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古诗词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2016-04-07李春霞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名句古诗文古诗词

李春霞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习作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49-02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既要求学生背诵课内的古诗文,还要求背诵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诗词篇章。学生在背诵千古流芳的诗篇佳作时,诗词中美的情愫就会像春雨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陶冶心智、滋养灵魂。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有效运用于习作中。那么,教师应如何借力于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以下,笔者将古诗词和习作教学有效整合进行一系列实践探索。

一、运用古诗词名句,为丰富习作表达提供有利条件

诗词源于生活,教师首先训练学生用学过的古诗文概括一段文字,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并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古诗应用题”的专项训练,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如(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3)同学的心思不在学习上,我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观察、体验用古诗文来表述,例如:观赏瀑布时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路途遇雨吟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看到柳树时来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感恩父母引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久而久之,学生看到某种情景、描绘某个画面时,自然而然想起古诗文中的句子,避免了啰嗦、繁琐地叙述,使习作表达更加简洁、明了。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恰当巧妙地引用古诗名句点缀文间,能使习作文气盎然,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强习作的可读性。如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如文学家谢冰莹的《小桥流水人家》引用了词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文章题目显示出家乡的美好可爱,富有诗情画意。有一名学生的习作《虚心万事能成》引用了陈寿的名句作为题目,揭示了文章的题旨,贴切凝练。另外,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让读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如一名学生写《二十年后回故乡》时在习作开篇这样写道“‘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离开家乡二十年了,我和几位同学相约回故乡看一看亲朋好友。”这样开篇简洁明了,引用了诗人张九龄《西江夜行》中的名句,流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样写作使文章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避免了“开门见山”式的枯燥叙述。最后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升华了文章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回味无穷。古诗名句除了在上述叙述之处引用,还可以出现在行文之中,但学生对诗词的引用不可随处乱用、滥用,而要准确理解诗文名句的含义,使之与习作风格、语境相协调,才能增强表达效果,为文章增添文采。

二、借鉴诗词写法,为学生自主写作创设广阔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古诗词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古诗词感情丰富、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还因为诗词在材料的选择、写作方法和技巧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古诗词从内容上划分有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划分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夸张写实等。比如《诗经·采薇(节选)》这首诗的结构和语言非常有特色,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这首诗首先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即借助“杨柳”和“雨雪”这两种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是精准的用词。“依依”写出了不舍之情;“霏霏”写出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的凄惨。这四句诗的语言对仗工整(运用三组反义词)、运用了柳树的意象,凄恻感人,意境优美。教师在引导学生习作时,要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只有别具一格才有吸引力。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仔细揣摩古诗词名句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学习掌握多样化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才能在习作时把古诗词的显著形象,即写作的手法带入自己的习作中,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可见一斑。如学习了《诗经·采薇(节选)》这首诗后,笔者的儿子写了一篇《乐在此行》的习作,并发表于《闽北日报》。习作第一自然段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写法,片段如下:“一到村口,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长石桥,古朴而典雅,横跨在潺潺的溪水上。溪的两旁,有几棵垂柳,依依垂柳随风飘动着。垂柳的旁边是我们浦城的县花——桂花,此时正值丹桂飘香的季节,空气中迷漫着花香,沁人心脾。”习作运用叠词“潺潺”写出水缓缓流动;“依依”写出了柳条随风飘动,作者借石桥、垂柳、小溪、桂花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借助景物描写抒发了对家乡浓浓的爱。

三、学会揣摩推敲,为培养学生修改习作提供范例

古典诗词语言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如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无不说明了作者在创作中推敲文字的重要性。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诗词中的关键词,在反复推敲和诵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以下是笔者在执教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牧童》时引导学生“品析赏读,体会用词精妙”的教学片段。

师:自由读“草铺横野六七里”这句诗,想想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原野辽阔?

生1:“铺”。

生2:“六七里”。

师:“铺”字是什么意思?

生3:铺开。

生4:铺展。

师:如果我们把“草铺横野六七里”换成“草长横野六七里”,诗句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自由读“草铺横野六七里”)

生5:读到“铺”字,我仿佛看到草非常茂盛。

生6:“铺”字让我看到广阔无垠的原野,绿草如茵、草色葱茏。

生7:用“长”字就写不出草长得很厚,像给大地铺上绿色的地毯。

生8:用“长”只能感觉到草在生长,但感受不到如茵绿草布满广阔的原野。

……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一个“铺”字不仅写出草的茂盛,还把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体现出来了。谁能读出这种茂盛和舒服之感呢?(指名读略)

在古诗词的品析赏读中,学生丰富了语感,懂得了文章写完后要多读、多改,在反复咏诵、修改中才能推敲出美的语言,让作文写得像古诗词一样优美、凝练、充满感情,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如笔者指导学生写作“班级座位新释”时,文章初稿片段如下:“靠近墙壁的位子相当于‘包厢。听课、写作业累了,他们便枕着双手,背靠着墙壁,闭目养神,悠哉游哉。他们有一个重要任务——‘望风,只要双眼捕捉到老师的影儿,便大喝一声‘老师来了!人声鼎沸的教室立马万籁俱寂,他们则一副骄傲的样子,全然忘了自己是老师眼中的‘另类。”在同学互相批改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万籁俱寂”应换成“鸦雀无声”。笔者让学生查词典比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万籁俱寂”常指周围的自然环境非常安静;“鸦雀无声”形容极其寂静,常用于有人参与的场面寂静。学生知道了词意,懂得用哪个词语更贴切,不难发现在这里应当用“鸦雀无声”更为准确。

古典诗词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思维空间,是学生写作的一片沃土。教师应借力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让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天地中心驰神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写作潜能,为文章增辉添彩。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名句古诗文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论语》中的名句(二)
古诗词中的新年
《论语》中的名句(四)
《论语》中的名句(三)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