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
2016-04-07周娟
周娟
摘 要: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但会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致使商业银行遭受巨大的资金、财产和信誉损失。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成因可分为系统外部成因和系统内部成因两类:外部成因包括市场因素、银行管理模式因素和银行会计制度因素;内部成因包括银行会计操作程序和内部监督存在缺陷、会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银行会计内控制度不健全。可通过完善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制度落实;加强内部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风险意识;健全商业银行会计的监督体系,明确风险责任;加强会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等措施控制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成因;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129-03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及支持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不断推进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积极推行战略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充分突出其创新、灵活、高效的经营管理优势,在职能和服务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12年,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23.5万亿元,增长28%,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2.35万亿元,增长了23.7%。商业银行迅速发展的同时,银行会计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商业银行会计既涉及财务信息又参与经营管理,与商业银行的资金、财产安全直接相关,随着会计电算化彻底替代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以及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不断加深。近年来,会计风险致使商业银行蒙受巨大损失的案件多发,例如2010年刘某利用银行和存款企业的管理漏洞,伪造金融票证向银行办理存单质押贷款,造成齐鲁银行资金损失10亿以上;2011年烟台银行胜利路支行行长刘某利用职务之便和银行票据管理的漏洞,多次取走银行库存的承兑汇票,致使银行损失4.36亿元。
如何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日益成为关注点,也日益成为银行工作的重点。从制度建设、管理模式和人员配置上实现会计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识别、事后处置,对商业银行最大程度地降低资金和信誉损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商业银行进一步健康稳定地发展。本文将从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全面分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成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有效控制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建议。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
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错误而导致决策失误,进而造成商业银行资金、财产和信誉等方面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其具有客观性、隐蔽性、复杂性和后果严重性等特征,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成因存在于多个方面,大致可分为系统外部成因和系统内部成因两类。
(一)系统外部成因
1.市场竞争激烈,过度追求经营利润
随着金融产品的市场化不断深入,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内同业经营者和国外金融机构的双重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的同业竞争极其容易导致竞争的不公平性,违规经营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加之,我国金融市场的约束机制不健全,不具备解决这一风险隐患的条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各项服务和业务极大地改变了现代经营、交易、消费等方式并成为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竞争压力增大的同时,银行的商业利润增势明显,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而放松会计信息管理成为了各商业银行防范会计风险的“短板”,甚至发生虚设账目、账外经营等现象,进一步弱化了会计系统反映风险的能力。
2.银行管理模式不完善,风险控制无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总分行制的管理模式,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这就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层级较多,部门间沟通、协调存在困难,信息传导链较长且传递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信息的疏漏或错误,对会计风险预防、发现、处理的效率也随之降低。另外,在总分行管理制度下,上级银行和商业银行内部的会计监督管理一般采取事后监管,对会计风险缺乏预防性,且分行的权力过大,总行的监管职能不断被弱化,腐败、经济案件发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化,但是对商业银行会计体系的制度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不法分子利用制度漏洞侵占银行利益的案件时有发生,增加了银行的资金风险。
3.银行会计制度落后,信息反映能力欠缺
银行的会计系统对外负责支付结算,对内负责资金调拨,肩负着反映、监督、促进银行财务的重要职能,与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密切相关。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升级,其覆盖面和涉及金额大幅增加,银行业务的参与主体也日趋复杂化,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和监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现行的银行会计制度与商业银行整体的业务发展不协调,缺乏与一些创新业务相关的统一、规范的规定;会计信息具有有效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现状的作用,但当前的银行会计管理制度未能促成会计信息的透明化,不仅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的会计信息披露,而且存在虚假会计核算现象,另外,会计电算化的普遍应用使得核算凭证的作用逐渐减退,且操作流程的随意性较强,会计信息的反映能力逐渐弱化,因此加大了凭借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监管、发现会计风险的难度。
(二)系统内部成因
1.银行会计操作程序约束力不足,内部监督缺乏全面性
会计操作程序的执行和内部监督方面的缺陷是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巨大隐患。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对现有的会计规范执行不严,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形同虚设,如会计部门对规范章程普遍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核算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善、会计资料不全、票据和凭证管理混乱等现象,人员间相互效仿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忽略了相互监督的责任;会计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在操作过程中受信任和习惯等因素的约束,存在越权操作、代理操作,甚至在利益的驱使下利用职权或系统漏洞进行违规操作,以上行为的存在都将严重威胁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会计监督工作的质量是保证有效控制会计风险的基础,但商业银行内部的会计监督缺乏全面性,无论是监督检查的覆盖面还是时间点都存在缺陷,监督检查多采取抽查的方式且都为事后监督,缺乏针对性、计划性和预防性;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上的缺陷也是会计监督不到位的重要原因,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导致监督责任不明确、奖罚不突出,审计工作的作用逐渐被弱化。
2.会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业务能力和道德素质难以保证
上文指出会计人员对操作规范的执行不严格,银行内部的会计监督不全面,这些也是商业银行系统整体风险意识薄弱的表现。除此之外,银行会计人员普遍对会计职能和管理制度理解不深刻,工作只停留在简单的记账算账,忽视了会计风险的防范。随着银行新业务的不断拓展,商业银行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会计人员疏于对业务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学习,缺乏对业务的全面理解和预测分析能力,难以达到有效地发现风险、控制风险的要求。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层来说,更多地强调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导致会计人员工作自律性不强,业务能力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增加了会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甚至有的会计人员在利益驱使下利用工作漏洞非法挪用公款、盗取银行资金,由道德风险引发了商业银行整体利益的严重损害。
