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切入点
2016-04-07贝社妹
贝社妹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80-01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降低学习难度,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找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切入点呢?笔者从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以生活背景为依托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的意义主要在于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本质,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生活背景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平台,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由了解变为理解,由单一扩散到多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教师如果直接把几个正方体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定然会觉得枯燥无趣,并且认为,不就是几个小方块吗,有什么可看的呢?受到这种心情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致自然不高。生活是个大舞台,生活是个万花筒,教师如能根据教学需要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教学时,一改传统做法,采用多媒体把事先准备好的从各个角度拍摄的校园照片播放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说说照片是在学校的哪个方向拍摄到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会观察物体的重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这样教学,教师有意识地从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场所入手,将从不同方位拍摄的校园照片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新知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以生活实践为载体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于有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虽然在课堂上接受了,但是,没过多久又会忘得一干二净,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生活,以生活实践为载体,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后,学生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了解了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但是,在做数学练习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经常分不清到底该用哪个单位。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在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别人问你身高多少,你通常是如何回答的?学生自然答出“1米几”之类的答案。此时,笔者再接着引导:你知道1米几等于多少分米,多少厘米,多少毫米吗?在学生充分理解这些长度单位的进率之后,教师再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来辨析,这样教学就显得简单多了,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由于生活经验、阅历对数学知识感到似是而非时,教师要让学生以生活实践为载体,通过知识迁移以及类似情形的对比,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提高学习能力。
三、以生活应用为归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根本原因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熟悉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为生活服务,从而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时候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爱上数学。
如在教学《认识时间》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快乐星期天”作息时间表,用上所学过的时间知识。这样教学,学以致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又如,在教学《分类》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商场里去转转,看看商场里的物品是如何分类摆放的,然后,设计一个“今天我当家”的家庭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商场里的分类方法,把家里的物品整理归类,从而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可见,要想使学生热爱数学,喜欢学数学,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也只有当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数学有用时,他们才会主动学习与探索,学习起来才会简单、轻松,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让学生逐步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吸取营养,才能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找准数学与生活的连接点,及时切入,总结规律,进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服务。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