺血性心脏病,待出现粥样斑块损裂以及出血时,可诱发冠状动脉变窄;其二,血小板集聚现象;冠状动脉变窄以及血管内膜破裂,可造成血流速度改善和血小板聚集,可造成管收缩性物质,诱发冠状动脉收缩;进而使冠状动脉阻力提升,供血降低,使血小板聚集产生。其三,血栓出现;随着血小板聚集以及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碎片等增多,可促进冠状动脉腔内血栓现象,造成远端血液供应缺陷。

本组研究,根据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基础给药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及氯吡格雷等药治疗;试验组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常规组,且该组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3.1%、88.3%,显著高于常规组60.0%、55.0%;由此证实该治疗方案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发作时间,改善临床疗效。在血栓形成的早期,红细胞以及血小板聚集时,属于具有可逆性的动态过程,待聚集速率超过溶解速度时,血栓量将会增加。故本次研究中给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该药属于药物前体,可经过氧化作用而形成2-氧基-氯吡格雷;后经水解合成活性代谢产物,而氧化作用经由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2B6以及3A4予以调节。同时该药属于新型噻吩吡啶衍生物,其药理是可自由选择性阻滞二磷酸腺苷(ADP)和血小板膜受体的合成,掩盖耦联的糖蛋白受体形成的纤维蛋白原结合点,干扰纤维蛋白原核糖蛋白原的结合,并分泌出ADP形成的血小板活化扩增,继而不可逆地阻滞血小板聚集。此外该药能改观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缺血的状况,缓解临床症状,最终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病死率。

综上所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氯吡格雷治疗,可提高心电图疗效和心绞痛症状,故在可临上加以推广。

[1] 赵小东,刘新梅.氯吡格雷联合地尔硫卓、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与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0(86):87-88.

[2] 雷 柯.氯吡格雷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2(05):152-153.

[3] 谭毅武,梁杏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应用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3,20(05):734-735.

[4] 岳 文.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7(34):4796-4797.

本文编辑:刘帅帅

R541.4

B

ISSN.2095-6681.2016.27.047.02

猜你喜欢

稳定型氯吡格雷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衰弱评估与预后分析
氯吡格雷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袁氏镇心痛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