3.银行会计系统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系统化
商业银行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商业银行为保证资产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程序,这对于商业银行的会计监督、会计信息质量以及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会计风险管理机制的制度支持。但是,当前商业银行大都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够重视,现有的内控制度也多属形式化工程,未完全落实于实际工作中,另外,有的商业银行所制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意见指导性较强,缺乏可操作性,将制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商业银行的部门设置多以业务种类来划分,部门间的会计核算相互分离,缺乏协调一致性和相互制约性,会计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也较为分散,未形成完整性、系统化的制度体系,会计人员对制度的全面认识存在障碍,监督人员的检查、评价也缺少全面性。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严重影响了其在规避会计风险方面的作用,在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滞后建设更是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巨大隐患。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系统外部成因属固有风险,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善,本文将从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出发,针对商行内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实现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有效控制。
(一)完善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制度落实
为了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首先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控制会计风险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制度建设方面,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整体发展方向,制定一套严密性好、可操作性强、灵活度高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如制定严格的授权批准准则和会计记录规范,并加强准则规范的可操作性;注重组织结构合理化,严格杜绝人员混岗、一人多职现象,从制度设置上加强部门间、人员间的相互协调、相互牵制,有效控制疏忽、遗漏及犯罪行为。在制度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应促进内控制度的落实,使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制度细则执行,增强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深化会计人员的职责认识,实现岗位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并进一步明确风险责任,尽可能降低会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应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适时修订和补充,保证制度建设与银行整体的协调发展。
(二)加强内部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风险意识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会计制度直接执行者,因此,会计人员的管理是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首先,商业银行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新进人员接受必要的岗前培训,在岗人员接受定期的业务考核和知识更新,从而促进银行会计人员掌握全面的业务技能、内控制度、风险知识,提高风险防范、风险识别及风险处置能力,从客观上控制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发生;其次,银行管理者应重视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必要的职业操守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会计人员的责任心、法纪意识及防范风险的自觉性;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快人员考核机制的科学合理化转变,避免根据利润或业绩进行绩效评定,防止员工为追求利益产生违规操作行为,可通过目标管理或要素评定等方法客观评价员工绩效,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实现员工间的良性竞争。
(三)健全商业银行会计的监督体系,明确风险责任
商业银行应加快建设全面的会计风险监督体系,完善会计监管的标准、规则及流程,促进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积极执行监督职责,开展全面的监督检查工作。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会计监督检查工作应实现在覆盖面和时间点的双重全面性,加强监督会计信息、票据、凭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及时检查会计操作流程、法律法规、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加强会计人员、柜员、高层管理者的相互监督;另一方面,相关审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相互配合,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计划性的监督检查方案,采取多样化的检查形式,增加监督检查的频率,提高识别会计风险隐患的有效性。商业银行也应积极推行会计风险责任制,明确风险责任的归属,相关责任人对自身行为及下级人员绝对负责,切实保证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确保风险发生时责任的可追溯性。
(四)加强会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有效地规避或控制风险损失
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预警机制是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有力补充,有助于提前防范、控制和化解会计风险,是保障银行资金安全的有力后盾。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会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并通过适时的修正和完善确保预警机制的有效性。商业银行应积极定期开展会计业务分析和信息质量检查,通过建立一系列风险测定指标体系,对潜在的会计风险进行科学的预警和评估,形成如会计风险预警报告或会计风险分析表等书面文件,及时将会计信息和财务状况反馈给相关责任人。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预警机制除及时预警和评估潜在风险外,还应针对已经存在的风险准确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时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达到规避和转移风险损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淑彩.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控制[J].宁夏大学学报,2012,(9).
[2] 卜又春,储稀梁,孙丹,等.人民银行会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金融会计,2012,(6).
[3] 李思宇.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及其控制研究——基于内部控制视角[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雷连鸣,占硕.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与防范研究[J].中国物价,2005,(8).
[5] 许郡.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问题[J].中国外资,2012,(2).
[6] 胡敬红.完善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 周逊捷.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浅析[J].金融视线,2010,(20).
[8] 李小全.试析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控制[J].金融与经济,2004,(5).
[9] 李传良.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研究[J].商业经济,2011,(8).
[10] 毛愫璜.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分析与防范[J].时代金融,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